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也时尚

2011-05-30 10:48王悦阳
新民周刊 2011年15期
关键词:赵云昆剧张军

王悦阳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缠绵的笛声中,水磨腔缓缓吹出,不是古典园林,也非厅堂瓦舍,只见十数位现代美人,身穿戏服,水袖轻扬,偌大的现代化排练场,就在这一颦一笑间,竟然古韵盎然,丝毫看不出这里是虹桥某国际社区的高档会所,仿佛置身红氍毹上,曲韵悠扬。

这里是“昆剧丽人行”的活动现场,每周固定安排两次教学,小班化,从最基础的身段、步法和发声开始学起,直到能独立演出折子戏片断为止。这群丽人的教授并非专业演员,而是一位票友,名叫赵云健,自小热爱昆剧艺术,不仅投身名师,耳濡目染,甚至不顾一切大胆“下海”,放弃高校教师的高薪职业,投身昆剧艺术的传播,尝试让古老的昆剧艺术融入时尚、现代的都市生活中。

无独有偶,不仅赵云健等票友在努力,不少专业人士同样在为昆剧艺术的时尚化、市场化道路,找寻一条前人从未探索过,也完全不知成败的道路。昆剧入宴席、昆剧园林版、白领学昆剧……诸多法门,不一而足。昆剧作为联合国授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至今已整整10年了,如今,在“泛文化”影响深远的今天,昆剧更名正言顺地成为当下“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白领都来学昆剧

“我感觉到昆曲的美不仅仅属于舞台,它也可以走向生活,改变普通人的状态,并可以与时俱进地连接时尚。所以我看到了希望,迈出了普及昆曲的一条新路。”毅然放弃舒适安逸且受人尊敬的大学教师岗位,当初赵云健作出的这番选择,很多人都为之惋惜,感叹,甚至担忧。“我自己也从以往的‘人求我到‘我求人的心理状态中寻找平衡。拒绝,冷眼,不理解和经济上的压力都成了我自己要直面的事情。”赵云健坦言,所谓的昆剧时尚化,最难,却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还是市场推广,可偏偏她又不是一个善于营销的人,尽管她的广告词写得非常好——“昆曲不是遥不可及的,昆曲是对现代女性有帮助的艺术,昆曲是可以和时尚生活结合的。”然而,在这个年头,酒香还怕巷子深,现实促使赵云健学会吆喝,学会宣传。自2008年3月正式成立自己的昆剧艺术推广中心后,赵云健不断与自己所处的国际小区业委会联系,希望能通过合作的方式提供给她最一流的活动场地。又通过媒体、讲座、博客、进校园等多种形式,不断宣传自我品牌。三年多下来,尽管每周坚持来上课的学生始终保持在10人左右,但至今为止学戏人数的总和却并不高,不过区区40多人。“流动性不大,几乎今年来学的,明年还会来。”赵云健对此非但不嫌少,甚至还颇为自豪。

与不多的人数相比,赵云健每次上课的收费也相对较低。“基本上每次教学在两小时左右,收费200元一人,如果需要个别辅导,则再加100元。”虽说赚得不多,可赵云健却乐此不疲。据她介绍,来学戏的年轻人多数都是白领,因此消费能力也很难再超越目前的数字。而从学员来参加学戏的目的来看,也可分为几类,有的是好奇,与其学习拉丁舞、瑜伽等较为普遍的课程,不如标新立异来学一段古典韵味十足的昆曲。还有一类则是由衷的喜欢,带着对昆剧艺术的一腔热情,执著地不断学习。最有趣的是第三类,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与众不同,来一段昆曲,在单位年会上秀一把,上千人的外企里,一下子就能吸引领导的注意,多有面子!”

虽然学员的热情与投入让赵云健颇感欣慰,但无法改变的事实却是——开业至今,赵云健已拿出几十万元投入,还谈不上经济回报。“我痴迷这门艺术,并没有想着赚钱。不过我也是人,也有家庭,也需要收入。或许哪一天我撑不下去了,就自然而然地结束这件事情了。”面对记者的质疑,快人快语的赵云健回答得颇为实在。

