李 海 清
(湖州师范学院 求真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 4、CET- 6)的通过率是各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20 世纪80年代末开考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外语水平测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外语水平要求的变化,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多次改革并于2008年12月21日在全国53所高校近5 000名学生中首次尝试了四级“机考”,2009年6月再次在68所院校的6 000名学生中进行四级“机考”试点考试。
四/六级“机考”即凭借网络和计算机来进行的测试,考试从开始至结束都是面对着电脑屏幕,听音频、看视频、读文章、敲键盘。除了上述考试媒介的改变,“机考” 的最大变革就是题型的设计和题材的选择。听力部分包括25 %的听力理解和45 %的综合听力,综合听力又包含单项选择、听写、跟读、结构与写作五大题型。对考生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四级“机考”的推行,可以说是所有改革中最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革命,是中国传统英语应试向国际权威的TOEFL 英语测评体系的借鉴与探索。它更具人性化,更加客观、科学和公正地衡量一个考生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一次英语学习本位的回归,能引领中国英语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六级“机考”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动,从深层次上说,是对语言学“输入- 输出”理论的深刻诠释及实际应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 在“输入假说”[1](P25)的核心是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需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 可理解性的输入;(2) 包含已知的语言成分(i);(3) 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 + 1)。Ellis 改进了克拉申监控模式,肯定了意识在知识转化为技能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有助于输入的吸收,从而促进语言技能的形成。我国学者张沪平则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正,提出理解性输入必须与交际相结合,即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 输出”在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组合,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储存库,可以输入信息,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知识,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输出,表达自己的思想[2](P143)。将听说读写这四项“输入- 输出”的基本语言技能都列入考察范围内,正是对语言学理论的严格遵循和积极运用。
“读听是输入,说写是输出,四者同样重要,因为彼此可以互相促进”[3](P4)。以听力为基础的考题占了四/六级机考的70 %,完全符合教育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要求[4](P2)。张尧学院士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改革的突破口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从试题和考试模式两方面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题以听说试题为主,用考试的指挥棒推动改革[5](P2- 5)。因此“机考”作为大学师生们学习方向的“指挥棒”,必定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掀起加大听力培养力度的热潮。
本研究选取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2009级制药和护理专业的二个教学班共98名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实验。实验班(43人)与对照班(45人)均按高考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分为“高分组”、“中等组”与“低分组”,两个教学班学生都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新视野大学英语听力教程》1- 2册,由同一教师授课,授课时数相等,授课进度相同。在一学年结束时,对比两学期的期末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听力成绩和其他英语综合能力(词汇、句子结构、英汉互译和命题作文)的测试情况,同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等收集更多的材料,采用SPSS 12.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如下三点:
第一,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实验将目前的3+1即综合英语每周3节与听力1节,改变为2+2模式即综合英语2节+听说2节,真正把英语的听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实验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视听材料的学习时间,增加了课前的individual presentation等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内容,缩短了综合英语其他教学内容的上课时间,加强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讨论和课后练习在教学材料的选取。除了对综合英语教材的课文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增删外,还借助现代媒介广泛收集适合本班学生水平与兴趣的材料:英语新闻、英语美文、英文电影、英语访谈类节目等,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第二,强调真实语境下的英语学习。由于“机考”视频材料内容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或者新闻,一般选自VOA,BBC和CNN等媒体的新闻、采访等具有真实语境的材料,我们相应提供一些在生活中可直接接触到的活生生的英语,如CCTV- 9,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CRI),VOA 和BBC 的英语节目和广播英语节目,真实语境下的英语学习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提高实用性英语理解和使用能力,另一方面,鲜活的语言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接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第三,听力材料向口语活动的不断拓展。教师提供语言素材时不仅仅是提供单纯的语言环境,为了使学习有的放矢,相关话题配以相关词汇和背景知识,并辅以相关口语和笔头练习,充分利用资源达成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听力材料向口语活动不断拓展,所读的文章向写作活动拓展,即完成在口头技能或书面技能上由简单输入信息向输出语言转化。而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在入学初的平均成绩与对照班相差4.4分,说明对照班的英语基础比实验班的成绩略高。从第一学期期末的总评成绩来看,实验班比对照班低2.9分,第二学期期末的总评成绩比对照班高2.02分;英语听力成绩从第一学期期末的11.256提高到第二学期末的13.605,提高了11.75 %,而对照班只提高了3.1 %,这说明实验班的英语听力及英语综合应用水平都提高了。详见表1。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英语综合水平测试得分对比表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听力成绩提高幅度比对照班大,特别是低分组,提高3.44分,而对照班的低分组听力成绩没有提高。从总成绩差可以看出,由于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难度加大,一般的学生成绩都比第一学期期末有所下降,但是对照班下降的幅度比实验班大,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无论是高分组、中等组还是低分组,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低分组提高更快。详见表2。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 中- 低”分组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英语综合水平测试得分对比表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后学生学习习惯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班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增强,实验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快;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比结果表明,对照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将通过英语四/六级和就业看作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而实验班虽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通过CET- 4,或者是就业需要,还有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了个人爱好。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比图
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以下三点:第一,在增加课堂视听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二,在减少课堂综合英语学习的时间后,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稳步提高;第三,实验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动机、习惯和自信心各方面都得到了改观。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增加的内容感兴趣,特别是对英语视频的观看后,乐于自主地阅读相关的材料,准备课上进行的讨论,这样极大地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听说能力。由于课上增加视听说内容,势必导致课文讲解和课后的练习时间紧迫,因此学生必须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在综合英语课上讲解重点和难点以及进行答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并展示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以前的英语学习中只是注重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练习听说的时间很少,导致其无论是在口语表达上还是在听力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而且部分学生将考试及格或通过CET- 4作为英语学习的目标,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原因可能是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以通过所有考试,拿到文凭为己任,忽略了对自身英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通过考试就成为了唯一的学习动力。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超出课本以外的知识,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针对他们感兴趣或贴近生活的主题,设计小组讨论、角色表演、图片描述、辩论和主题情景创作和汇报表演、故事复述、英语演讲比赛、收看英语节目、欣赏英文经典影片和歌曲、进行话剧表演等课堂形式和课外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听说能力。
课上教师提供的视频材料对学生自身的听力提高有很大帮助,但口语表达是个大问题,原因可能是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信息传递功能,再加上词汇量少,发音不准确,语法规则运用不熟练,造成了表达不清的问题。还有的学生个性内向,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加强词汇教学和语音教学,提醒学生在记忆词汇时注意音节的划分和字母组合发音,在课文中遇到长句子时,强调用语气与停顿对意群划分,并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跟读文本材料,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与开口讲英语的自信。
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以及近期所学的体会进行individual presentation,要求制成PPT式样,可以添加音乐背景、字幕和图片,但要用英文讲述,老师在课上及时点评----表扬为主,同时提出修改意见。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了,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注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Press,1981.
[2] 张 艳.四六级机考形式下的语言“输入- 输出”理论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 陈国华.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外语,2008,(2).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编者按.总结经验,明确思路,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外语界,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