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灿 , 张同建
(1.贵州财经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4;2.江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和美国率先掀起了公司治理改革运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公司治理的关注。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公司治理改革已逐渐演化成一个全球性的浪潮。在这种浪潮的冲击下,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上市公司也广泛地开始实施公司治理,积极地析取国外公司治理的先进经验,以逐步提高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和机制,涉及到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关系[1]。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公司股东和内部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对代理人提供有效的监督,实现股东利益和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激励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
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解决两权分离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外部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和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委托代理。20世纪90年代,Hart(1995)进一步扩展了公司治理的内涵,认为企业内部存在代理关系与交易费用正是公司治理存在的两个前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能够同时降低公司内部的代理成本与交易成本。因此,Hart将公司治理效率问题的“一元”代理成本转化为“二元”交易成本与代理成本[3]。随后,Shleifer(1997)与Pagano(1998)从控制性投资者与分散性投资者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第二类代理问题”,即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并将由“第二类代理问题”所产生的代理成本称为“第二类代理成本”,同时认为解决“第二类代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损害分散投资者利益的“隧道行为”降至最小程度。目前,经济学家已将公司治理问题由公司内部扩展到了公司外部,提出了包括市场治理成本和政府治理成本的外部治理成本[4]。
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化,公司治理评价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因为公司治理评价是发现公司治理优势与不足的基本策略,是提高公司治理质量的有效方式[5]。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上世纪末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于本世纪初期进入成熟状态。
公司治理评价的实施距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公司治理评价发展的巅峰是在本世纪初期。1952年,美国机构投资者协会设计了正式评价董事会的程序,开创了公司治理评价的先河。随后,有关公司治理与评价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使公司治理评价理论不断深化。1993年,萨尔蒙(Walter J. Salmon)提出了诊断董事会的22个问题;1998年,标准普尔公司创立了公司治理服务系统,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1999年,欧洲戴米诺公司推出了戴米诺公司治理评价系统;2000年,亚洲里昂证券推出了里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此外,还存在布朗斯维克(Brunswick Warburg)、ICLCG(Institute of 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ICRA(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ng Agency)、世界银行公司评价系统、泰国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日本公司治理评价系统以及台湾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等诸多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有效地促进了全球公司治理效率的改进与治理水平的提高[6- 7]。
2004年,在李维安教授的指导下,南开大学公司治理评价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李维安教授认为,开展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构建衡量和诊断公司治理状况的科学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对于投资者正确决策,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加强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监管,促进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改善,形成上市公司声誉的制约机制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7年,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指数CCGINK”,简称南开治理指数,进一步拓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领域,在理论上构筑了以公司治理边界为核心范畴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南开治理指数CCGINK从股东权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六个纬度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并设置六个评价等级,分别为CCGINKI(治理指数90 %~100 %)、CCGINKI(80 %~90 %)、CCGINKI(70 %~80 %)、CCGINKIV(60 %~70 %)、CCGINKV(50 %~60 %)、CCGINKVI(<50 %),从而为每年一度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的构建提供了基准。该报告在反映中国上市公司总体治理状况的基础上,又描述出不同股权结构性质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南开治理指数CCGINK充分考虑了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治理环境特点,侧重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强调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上市公司独立性、董事会独立性以及监事会参与治理等,从股东权利与控股股东、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等六个纬度全面评价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状况[8]。南开治理指数CCGINK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南开治理指数CCGINK
以南开治理指数CCGINK为基础,在《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的生成过程中,对于评价指标的测度采用专家评价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这些测评方法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本研究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同时可以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功能。
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当SEM用于验证某一因子模型是否与数据吻合时,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制对19个观察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样本单位为我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在本次数据收集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 %,满足数据调查回收率不低于20 %的要求。在回收的问卷中,选择数据质量较高的问卷133份,从而使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7∶1,满足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数据收集自2010年5月15日起,至2010年6月15日止,共31天。
本研究所选择的133份有效样本分布于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批发零售与金融保险等十个行业,样本分布状态如图1所示,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总体特征。
图1 样本行业分布
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因子负荷列表如表2所示:
表2 因子负荷列表
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3所示:
表3 拟合指数列表
根据拟合指数列表可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因此,本研究设计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根据因子负荷参数列表可知,指标X11、X23、X33、X43与X62的因子负荷值缺乏显著性,而其他指标的因子负荷值显著性较好。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践,可以实现对上市公司治理微观运作机制的深入认识。
本研究结论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运作机制的数据调查的统计分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反映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 岳中志,蒲勇健.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水平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管理世界,2005,(5):154- 155.
[2] 蒲勇健,许光超.竞争条件下基于实物期权的R&D投资决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341- 343.
[3] 张同健,李 迅,孔 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04- 107.
[4] 张晓燕.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基于CCGINK视角的实证检验[J]会计之友,2010,(11):89- 91.
[5] 刘良灿,张同健.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经验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105- 106.
[6] 刘良灿,张同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治理体系经验性解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7- 89.
[7] 张同健,孔 胜,李 迅.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28- 30.
[8] 李维安,程新生.公司治理评价及其数据库建设[J].中国会计评论,2005,3,(2):387-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