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
人际关系的90%,是由废话构成的,职场交流的80%也是由废话构成的。废话是个角度问题,从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无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总是一本正经地谈事,许多重要的事情,其实决定也就在寥寥几句话中。
废话的艺术
一个咨询公司的中层顾问,就很懂得废话的艺术。他会在面对客户的时候谈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话题:你看,麦当劳总是跟着肯德基,有移动宣传的地方肯定会出现联通的广告。我不知道,咱们总是跟着谁或者被谁跟着,是不是这种总有对头在的感觉很不一般呢?
这是一堆废话?不!他的话,首先显示了他对市场和行情的了解,知道任何行业,竞争对手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其次告诉了对方,我既然了解,就已经做好了帮你们应对这种局面的准备。最后,是在提示对方,你们现在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把局面和感受说出来,对我们的合作更有帮助。
这样的人,怎么会让对方不重视,不感觉到惊喜,不给他最大的关注呢?
发言是把双刃剑
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时会说:“你有没有觉得上班的时候开会特别烦人。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得了,还要没完没了的发言,人哪儿有那么多建设性的意见?”我认为这种心态很奇特。
会议、讨论,是多么好的机会。你能通过自己的发言,把观点讲给所有人听,能让平时注意不到你的人把目光投向你。这是一个交流和说服的过程,当你的意见能给别人带来启示的时候,那种感觉非常棒。
大家几乎都在抱怨没有机会、没有舞台施展自己的能力。但当一个最吸引眼球的舞台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却要说一句:“烦!”这种心态还真是有点儿叶公好龙的味道。
任何需要你发言的时刻,都等于把你置于舞台之上。不一定需要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和评论,能对工作产生帮助的语句、观点,都会给你带来与平时不一样的关注。
一位朋友经常向我诉苦,你说的这些大家都懂,让人觉得烦甚至有点儿恐惧的正是这个舞台的高光。你不能保证每次发言都得到喝彩,为此你得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会议是把双刃剑。可能一句不当的话,就会让别人把你归在某类人当中。你没那么平庸,可是一旦你在会议上被人认为是个平庸的人,这个印象就很难挽救回来。但你就宁愿放弃这个舞台,从来不要自己的高光时刻?就算你做得到,恐怕你的沉默和推诿,会直接坐定大家对你的印象——这是个没用的家伙。
发言,结果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不发言,那么你就死定了。
不要把发言当成一种负担,因为这是工作带给你的权利。对于自己的权利,要抱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享受,而不是逃避。
发言成了“发炎”
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年,我对开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作为新人,我在办公室里很少有发言的机会,记得第一次全体会议,我感到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我做了自认为最翔实的准备。我把平时从各个渠道获取的关于管理、公司之类的知识,与经典案例糅合在了一起,又加了点儿自己的偏激观点,认为这样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
虽然新人得不到会议上固定的发言机会,但我在心里鼓了几次劲儿之后,还是张开了嘴:“我想说几句。”滔滔不绝、越说感觉越良好的我,没有看到自己主管上司铁青的脸色。很不幸,我失败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司的同事都把我看作是一个志大才疏、夸夸其谈的小屁孩儿。
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我可以挑出当年自己的很多问题来:那次会议的中心主题是怎么做好宣传和推广,我谈的却是公司的管理和日常工作,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而且不懂得察言观色,没看到大家厌倦的表情。这些都让我不会得到正面的认可。
实在找不到缺陷,再去发言
我觉得很多人都遇到过与我类似的情形。当你真的去面对这个问题时,会发现解决起来并不是很难。
摸清楚发言的场合、情况、列席人员、主题,这是你准备发言内容的必要依据。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自己表现,这样会让你的发言无的放矢。
我曾经问我的老板:“开会的时候,你最不想听到什么样的发言?”老板的回答是:“除了那些文不对题的发言外,我讨厌那种漏洞百出的发言,这让我感到自己被敷衍了。”
需要注意的是,发言总会有它不到位、不恰当的地方。想要让发言变得完美,需要你去千锤百炼地提炼它。“一人智短,两人智长”,所以当你觉得再三思考的发言还不够完美的时候,准备时,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让同事给你提出改进意见。
所有的发言,要自己默念一遍。再换位思考,想如果在会议上,你的下属这么讲,你能不能找出他的漏洞。
实在找不到缺陷,再去发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一定要讲清楚,不要害怕别人的质疑,相信自己的准备。发言不害怕争执,每次开会或者讨论,其实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争执不让老板担心,解决不了问题才让老板心慌。
(摘自《这么说你就被灭了》
上海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