相比较于赵云健,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推出的“京昆follow me”活动不仅更为时尚,社会影响力与参与人数也相应多了很多。年轻的张颋是上海昆剧团小字辈的演员,却担任了好几年“京昆follow me”的主教老师。“白领、大学生、教师是前来学戏的最主要人群。除此之外,偶尔还会有一些家庭主妇、退休教师和律师,总的来说基本都是年轻人。”不同于赵云健的小班教学,“京昆follow me”有昆剧班6个,京剧班5个,每班近20人,每周末有近百人同时上课,各自学习不同的剧目,由于都是诸如王珮瑜、胡维露等著名青年演员主教,因而居然也“供不应求”,每年不断有报名不上的年轻人为之扼腕叹息。

当然,争相报名的原因不仅是老师大牌,学费适中也是颇为吸引人的地方。据悉,京昆中心上下半年各办学一次,每次以14节课为一学期,每人收费仅人民币660元。教学完成,还会在京剧院、昆剧团甚至八号桥创意园区等时尚场所举办一次盛大的“结业典礼”,最优秀的学员可以享受化妆彩唱登台,过把瘾的专业待遇。“每年教下来可以还结识不少好朋友,结业典礼后,我们甚至还会相约去KTV唱歌,狂欢一把,真的很开心。”在张颋眼里,昆剧不再是年轻人的隔阂,却变成共同爱好的话题,搭建起师生间戲里戏外的缘分。“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去某出版社面试,小姑娘一上来就对考官侃侃而谈昆剧艺术,令人刮目相看,没多久就收到录用通知啦!我作为老师,也为她感到高兴呢!”

堂会开到饭店里

昆曲艺术,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豪门贵戚所赏玩的舞台艺术,也曾出现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大规模群众参与的热闹场面。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它在当代的逐渐衰颓,它被不可争议地贴上“小众”标签。然而,不过短短几年,世风忽又一变,看昆曲、说昆曲、唱昆曲,居然成了标榜品位、张扬个性的一个标志!真令人匪夷所思。更有甚者,昆剧还成了豪华宴会、高档会所彰显独特品味的手段。

曾经,某高级茶馆里传出一阵弦索叮咚,评弹的软糯嗲成为营造江南味道必不可少的“味精”。如今,但凡想要体现一把“主雅客来勤”,不动一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就很不给力了。觥筹交错间,盘碟频换时,一曲水磨调拿出来“磨一磨”,唱不完的《游园》,演不够的《惊梦》,堂会唱到饭店里,一下子这餐饭也仿佛高雅化,贵族化了,不再是“食色性也”的物质问题,此时此刻,“非物质”似乎更重要。

在浦东的“明堂”,在古北的“名豪”,这类昆剧与美食相结合的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次。品鉴红酒,不再配西洋歌剧,来段昆曲也很好;吃块牛排,不要什么贝多芬,笛子吹吹《小放牛》也不错……这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的会餐。

“我想这也是一种推广和普及吧。”昆剧名家林继凡是“名豪·昆剧鉴赏”的策划者与艺术总监。别看老先生年近古稀,脑子却一点也不保守。“餐厅老板有眼光,自从他看了一次我演的昆剧,就觉得昆剧的品位与他的饭店所追求的优雅格调很相似,于是邀请我来做这么件事。我觉得这想法真不错,就答应了。”在林继凡看来,任何优秀的艺术终究是需要推向观众,推向市场的。昆剧堂会进饭店,没什么可不可以。

“不要以为我在媚俗,我也很有讲究的,特别规定在宾客用餐的时候不演,要看一定是在餐前欣赏,要不然太不尊重这门艺术了。由于饭店提供的场地不可能很大,我们也要做相应的精简,请青年演员演出折子戏片断,穿插一些优美的昆剧曲牌,力求尽善尽美。”除了以上几点,林继凡还与餐厅老板达成协议,不定时举办活动,有可能是每周一次,也有可能一月一次,根据顾客需要决定。“上星期刚举办了一次,一位挺有名的装饰画家过50岁生日,他曾经也来参加过这里的活动,这次特别关照生日宴会要请朋友们看昆剧。那天名流云集,演出效果也非常好。”

事实上,这类融合饮食、雅集与堂会为一体的演出方式由来已久。远的不说,当代几位闻名遐迩的画坛泰斗——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戴敦邦等,就常常在每个周末的下午邀请名家名角儿来家中唱曲雅集,欢聚过后,晚上必是一顿体贴的家宴。如今,这种习惯仍保留在苏州画家叶放的“南石皮记”雅集之中。叶放在自家画室的后园叠山引水,种花栽树,建亭造桥,就在这一派古典优雅的现代江南园林之中,不仅推出了各个时期当令的时鲜江南佳肴家宴,还曾把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原封不动搬演上真山真水的亭台水榭之中,连续演了三个晚上,堪称美不胜收。当然,价格自然也是不菲。

堂会演到饭店里,昆剧走进园林中,何尝不是昆剧独特的美学品格所带来的极佳商机呢?何尝不是昆剧融入现代社会,甚至是走进高端精英阶层生活的一条途径呢?如此古老的艺术形式居然还能为现代生活服务,不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么?

