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升
颅脑损伤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是外伤后脑积水,脑积水导致轴索损害,是影响脑外伤残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指出,脑外伤后昏迷持续1周者,发生脑积水的发生率可高达90%。本院自2007年1月~2011年3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240例,出现脑积水4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男28例,女20例。年龄5~78岁,平均36.7岁(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1.2 临床表现
急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有:原发损伤,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减压窗处脑膨隆等。CT或MRI显示脑室扩大和(或)积血。慢性脑积水常表现为共济失调、表情淡漠、尿失禁,有部分患者脑室中度扩大(无明显临床症状)。
1.3 脑积水类型
急性脑积水的主要脑损伤类型:脑室出血、脑挫裂伤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慢性脑积水为广泛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CT检查结果显示,测量脑室Huckman值将脑室扩大分轻度扩大,中度扩大,重度扩大。结果见表2。
表2 患者脑积水分度(以CT为依据)
1.4 颅内压、脑脊液检验及血钠检测
急性脑积水颅内压测量结果为26.9~38.9 mmHg,平均为32.2 mmHg;脑脊液呈血性,蛋白含量为0.56~0.72g/L,平均0.64g/L,血钠含量为97~135mol/L,平均128mol/L。慢性脑积水颅内压22.1~36.7 mmHg,平均为27.6 mmHg;蛋白含量为0.43~0.66g/L,平均0.56g/L,血钠正常。慢性积水腰穿测压的结果是13.1~34.2 mmHg。结果见表3。
表3 检测结果
行手术治疗,针对脑积水,早期在减压、血肿及挫裂灶清除同时或术后因高颅压先行脑室外引流,12例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慢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15例。
重症脑外伤以后,一般认为,脑积水由于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血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妨碍脑脊液的吸收而产生。分为急、慢性脑积水,慢性脑积水多发生于伤后3~6周,有时也发生于伤后6~12个月。患者伤后颅内压升高,蛛网膜下腔与矢状窦压力差值减少,蛛网膜绒毛微小管系统被关闭,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积存使得脑室系统扩大,而脑脊液又不断分泌,因而形成了脑积水,颅内压与脑室扩大形成了新平衡,出现了脑积水。严重脑外伤患者,经过及时合理的处理,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病情如稳定但意识恢复欠佳时,应考虑是否有脑积水发生,应及时合理治疗并且加以预防和减轻脑水肿,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或者后遗症的出现[1-2]。
目前,临床上认为急性脑积水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疝、脑膨出易压迫脑池和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从而影响脑脊液的吸收;(2)血块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从而影响脑脊液的吸收;(3)脑室内出血等影响第四脑室正中孔使脑脊液无法回到蛛网膜下腔,形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常常同时伴有低钠血症。慢性脑积水多为交通性[3]。
常见的治疗主要是脑室外引流为主,治疗上用脱水剂,也经常使用脑室、腰大池外引流,排出血性的脑脊液,直至降低颅内压,脑压正常、脑脊液清亮,症状改善为止。但是有部分患者可由急性脑积水转换为慢性脑积水。这一类患者常常在伤后3~4周开始,有时甚至6个月内始发病,由于脑脊液分泌增加,吸收障碍,产生了交通性脑积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昏迷。减压窗膨隆压力增高,CT检查可明确诊断。某些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易出现语言功能减退、尿失禁等,分流术后,神经损害的症状可以逐渐改善;恢复的时间越慢,预后越差;经过有效的脑脊液分流术以后,脑室逐渐缩小,智力逐渐恢复正常,尿失禁恢复的速度较慢,步态改善较为迟缓。本研究治疗效果良好,证明较早手术可最大限度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疗效[3-5]。
脑积水分流术式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为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容易发生分流管堵塞,使得分流失败。导致分流管堵塞的主要原因是:脑脊液的细胞数过高、蛋白含量较高。因此引流术和分流术的时机非常重要。对于2周以内的急性脑积水我们先采用脑室外引流,等待脑脊液转变为清亮以后,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降低了分流管堵塞的可能,从而提高了分流手术的成功率。
[1]张蕴增,田立,樊丰势.严重脑外伤后脑积水11例报告[J].中华创伤杂志,1991,7(4):231-232.
[2]张天锡,石清泉,李国文,等.严重颅脑伤后慢性脑积水的治疗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6,2(4):237-238.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2005:881-890.
[4]张天锡.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127-129.
[5]李龄,张光璞.正常压力脑积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积水现代神经外科处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