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的“大白话”

2011-06-05 07:06碧翰烽
决策 2011年6期
关键词:大白话党委书记基层干部

■碧翰烽

有些干部名义是在乡镇,实际上都被上级机关以借调、抽调的名义调走使用,而且一用就是若干年,有的纯粹就是挂名解决个级别,实际工作却是在上级机关,所以导致上级机关人浮于事、人员臃肿。

基层稳,天下安。在当前社会深层次矛盾突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基层,关注并审视基层干部。他们的现状如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来解决?一列问题都值得高度关注。

牢骚从何而来?

公务员加薪,尤以基层干部的呼声最为激烈。大批基层干部对于公务员工资争议极度敏感,在笔者看来,这其实就是基层干部最大的牢骚来源。

工资可以说是大部分基层干部的主要生活来源。在当前基层干部在整个官员体系,是属于权小、事多、收入低的群体,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按照很多网友的说法,公务员工资再低,也比平民百姓要高,有什么不平衡的。

那么牢骚又到底从何而来?从笔者接触的不少基层干部来看,他们尤其关注工资收入。

一位资深的党委书记说,他从机关一名普通公务员下到乡镇任职,工作了3个乡镇,一步步熬到党委书记,至今也已经任职八九年了。谈起乡镇的辛酸苦辣,他感慨万千。

概括来说,大抵如下几点:一是乡官“权小责大”。也就是职能和权力几乎全部上收到县以上部门,可是责任却全部下放到乡镇。比如说煤矿安全生产,他所在的乡就有一个小煤窑,产量小、安全隐患大,应该属于关停范围。乡里多次给上面打报告,可矿主神通广大,仍弄到了许可证,至今仍是一大隐患。虽说现在没有出事,可邻近有个乡镇小煤矿出事故后,受处分的就是乡镇干部,县里的职能部门或副县长们却没事。

二是乡官“钱少事多”。也就是乡镇的财政几乎全部受制于县以上,基本处于无财政状态,可是事却要乡镇来办,所以不少乡镇成了“讨钱财政”。尤其是党委书记,中心工作就是找上级、找本乡在外的知名人士化缘,“讨钱”过日子。

三是乡官“老实吃亏”。这里把“三比”结合起来说明问题:一个是比工作内容。乡官从事的是具体的工作,必须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去处理、去落实,工作难度、辛苦度有目共睹;而县以上的官员大多是动嘴的。

第二个是比政治前途。乡官调到县以上部门,一般都会降格使用,而县以上部门,随便一个科员就可以直接当乡镇领导,而且几乎是坐飞机式的提拔。

最后一个是比经济待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资收入,以去年实行的津补贴改革为例,从中央到省、市、到县,再到乡镇,标准是一级比一级降,而且一段时间还只是出台政策。有钱的单位就发,那些职能部门是不愁钱的,只愁没有政策,只是苦了乡官们。

四是乡官“战战兢兢”。一方面是对上“战战兢兢”,比如检查、考核、调研。再一方面就是对下也要“战战兢兢”,比如征地拆迁,一方面是上级领导高压的工作安排,另一方面是群众的利益诉求,如何把握?两方面都要把握好,否则是领导不高兴、群众也不高兴,实乃困难重重。

酒桌上的党委书记

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喝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生活习惯,已经渗透进工作、社交当中,在不少地方,喝酒已经是生产力。

一位山区乡镇党委书记,年龄在40岁左右,已经在乡镇工作10多年,担任党委书记一年左右。谈起乡镇工作,有一点让他叫苦不迭,那就是“该死的酒文化”。

在他看来,在基层如果不喝酒,很多工作都寸步难行,至少是混得不咋地。他也曾想一次次从酒桌上解脱出来,然而,正如那句老话一样,“人在官场,身不由已”。

第一,为“工作”不得不喝酒,因为一个也不能得罪。一是上级的检查考核、视察调研一拨接一拨,基本上天天都会有,作为党委书记基本上都要陪,不陪就要得罪人。再一个是招商引资,陪企业老板喝,才能完成政绩。现在还有一个不正常现象,就是还得陪一些上访对象喝酒,特别是一些重要节日,目的就是和他们拉近距离,不让他们上访。

第二,为了“感情”不得不喝酒,因为很多工作靠的是平时联络出来的感情。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有时候只要个人感情好,工作起来也就十分顺手,无论是对上、对下,都得如此,而喝酒是一个联络感情的纽带。一是陪同一些老同志喝酒,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再一个是陪同圈子里的领导、官员们喝酒,以备需要时好开口、好办事;还有就是本乡在外的知名人士,有官员、有大款,也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联络感情的,既希望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也寄望于物质上支持。

最后,为了“资金”不得不喝酒,因为不少项目、资金是需要争取的。现在的体制是上级掌握着项目和资金,于是,围绕那些职能部门的实权人,就要经常展开“酒”公关,以备项目、资金进帐。

那位乡镇书记一脸苦笑地说,我现在的确是“不差酒”,几乎餐餐有安排,天天有安排,只要我愿意参加,但很多时候根本由不得我。有这样几句话:陪上级喝酒,体现的是工作能力;陪下级喝酒,体现的是平易近人;陪朋友喝酒,体现的是豪爽仗义,还有帮下属陪客,体现的是对下属工作的重视。

