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外国媒体的讣闻版

2011-05-30 04:10南方朔
南风窗 2011年5期
关键词:桂冠诗人赵翼墓志铭

南方朔

当一个人的人生毕业了,必须用不是很长的篇幅,将他的一生勾勒清楚,写的人如果不是有几把刷子,还真是不容易。

我长年读外国书报杂志,最喜欢看的乃是“讣闻”(obituarv)。外国没有副刊随笔这样的东西,“讣闻”乃是最有文采的一块。当一个人的人生毕业了,必须用不是很长的篇幅,将他的一生勾勒清楚,写的人如果不是有几把刷子,还真是不容易。而且人家已经人生毕业了,要褒要贬也都要有所节制,好文章就要下笔节制,而不失分寸。

英美的媒体,以前对讣闻并不注意,只有特别的名人过世,才会受到媒体的青睐。1980年代媒体竞争加剧,版面开始创新,才开始增设讣闻版。而据人们的研究,讣闻版还真的有读者,许多人看报,最先看的就是讣闻,看是不是有认识的人已经离开人世,某人我们耳闻其名,但对他的一生都不知所以,这些信息讣闻版都能提供。有些特别单位的人,活着时根本不能曝光,但讣闻就不会保留,我在读讣闻就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信息,

讣闻这个英文字,出自拉丁字“死亡”(Obibus),在此前的时代人如一根草,来了去了除了至亲家人,外人根本不会在意,因此早期外国讣闻,多半是在教区公报上寥寥几个字就一笔带过,公告周知而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俗民阶级抬头,人的地位增高,教区公报上的文字也变长了,弥撒仪式上教长的歌颂中言也多了,现在英美报纸上的地方版,讣闻已极醒目,只要一个人活得有些特色,报纸都不会太吝啬。讣闻不只管名流大人物,普通人也上得了台面。由讣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它是个生命价值观社会化的结果,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9·11”之后,《纽约时报》当天都以专版报道那些罹难者,亲友也都愿意表达他们的哀思,那是讣闻首次扮演起集体安魂的角色,也有助于集体的疗伤止痛。

中国人古代极重视崇功报德这种价值,因此,古代文体里这种类型特别发达。根据《文心雕龙》既有颂、铭、谏、碑、哀、吊、传等,后来又加上了联这一类。在死者为大的习惯下,这种文章写起来自然都难免夸大近乎阿谀。清代大历史学者赵翼有一次受朋友之托写墓志铭,他也把那个人好好地吹捧了一顿,但写好之后,赵翼自己又觉得非常不安,因为墓志铭也是将来的史料,如果太过吹捧,将来人们在作历史评价时,难免受到影响,因此,他还感慨地认为:

此文倘传后,谁复知智愚。

或且引为据,竞入史册摹。

只知青史上,大半亦属诬。

赵翼乃是拘谨的正派君子,把史德看得太重,受人之托写了一篇墓志铭,就很怕会影响到历史的评价。他重史德是好的,但认为这会影响到后人的历史判断,则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人们在做一个人的历史判断时,墓志铭这种有点应酬文章的史料,不可能占太大的比重。这种事在西方亦然,英文里从讣闻这个字衍生出另一个相同字obittlarese,它的意思是“夸张的歌颂好像讣闻一样”。可见讣闻这种文体,人们已习惯地认知到,它乃是活着的人对人生已毕业的人所献上的毕业礼物,祝他此生一路好走。既然是人生毕业的礼物,温情的夸张及吹捧当然难免,而且也犯不着太计较,讣闻只是讣闻,它不是很正经严肃的史论,在可以厚道处给人厚道,其实并无大碍。人们之所以喜欢读讣闻,其实也是对那种追念逝者的温暖文采表示同样的温暖而已!

中国古代有很多与讣闻相关的文体,古代的散文集如《昭明文选》、《经史百字杂钞》、《古文观止》、《骈文类摹》里都收录了许多这种好文章。而在西方,有《基志铭》(Epltaph)、《颂赞》(ode)、《哀歌》(Lament),亦类似之。我读英国桂冠诗人的诗集,桂冠诗人在制度上已被列为王室成员,他们由王室的俸禄所供养,其法定职务乃是王室有重大婚丧喜庆,他们都必须赋诗以志,英国大诗人丁尼(Lord Alfred Tennyson)为大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所写颂赞,以及接下来的桂冠诗人奥斯丁(Alfred Austin)为维多利亚女王驾崩时所写的颂歌虽然都很夸张,但其行文皆有盛世文采。

我常主张中国的报刊杂志应开辟讣闻版。但近代中国人一听到与死亡有关,大家就没了兴趣,我遗懊恺至今!

猜你喜欢
桂冠诗人赵翼墓志铭
“桂冠诗人”的荣耀与讽刺
近四十年赵翼史学研究述评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尹源墓志铭》考释
国际蠹鱼说《海狂》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
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
赵翼诗论的唯新倾向及与性灵派的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