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行动”中的规条与禁忌

2011-05-30 02:30沈崴崴
新民周刊 2011年48期
关键词:画框意味艺术品

沈崴崴

肩荷着争议一路走来的当代艺术家徐震,在三年前创办了没顶公司,今年他先后四次向公众推出新作展,目前的一次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16 &18号楼的香格纳画廊主空间和H空间,是继“光天化日”、“意识形状”、“不可控制”&“对焦”后的第四次,题为“意识行动”。在这四次亮相中,与陈冠希合作的“光天化日”以及一套健身操“意识形状”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

“意识形状”和“意识行动”是没顶的重要作品,展览现场还有专人表演“意识形状”——这是一套包含了两百多个动作的健身操,动作编排来自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祭祀、典礼、膜拜、礼仪和传统,你可以隐约分辨出异国情调的拜火、拜日,乃至忠字舞和纳粹行礼式。

正如“意识形状”引发了“这到底是健身体操还是艺术作品”的讨论,“意识行动”同样具备了鼓动话题的基础,其中一件行为+装置作品“意识行动”显然是点题之作,在一个封闭的展台内,几十件艺术品被躲在展台下的表演者抛向半空又迅速落下,如此循环往复,观众只能在以秒计的时间里目不暇接地观看辨认那些艺术品。和“意识形状”一样,这又是一件模糊了传统的艺术定义和界限的作品,在此,艺术品再也不是庄重地摆在展台上或是装裱在画框里,甚至不同于活动在剧场和舞台的表演,其中的游戏和无厘头意味显然让观众卸去对艺术敬畏的心理盔甲。

所谓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一种集体遵循的思维方式,经由岁月积淀的灌输和渗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不由自主的,认识上的方法论。如果说“意识形状”把人类所有彼此冲突或不冲突的思维方法化为具体的动作并列呈现,并用“健身操”这样一种形式刻意消解其政治性的话,那么,“意识行动”则在对人类意识形态的追问与扰乱方面进一步拓展。

“神”是一系列大型雕塑,其中体量大者高达4米多,使用了发泡海绵为基材,觀众可以在一旁表演的“意识形状”体操中找到对应。“玩”是一系列雕塑装置,硅胶制作,真人等大,主角同样是非洲人,裸体,被绳索捆绑,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具有隐约情节性的场景和气氛,其动作既令人想起黑人苦难的奴役史,亦不免让人联想到日本著名的虐恋文化,虐恋是游戏,这也许是“玩”这个命名的由来。

《猎物》系列油画,是由一批艺术家深入贵州和上海的贫困家庭拍摄照片,然后用油画重新呈现出来,原照片上一览无余的贫苦场景摇身一变而为颇具美学意味的画面,甚至被用华丽古典的画框装裱,这种郑重其事充满了讽刺意味。

展览中的几组作品,均对界限,亦即规条与禁忌——诸如观看与展示的规条、膜拜的规条、种族话题的禁忌等等,提出了一个类似于“Why not?”的反问。

没顶以反讽戏谑的作品姿态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因为对艺术边界的不断挑衅,吸引了艺术人士、媒体以及观众的眼球。既然界限永远都会有,破坏与挑战也就无穷尽,并在刻意制造的混乱中重新思考。这或许是徐震和没顶所谓“行动”的意义所在,也因此,没顶会提出:“在当代艺术中,怎么做都是不够的。”

猜你喜欢
画框意味艺术品
出界
做画框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会唱歌的艺术画框 英嘉尼V5
让色彩细节充分呈现 Grandview(美视)WB5画框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