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历史,反观现实

2011-05-30 10:48次晓芳
译林 2011年5期
关键词:贝克德国小说

2011年5月18日,德国语言文学院在达姆施塔特公布了本年度德国毕希纳奖评选的最终结果:六十八岁的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利乌斯(Friedrich Christian Delius,1943—)荣膺大奖。毕希纳奖由德国语言文学院创办于1950年,以19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和革命者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命名,每年由德国语言文学院颁发,奖励做出重要贡献的德语作家和诗人,授予“用德语写作,作品出类拔萃,在当今德国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贡献的作家”。毕希纳奖是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由于其权威性,该奖如今已成为德国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今年为庆祝毕希纳奖设立六十周年,奖金由往年的4万欧元升至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5.57万元)。今年的正式颁奖仪式将于10月29日在达姆施塔特举行。

此次将毕希纳奖授予德利乌斯的理由为:“他通过兼具批判性、智慧和创造性的观察,在他的作品中记录了20世纪自纳粹上台至今德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史”;“他有政治觉悟的人道主义作品测出了现代历史的深度。他自由的艺术风格成功地使具有讽刺意味的观察与人道主义的敏锐感联系在一起,但从不做负面的评价或批判。”

尽管德利乌斯是一位受欢迎的作家,但他获得毕希纳文学奖还是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作家本人也“第一次感到意外的惊喜”。获奖后,德利乌斯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说道:“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头发还没有完全花白。毕希纳奖一直是最高奖项,这是在德国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我获得了极大的荣誉感,也对那些没有获此奖项的人感到一丝愧疚。但首先我感到意外的惊喜!”德利乌斯的作品具有政治宣传、教育的功能,除此之外,他也很重视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动机和心理状态总是处于作品的中心位置。德利乌斯的信念是,“作为作家首先要比其他人更仔细地观察,然后再把所见所闻用优秀的语言讲述出来。”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利乌斯1943年2月13日出生于罗马,父亲是牧师。他成长于韦尔达和科尔巴赫两地,19岁起就开始出版首批诗歌。自1963年开始,德利乌斯相继就读于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1970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主人公与他的天气》,讨论为什么文学作品里的悲剧性结局总发生在雨天。1970年至1978年,德利乌丝担任克劳斯•瓦根巴赫出版社和罗特布赫出版社的文学编辑,1978年后成为自由撰稿人,是当今德国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他曾在荷兰与比勒费尔德生活过几年,目前生活在柏林和罗马两地。德利乌斯是汉堡自由作家协会、德国语言文学院以及柏林艺术协会的成员,曾多次获文学奖:2004年获冯塔纳文学奖,2007年获约瑟夫—布赖特巴赫奖(Joseph睟reitbach睵reis),2009年获基督教图书奖(Evangelischer Buchpreis)。

德利乌斯的小说涉及从纳粹上台前直至今日的德国历史,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莫加迪沙的临窗座位》(Mogadischu Fensterplatz, 1987)、《里贝克之梨》(Die Birnen von Ribbeck, 1991)、《我成为世界冠军的那个星期天》(Der Sonntag,an dem ich Weltmeister wurde, 1994)、《从罗斯托克到锡拉库萨的散步》(Der Spaziergang von Rostock nach Syrakus, 1995)、《花舌》(Die Flatterzunge, 1999)、《制造国王的人》(Der K塶igsmacher, 2001)、《杀心萌动那一年》(Mein Jahr als M塺der, 2004)以及《作为年轻女人的母亲画像》(Bildnis der Mutter als junge Frau, 2006)等多部作品。他的作品以《里贝克之梨》、《作为年轻女人的母亲画像》等为代表,已被译成17种语言,在世界多国出版。萨尔布吕肯广播电台曾说:“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利乌斯已成为德国文学的一个品牌。”

“如果您想让我生气,那么您只需称我为‘政治作家”,德利乌斯曾这样说道。尽管如此,联邦德国的政治主题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作品。他的小说讲述20世纪德国的历史和社会思想意识——从纳粹之前的时期到德国分裂,再到现代,例如1968年学生运动、1977年“德国之秋”事件以及1989年的两德重新统一。他在作品中为读者展现了德国内外社会现实的场景。1965年出版的诗集《符木》(Kerbholz)是他的处女作。此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在这些小说中,德利乌斯频繁地涉及德国的政治历史主题,如在1981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内心笃定的英雄》(Ein Held der inneren Sicherheit)和1987年发表的《摩加迪沙的临窗座位》中便穿插了“德国之秋”的历史事件。