贵族化好不好?

如今,昆剧热甚至还有不少“贵族化”的倾向。几年前,1.2万一张票的天价昆曲曾引来一片哗然,如今,从厅堂版到园林实景版,从青春版到豪华版 ……昆剧的“名堂”越来越多。“其实,关于昆曲到底应该贵族化还是平民化的问题,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也往往令从业者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举棋不定、困惑不已。”说这番话的是有“昆剧王子”美誉的青年艺术家张军。曾经是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他,如今跳出体制,单干了一年多,独自挑起“张军昆剧艺术中心”的大旗,一路走得艰辛而执著。

从很大程度上,年轻人喜欢昆剧,张军与白先勇一样,功不可没。尤其是年轻的他常常游走在时尚与传统的边缘,时而古典时而叛逆,一会在古戏台上见到他的演出,一会又能在顶级时尚杂志上见到他衣冠楚楚的写真照片,穿着LV的衣服,摇着程十发的书画折扇……说到昆剧时尚化,没有比他更具典型性的专业昆剧人了。

“从艺术角度来讲,昆曲确实是中国戏剧美学的最高范型,属于小众艺术。但就昆曲面临的生存状态来说,它又必须让更多的人有所接触,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观众,而不是只为了一小部分人的兴趣而存在。”在张军看来,昆剧时尚化、甚至贵族化、高端化理所当然,“说得势利一些,因为这一小部分人还不足以养活昆曲,这些人中更多的只愿意花‘平民的钱来享受‘贵族的艺术,也就是目前各个剧团遇到的一个最为现实和尴尬的问题,无论演出多么精彩,小部分的固定观众只愿花很少的钱,而票价一旦定得高一些,就要被老观众骂,但又未必能获得新的观众。有人说,昆曲这样的艺术就应该靠国家养的,不能把对演出的投入转嫁到观众头上。我并不苟同这样的观点。联合国对昆曲的认可也好,国家对昆曲的扶持也好,这是昆曲和昆曲人的幸运,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一辈子靠伸手要錢来养活自己,就如同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如果大人一直扶着走路,恐怕他永远都学不会自己走路。昆曲要在当今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还是要靠自己,靠它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人,真正地‘运作起来。”

没有人能够否认张军在昆剧营销方面的突出才能,从十多年前开始的“昆剧走近青年”到如今的“园林版《牡丹亭》”和“新古典主义”系列演出,张军的每一步都为开拓昆剧的未来而努力,说到底,这种努力也是为个人的将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无论是与王力宏的跨界合作,还是与尚马龙的钢琴与昆曲的对话,张军在不断制造着更多时尚化的可能性,不断地尝试着在昆剧原有的艺术格调之外,能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有更大层面的融合。

“有些人对所谓的创新能有多少含金量不屑一顾,有些人认为我的很多演出炒作的成分大于艺术本身。我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一方面要拿得出对得起昆剧老观众的经典剧目。另一方面,我决不放弃做一种尝试——完全放弃传统的昆曲观众,打开昆剧的大门,只要有一个没有看过昆曲的人买票来看了,就证明我成功了。”尽管面对的困难与责难不少,但张军却决定“一意孤行”:“我个人认为,昆曲在今天的生存,是可以有多种状态的。我们需要一直喜爱昆曲的老观众,更需要对昆曲产生兴趣的新观众,当然也需要只是出于好奇和尝新的一辈子只看一次昆曲的过客观众。既然昆曲具备‘贵族气质,那就不要用‘平民的眼光来对待它,珍惜、爱护、尊崇、欣赏,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

猜你喜欢
赵云昆剧张军
A NOTE ON MEASURE-THEORETICEQUICONTINUITY AND RIGIDITY*
罗周昆剧创作论
《无风的夏日》
The regulation of memor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discharge properties of a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riven by bipolar pulse at atmospheric-pressure nitrogen
标点符号的争吵
Jokes Today
世上没有卑微的工作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论张弘的新编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