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砸馆”敲山震虎?

2011-05-30 10:48吴海
新民周刊 2011年48期
关键词:伊朗人伊朗英国

吴海

对媒体和众多国际上的看客而言,中东的戏份似乎永远是一个保留曲目。

卡扎菲的折戟沉沙让西方对中东的民主格局有了更多的遐想。然而在纷纷扰扰之后,如果不算计划内隐退的也门总统萨利赫,其实还没有第二张多米诺骨牌倒下。正当西方对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下台翘首企盼之时,伊朗人一声怒吼,闯进了德黑兰的英国使馆,顺带把人们的视线从地中海拽到了波斯湾。

伊朗学生和民众之所以对英国怒火中烧,直接导火索是英国充当了欧美对伊朗进行单边经济制裁的急先锋。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11月份的最新报告,美欧认定伊朗仍在推行核计划。11月21日,英国率先宣布对伊朗这个昔日的殖民地实行金融制裁,要求所有英国金融机构停止与伊朗商业往来。这也是英国首次动用金融手段对他国进行制裁。

而因为历史原因,英国、美国和以色列向来是伊朗人最痛恨的三个西方国家,由于后两者在伊朗未设外交机构,于是伊朗人就把反抗西方压迫的所有愤怒都撒向了英国。

在11月28日伊朗议会高票通过法案,决定将伊朗与英国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至代办级后,伊朗民间的抗英行动旋即升温。11月29日下午,伊朗首都德黑兰数千名高校学生和市民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前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英国政府近期对伊朗采取单边制裁措施。情绪激动的数十名示威者一度冲进使馆,夺走了大使馆的英国旗帜,并洗劫了办公室,之后放火焚车,从而酿出一起“砸馆事件”。

伊朗陷入“孤立”

伊朗外交部当日晚发表声明,称对一些人的“砸馆事件”表示“遗憾”,并强调冲击外国使馆是一种“不可接受”的行为,伊朗外交部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事件。尽管如此,但伊朗还是受到了西方官方和媒体的一致炮轰。

主权受到如此侵犯,正遭遇世纪大罢工困扰的英国政府理所当然要发起反制措施。英国外交部迅速做出决定,宣布驱逐所有伊朗驻英国外交官,并关闭伊朗驻英使馆。德国、法国、荷兰随后也宣布召回驻伊大使,事件不断升温。

感觉吃了亏的英国媒体,直指伊朗官方是示威民众的幕后主使。英国驻伊朗大使多米尼克·希尔科特2日对BBC表示,伊朗执政当局“很有可能”支持了示威者冲击英国大使馆的行动,因为在伊朗这样的国家,这种激烈行为只有在国家的默许和支持下才能发生。

眼见英国受辱,美国参议院1日晚以全票通过一项旨在切断伊朗中央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的严厉经济制裁措施。按照这项制裁措施,如果外国金融机构与伊朗央行交易,将被赶出美国金融体系。与此同时,欧盟1日也通过了制裁伊朗的新措施,冻结143个伊朗企业和组织在欧盟的资产,并禁止37名伊朗人获得欧盟国家签证。

对于美欧的制裁和孤立,伊朗针锋相对,态度更加强硬。被英国驱逐的伊朗外交官在抵达德黑兰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当日还警告欧洲国家不要在英伊外交危机中给伊朗制造麻烦。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在谈到砸馆事件时认为,此事对双方关系将产生巨大伤害,并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他认为,“由于美英等国对伊朗的态度愈发强烈,在伊朗内部激起了强烈的反弹,这种强烈的反弹可能使双方关系走入更大的僵局,并且使双方的回旋余地下降。”

仇英百年

强硬还击西方干涉一向是伊朗的外交传统,而在伊朗国内,更有深厚的“仇英”土壤。

对伊朗问题颇有研究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史蒂文·金泽(Stephen Kinzer)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反干涉始终贯穿着近现代伊朗的历史进程,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英国则位于这个漩涡的中心。“在伊朗,‘愤怒和‘英国经常被搭配使用,对英国人的仇恨已深入了伊朗人的灵魂。”