忙人与闲人

和基层干部在一起交流,除了无职无权无钱之外,还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不少乡镇主要负责人都曾和笔者谈起用人的苦恼:一方面是乡镇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人员、编制、财政几乎都在上面,而大量的工作任务却在下面,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懈怠,因为都有考核指挥棒。而且现在的农村工作不比以往,群众也不比以往,工作难度明显增大。

而另一方面就是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总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一是有能力的干部太少,大量有能力的被县以上机关调走了;二是基层干部受当前干部人事制度弊端的影响,积极性、主动性普遍偏低;另外就是有大量的闲散人员,这里面包括提拔无望的人、提前退职的人、靠关系而没有能力的人。

有位乡党委书记说,他们乡干部中从事工作最多的有十多项,天天忙得团团转,有党群、人大、工业、安全、综治、信访等;而有的干部什么事也没有,每天就是上午来点个到,然后就整天见不到人。你还不能把他怎么样,工资奖金也绝对不能少他一分。

分析其中的原因,他讲了三点:一是基层干部力量严重缺乏。大量的人才浪费、积压在县以上机关,像他所在乡镇,公务员编制不到25人,有些干部名义是在乡镇,实际上都被上级机关以借调、抽调的名义调走使用,而且一用就是若干年,有的纯粹就是挂名解决个级别,实际工作却是在上级机关,所以导致上级机关人浮于事、人员臃肿。

二是干部年龄的“一刀切”。在基层,40多岁的干部应该是相当适合的,相对年轻,又有经验,可是在干部的提拔上却因为年龄“一刀切”往往没有了机会,从而失去了动力。在干部制度的问题上,应该是不拘一格,谁有本事谁上。而现在有些年轻干部没有实际经验,群众工作能力相当欠缺。

三是干部考核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能上能下、退出机制。现在只要是当上了公务员,就是进了保险箱,除了犯重大错误之外。由于没有制度的跟进,很多时候都是领导在承担,可谁又愿意个人去干得罪人的事呢?

据说有个乡镇为了管理干部,搞了个打卡机,凡是没有按时打卡的,一次扣5元。结果到年底一结账,有个干部要被扣去2000多元,他愤而砸了打卡机。此项政策就此而止,再也继续不下去。

这正应了一位领导的话,在基层,忙的忙死,玩的玩死。忙的人弄不好要挨批评、受处分,玩的人什么事也没有,稳坐钓鱼台。

在基层,40多岁的干部应该是相当适合的,相对年轻,又有经验,可是在干部的提拔上却因为年龄“一刀切”往往没有了机会,从而失去了动力。

事业单位干部的尴尬

在基层,事业单位无外乎以下几类:一类是以教育、卫生为主,大多数还是能够吃皇粮的,只是杯水车薪。再一类是以农业、水利、林业等为主的,有全额拨款,也有差额拨款,还有自收自支。另外还有文化、计生、城建、国土等一些事业单位,可谓纷繁复杂。

从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干部身上,可以看到尴尬、失望与辛酸与之如影随形。

第一,身份限制,政治上提拔无望。自从公务员法出台之后,确定了“凡进必考”原则,一些事业单位干部的政治前途从此关上了大门。主要原因在于年龄偏大、理论考试没有优势。在原来的规则里,他们这批干部是可以通过直接提拔解决公务员的,现在这条路基本上是不通了。因为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要求是35岁以下甚至是30岁、25岁以下,加上庞大的大学生公考大军,他们更是没有了优势。

第二,轮番折腾,改革上不知去向。这些年,乡镇经过了几次大的改革,每次都会拿事业单位开刀,而且还常常在一些部门进行此类改革。每次改革的结果就是“收和放”,有职能、有油水的事业单位有人管、有人要,而且还上收到县以上部门,比如国土、动防等;没有职能、没有油水的事业单位就会像包袱一样被抛出去,自生自灭,像农科等。

第三,进口不严,人员上极度膨胀。虽说每一次改革,事业单位干部的数字似乎在精简,实际上改革之后,人员都在膨胀。由于现在的事业单位还没有严格实行“凡进必考”制度,而且即使考也存在很大的暗箱操作,于是,事业单位成了一些地方“官二代”的最后一道末班车,不少近亲人员纷纷繁殖。

最后,人编分离,人才浪费和隐患很大。在基层事业单位,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一些事业单位有编制的干部、职工数和实际上班的人员数存在很大差别,比如某乡镇一农业站所,上班的只有20人左右,而在编的人员却有50多人,另外的人要么是停薪留职、自谋职业,要么是轮岗等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都是个大问题。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基层事业单位干部们的真实生存状态。真实地记录这种状态,不是要放大基层干部的叹息,而是希望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见,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大白话党委书记基层干部
钓友间的一朵奇葩
司法厅党委书记落马搅动当地政坛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论新时代国企党委书记的新使命
官员讲大白话,大伙爱听
基于医院党委书记职责的思考
基于医院党委书记职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