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情人”

2011-05-30 05:46夏烈
新民周刊 2011年25期
关键词:税务司赫德帝国

夏烈

这是一部文艺大片的标题。封面上煽情的男人的侧脸与背后天高地阔的中华帝国的宫阙,似乎也明示这是一种大片式的叙事——晚清,跨国,情人——我喜欢这个封面和书名,但暗暗讪笑作者赵柏田和出版方世纪文景也深谙标题党的策略!这些,都是阅读之前的揣想。

阅读,却颠覆了我肤浅的想象。我开始觉得《赫德的情人》这书名大有深意。它是一个中国套盒,至少嵌合着几层意思,使“赫德的情人”这一词汇出现了有趣的象征意味。换言之,赫德明里的情人中国南方船家少女阿瑶——一个仆役,最终为他留下一女二男三个孩子;以及赫德留恋不去,食其俸禄、谨慎伺候建设五十四年的晚清帝国,成为历史卷帙里颇富声名的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爵士生命中的双重“情人”。对一个中国下层女子的始乱终弃和对一个晚年帝国的寄托迷恋,成为赵柏田文学叙事和历史叙事施展各自手脚的空间。

当赫德体面地成为总税务司,自然会一步步地抹去自己青春荒唐行径的斑斑劣迹,回国娶一个端正合体面的英国女人做妻子。所以阿瑶被抛弃,他和她的孩子被秘密地寄养在英国。但对阿瑶的怀想成为他记忆底子里无法抹去的中国故事。赵柏田在这一历史记载的终止处氤氲出一片小说家的欢娱和柔情,虽然阿瑶在小说中仅缩略成几个闪回的片段——像极了意识流的镜头、一些泛黄却清晰的老片花,但阿瑶的中国式柔顺和南方热带式的多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让小说顿时显得很有生气。遗憾,作为小说家的赵柏田确乎是吝啬的,他刻意地如此节制地让阿瑶只在高耸无际的历史宫墙的小道间偶尔闪现,令我们直呼不能过瘾!

而另一面,赵柏田如此痴迷于自己这些年的历史叙事癖。他从费正清、凯瑟琳·弗罗斯特·布鲁纳和司马富编的两册《赫德日记》、中国第二档案馆等编的九卷本《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赫德自己的著作《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等等史料中抽丝剥茧,叙述着赫德在同治末期到光绪末期的遭逢——一个英国人被聘用担任晚清正二品官员,这在今天都很难发生;他28岁开始领导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权长达四十五年,在衰朽的旧帝国制度中,创造出唯一廉洁不贪腐的高效衙门;他执掌海关税务时期,关税年年高涨,成为了晚清帝国重要的国家经济来源,他所实行的正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认为中国所缺乏的“数目字管理”;他介入了震荡帝国的八国联军和义和拳,思想作为都可圈可点……这些,赵柏田都细致记录、虔谨呈现。他在《赫德的情人》的创作笔记中说:“马士想写一部传记,却写成了一部历史。我想写一部历史,却写成了一部小说。”——马士(Morsee,Ballu,1855-1934)就是赫德在中国海关的重要助手,他写出了令国际汉学界称道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他原想写的是赫德的传记;而赵柏田如此与之对照,除了说明他其实擅长的还是文学外,毫无疑问是在说,他更钟情于历史,他的叙事理想本就是“一部历史”。

《赫德的情人》令我挥之不去的一个历史思考和想象在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是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谈及中国近代文学时候的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赵柏田在《赫德的情人》中无疑也蕴含了这样一种史识即思想史关怀。虽然他执著于书写与赫德有关的晚清政局和外交事件,但赫德的经历恰好精准地紧扣了“晚清”的时间断点,也就是说,赫德正是晚清的见证者、参与者,是“改良派”、“洋务派”的同行者和同道人。赫德无论出于私人利益还是帝国公理,都谨慎聪明地适应着中国独特的人情世故和行事规范,目的是在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國、传统中国和现代西方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企图帮助完成中华帝国的现代转型。在王德威的文学研究中,他提到了“晚清”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但历史最终选择“革命”终结了某种丰富的可能性,使中国的现代转型走向了比较单一的调性。赵柏田在此以文学化的笔墨描摹了残暮之年赫德离开时内心的落寞,也借此隐喻了对这样一种历史调性的怅然感。

他写道:“1911年9月20日,罗伯特·赫德在英国南部白金汉郡的马洛去世。二十一天后,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他为之服务了半个世纪的大清王朝耗尽了最后一口元气,土崩瓦解。”——赫德与他的“情人”,终究是同命同病,于是同时殁去。

猜你喜欢
税务司赫德帝国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压迫与抗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继任者问题新探
粤海关税务司署档案的构成与内容概述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清季粤海关库款侵蚀案及其治理
——兼论税务司制度对监督制度的影响
中国近代海关税务司监督机制的建设过程及现实意义
清代亚东关署理税务司巴尔在藏事迹研究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