德利乌斯1991年发表的小说《里贝克之梨》属于德国“重新统一文学”最早的作品之一。小说的题目来自德国著名作家提奥尔多•冯塔纳的诗歌《哈弗尔兰的冯•里贝克先生》(Herr von Ribbeck auf Ribbeck im Havelland),这首叙事诗讲述的是一位名叫里贝克的好心人栽种了一棵梨树以供路人食用,在他死后美德仍流芳百世的传说。德利乌斯的小说以诗歌中名叫里贝克的村庄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故事开始于柏林墙倒塌后不久的1990年3月。西柏林人带着礼物来到里贝克,目的是组织一次纪念德国著名作家冯塔纳以及促进东西柏林再次友好往来的祭奠庆典活动。尽管东部已有梨树存在,他们还是带去并种植了一棵梨树,而没有向里贝克人询问传说中梨树的具体位置。里贝克的村民认为这是对村子历史的不尊重,这件事激起了东柏林人自柏林墙倒塌后存在的“被殖民化的”集体情绪。

小说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通篇是一个72页的没有句号的长句,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内心独白,极少出现对话,描述了柏林墙刚刚倒塌的时期——一段动荡的历史岁月。书中的主人公,一位名叫曼弗雷德•克拉温特的农民时而作为个体进行讲述,时而又作为村子里共同的“我”来叙述。这样不按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使主人公的回忆显得扑朔迷离,令读者有些不知所措。然而,德利乌斯就是依靠灵活运用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放到倾听者的位置,从而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小说因此具有让读者欲罢不能的感染力。这样的叙述节奏引导读者不禁一口气读到故事结尾处,以便了解书中的讲述者是否最终找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内心独白成为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使读者能够最大可能地理解这位农民的感受及其心理矛盾。通过在小说中复述冯塔纳的“里贝克先生”的传说,德利乌斯再现了过去的历史,精确地讲述了历史变革产生的后续影响。这部小说意蕴深远,同时也不乏机智与诙谐,可读性很强。

《杀心萌动那一年》写的是德国从1945年到1970年的历史情况,涉及阿登纳时期压抑的战后气氛。战后初期的德国政治前景一片迷茫,出现了社会思想和价值导向上的迷失与混乱。作者展示了那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片断,试图唤醒人们的记忆和反省,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在1968年学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下,一名纳粹法官被宣布无罪释放,一位大学生想为朋友伸张正义,决定杀死这个老纳粹。这本书从题目来看似乎是一本侦探推理小说,实际却是一本叙述东西德分裂时期真实历史背景下社会现象的半纪实体小说。这本书同样具有日耳曼文学沉重深刻的风格和大段平实的描述,能够使读者对纳粹的罪行和东西德分裂的那段历史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小说的主题涉及历史正义和社会伦理层面,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诸多问题的思考,因此在德国出版以后好评如潮。

小说《作为年轻女人的母亲画像》采用书信体形式,记述了一位生活在罗马的德国孕妇在1943年1月所经历的一切。女主人公第一次邂逅她的丈夫时只有十七岁,因为觉得自己还太年轻,她拒绝了进一步的接触。两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不久之后订婚,半年后举行婚礼。丈夫由于腿部受伤而被德国国防军遣回,被安排去罗马工作。这位年轻女人不顾父母的反对,跟随丈夫来到罗马。然而,当她1942年11月到达罗马后,这对年轻的夫妻只团聚了一天,之后丈夫被派遣到非洲当兵,已怀孕的女人却留了下来,她觉得在这里更接近自己的爱人。丈夫走后,在这片陌生土地上,她对周遭世界一无所知,感到很受束缚。然而,“信仰可以帮助人克服恐惧”——信仰不仅帮助人们克服恐惧,也可以克服相思的煎熬。否则一个年轻的孕妇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独自一人,语言不通,身边缺少本应牵着她的手,给她讲解一切的爱人,如何能通过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只有依靠对上帝的信任,她才得以挺过难关。德利乌斯在作品中充满敬意地刻画了这位母亲,也描述了她的天真与轻信,但并无贬意。作品反映了战争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不幸,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提醒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德利乌斯善于在作品中以简洁而令人震撼的开头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而这种震撼在接下来所讲述的故事里延续始终。德利乌斯巧妙地在他的作品中把多个历史时间层面糅合到一起,并展示其中那些重要事件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他的作品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讽刺,文风稳健,语言纯熟,情节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了冷静的思辨。故事往往兼有纪实和虚构的成分,并以此将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编年史作家,德利乌斯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讲得环环相扣、情节丰富,作品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作者通过书写历史来与遗忘抗争,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启蒙、民主、和平与正义。

德国语言文学院将毕希纳文学奖颁发给德利乌斯,不仅是为了表彰他作品的丰富多样,还因为他的作品以分析德国人在战后不同政治背景下的情感为主题,以文学形式反映了联邦德国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文科科研项目(DQW863)之成果。]

(次晓芳: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邮编:200083)

猜你喜欢
贝克德国小说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德国弃煤的烦恼
呜嗷,怪兽登陆
迷你贝克街
爱冒险的贝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