在1800年以前,伊朗是一个拥有完全主权和捍卫自己独立地位能力的封建国家。但是进入19世纪后,随着伊朗在反抗沙俄武力入侵的伊俄战争中连续失利,英国势力乘机渗入伊朗,伊朗从此沦为英国势力范围和殖民地。此后,英国公司逐步垄断了伊朗的银行、货币发行、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甚至在伊朗种植烟草。

由于英国在伊朗采取高压殖民政策,伊朗民族主义运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形成。1890年伊朗国王给予英国公司烟草销售和出口的垄断权,激起了社会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由宗教学者和商人领导的全国范围内的抗议和游行示威活动随即爆发。迫于巨大的民众压力,伊朗国王被迫废除了烟草专利协议,抗议斗争的胜利也使得伊朗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然而进入20世纪,英国在伊朗的殖民统治却变本加厉。1913年,英国攫取了伊朗石油的所有权,6年后又控制了伊朗的军队和财政。二战期间,伊朗不仅是英国为苏联提供物资补给的战略要地,其石油源源也被不断地被运往英国。甚至在饥荒和疾病肆虐的年份,英国殖民当局仍然向伊朗人强行征收军粮。这一系列严酷的殖民措施,自然激起了伊朗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浪潮。

战后,伊朗成立君主立宪制政府,以首相摩萨台为首的民族主义内阁对伊朗石油资源长期为英国垄断强烈不满,并致力于实现石油国有化和取得民族经济的独立,出台了一系列反英政策。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曾评价摩萨台被“狂热的反英情绪被驱使,不顾一切代价地、强烈地希望把英国人及其殖民印记赶出伊朗”。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由于伊朗政府奉行与西方对抗的政策,在官方意识形态的鼓励下,仇英情绪进一步扩散和深入。这也难怪伊朗议长拉里贾尼11月30日在议会发表讲话时强调称,示威者的愤怒是源自英国在伊朗的一些殖民主义做法。

打还是不打?

伊朗虽然在中东地区国力首屈一指,且国内政局稳定,然而其能够与西方强硬对抗数十年,还在于握有石油这张最大的王牌,这也是这些年伊朗多次逢凶化吉的关键。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曼帕拉斯特(Ramin Mehmanparast)4日警告西方國家,禁止该国石油出口将导致油价暴涨逾一倍,会对脆弱的全球经济产生毁灭性打击。

因此,欧盟在讨论对伊朗制裁时,各成员国外长们没有就向伊朗实施石油禁运达成一致意见,原因是欧盟部分成员国进口大量伊朗石油。美国国会出台的经济制裁措施虽然严厉,但也允许外国央行与伊朗进行石油交易。尽管如此,白宫仍担忧此举可能令石油价格暴涨,危及全球经济复苏。

随着“砸馆事件”引发的危机不断发酵,有评论认为可能会引发战争。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军事入侵伊朗的可能性不大。近年来美国失业率高涨、经济低迷、复苏缓慢,奥巴马承诺将实行战略收缩,以迎合国内反战呼声。美国大选在即,奥巴马在此时发动对伊战争的可能性很小。而英法等欧盟各国深陷欧债危机,国内矛盾重重,在武力干涉利比亚之后,它们也没有更多精力来对付伊朗。

至于以色列虽然威胁在必要时将摧毁伊朗核设施,但外界对于其是否有胆量单独行动,以及打击效果如何持很大的怀疑态度。

美国《时代》周刊认为,为避免这场博弈升级为战争,双方都必须有台阶可下。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2日明确表示,由于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对伊朗动武。这个“万不得已”在近期估计很难出现。

伊朗方面虽然面对欧美指责毫不示弱,但也并不希望战争,他们也乐于息事宁人。伊朗官方一再否认“砸馆事件”受到政府支持,并在3日宣布已将被捕的12名参与冲击英国文化协会驻伊办事处的示威者移交司法部门,承诺加强对英国使馆的安全保护工作。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在深陷国内经济衰退泥潭的背景下,英国最终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猜你喜欢
伊朗人伊朗英国
英国的环保
疫情来袭,伊朗人抢购姜黄藏红花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认识了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