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膏外敷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2011-05-29 00:50叶琴范华张晓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脾胃

叶琴, 范华, 张晓霞

小儿秋季腹泻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以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1]。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虚弱。因此,无论是感受外邪,还是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易引起脾胃失调,运化无权,致水谷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笔者自2008/2010以来,采用止泻膏外敷穴位辅助治小儿秋季腹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09/2010-12黄石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及收治住院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100例,起病时间均为2~6d,年龄0.5~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重型腹泻18例,轻型腹泻27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重型腹泻17例,轻型腹泻26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7版《实用儿科学》中秋季腹泻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2)年龄6~36个月。

1.4 排除标准 (1)迁延性或慢性腹泻患儿;(2)急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者;(3)有免疫缺陷和中性粒细胞<2.0×109/L;(4)合并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积极予西医常规治疗,如降温、止吐、补充电解质和抗病毒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止泻膏外敷穴位。止泻膏由吴茱萸、肉桂、干姜、延胡索各6g,丁香3g,五倍子4g,细辛5g组成。将诸药研成细末,用甘油和水按3∶7比例调匀,搓成直径5mm小丸,用5~7cm胶帖,敷贴相应穴位(中脘、神厥、关元、长强等),留置时间根据不同年龄而定(0~1岁1h,1~3岁贴2h,3岁以上贴3h,以皮肤微发红为宜。每日1次,3~5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大便性状、止泻时间及副反应。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2]。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行t检验,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表1结果说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儿止泻时间 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3.0±0.6)d,对照组为(5.8±0.8)d,观察组腹泻停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97,P<0.05)。

2.3 副反应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副反应。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尤其是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好发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本病多发生在10,11,12,1月秋冬寒冷季节[3]。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而加重腹泻[4]。

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脾胃薄弱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水走肠间致泄泻,且脾虚湿盛为其病机关键。止泻膏选用辛香走窜之品,如丁香、肉桂、干姜、延胡索等,透达力强,从而发挥疗效。吴茱萸性热,可温胃散寒,降气止痛;木香味辛,性温,能行胃肠中滞气,治疗消化不良、胸腹胀痛和里急后重等症;肉桂味辛甘,性大热,有补阳散寒止痛的作用,善于温通血脉,对于虚寒性脘腹冷痛、冷泻等症可起到温补功效;干姜味辛,性热,可解散风寒、温中回阳,治疗风寒感冒、脾胃受寒的吐泻腹痛。本组方药具有调理脾胃,温中散寒,健脾行气止泻的功效。药物作用于相应的治疗穴位,经皮渗透到体内使其有效成份通过皮肤向毛细血管运动,并进入血液循环,促进其吸收扩散,从而达到收敛止泻的疗效。现代研究表明药物敷贴穴位可以刺激皮肤,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调节功能,使机体免疫力提高,从而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机能[5];还可以减轻患儿服药之痛苦,家长喂药煎药之困难,有利于早日康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止泻膏外敷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效率高、见效快、病程缩短等特点。中西药联合应用给本病的治疗带来诸多方便,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快捷的解除患儿的痛苦,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党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2.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4-1295.

[3]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4]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2.

[5] 晋星南,洪秀琪.中药敷脐加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脾虚腹泻68例[J].中医外治杂志,1998,7(2):14.

猜你喜欢
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脾胃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