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焕 孟尔旺 时金艳 彭红 许卫国
(1.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京 210009;2.江苏省连云港第四人民医院 连云港 222000)
痰标本采集、储存及运输过程对培养结果影响的分析
宋红焕1孟尔旺2时金艳2彭红1许卫国1
(1.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京 210009;2.江苏省连云港第四人民医院 连云港 222000)
目的通过分析某市级结核病实验室痰培养数据,总结县级运送阳性痰标本至市级进行痰培养工作模式对痰培养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省某市级结核病实验室2010年4月—10月痰培养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该实验室初诊涂阳病人痰培养共计475例,对痰标本采集、储存、运输、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送样县区(P=0.007),不同痰标本数量(P=0.008),不同送样时间间隔(P=0.037),不同痰标本阳性级别(P=0.001)的痰培养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县级运送痰标本至市级进行痰培养,应在采集标本时严格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采集即夜晨3份痰标本,提高送检痰标本质量,尽快送检,并加强对不同县区样品采集运送人员的培训。
分枝杆菌,结核;痰;细菌学技术
近年来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中国卫生部-盖茨基金会耐多药结核项目依次在江苏省启动,按照项目设计要求,由县级结核病实验室收集涂阳患者痰标本送至市级结核病实验室进行痰培养,并由市或省级实验室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便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江苏省中盖结核病项目某项目市采用县级运送初诊涂阳病人痰标本至市级的工作模式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查。本文探讨该工作模式可行性,并分析在这种模式下,影响痰培养结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确今后该模式下痰培养工作的重点,提出改进意见。
1.1 资料来源
1.1.1 标本收集 2010年4—10月,江苏省某市所辖6个县区475例初诊病人阳性痰标本656份。
1.1.2 标本运输 该市级所辖6县区将初诊涂阳痰标本运至市级,项目要求县级标本收集后储存于4℃冰箱,并在3d内送至市级结核病实验室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分离。运输过程采用合格的包装并要求冷藏。
1.1.3 实验室痰培养 根据项目要求及《指南》[1]选择涂片检查阳性的标本进行培养,患者用于涂片的3份痰标本中选取2份做培养:(1)3份痰标本均为阳性:选取阳性级别高的2份痰标本进行培养;(2)3份痰标本2份阳性:选取2份阳性痰标本进行培养;(3)3份痰标本1份阳性:选取阳性标本和1份质量好的阴性标本进行培养。
该市级实验室按照规定选取痰标本,采用中性离心处理法[2],前处理完成后,以无菌吸管吸取前处理液0.1 ml,均匀接种在2支酸性罗氏培养基斜面上。保持斜面水平向上37℃培养24 h后,直立放置37℃继续培养。接种后第3和7 d观察培养情况,此后每周观察1次,并在分离培养结果记录本上记录生长结果。如第8周末培养基无菌落生长报告培养阴性。
1.1.4 实验室质量要求 (1)涂阳培阴率(以病例计算):对于未治疗的患者,一般涂阳培阴率不超过10%。(2)污染率(以培养管数计算):污染率以接种的培养管为计算单位,不以标本为计算单位,一般实验室污染率在3%~5%之间。
1.2 方法 采用 excel 2003进行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行×列 χ2检验
2.1 市级实验室痰培养检测结果 2010年4—10月该市级实验室共收集来自6个县区的初诊涂阳结核病人475例(痰标本656份,其中有652份痰标本进行了培养),其中培养成功385例(即在病人的痰标本中成功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失败90例(培养失败即在病人的痰标本中未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包括培养阴性及污染,污染指选取培养的病人痰标本所有培养管在生长过程中全部出现污染)。该市级结核病实验室痰培养污染率为5.1%(67/1 304)。不同县区痰标本培养结果比较分析见表1。6个县区培养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中F县培养成功率最高(89.4%),E县培养成功率最低(67.7%),表明在标本采集、储存、运输等工作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不同季度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不同季度的培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65),即不同气温下的培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表明6县区在收集、储存、运送痰标本时对储存温度的控制不是影响培养结果的主要因素(表2)。
2.3 不同送样间隔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送样间隔(自县级实验室收集痰标本至运送到市级实验室的时间(d)间隔),由表3可知不同的送样间隔培养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37),且≥7 d的培养成功率最低(65.6%),比较0~3 d的培养成功率(81.2%)与4~6 d的培养成功率(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不能认为2个送样间隔有差别。
表1 不同县区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表2 不同季度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表3 不同送样间隔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表4 不同接种时间间隔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表5 不同送样间隔+培养间隔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2.4 不同接种时间间隔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接种时间间隔为市级实验室在接收痰标本到接种的时间间隔,由表4可知不同接种时间间隔培养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72)。且市级在接收到痰标本后大部分(96%,456/475)均在3 d以内完成接种。仅有4%病例(19/475)间隔时间在3 d以上。通过分析不同接种时间间隔可间接了解该市级实验室的工作质量。
2.5 不同送样间隔+接种间隔培养结果比较分析表3、表4分别分析了不同送样间隔与不同接种间隔培养结果,旨在从一个侧面了解痰标本运输以及市级实验室培养工作质量,表5分析了不同送样间隔+培养间隔培养结果,即痰标本收集至接种的时间间隔,旨在了解2个时间环节对培养结果的总体影响,由表5可知,不同送样间隔+培养间隔的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表5可知,在痰培养日常工作中从样品采集到接种在7 d内完成较优。
2.6 不同阳性级别培养结果比较分析(以标本计算) 对不同阳性级别痰标本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由表6可知,有统计学差异,且与理论相符,阳性级别越高,培养成功率越高。
表6 不同阳性级别培养结果比较分析(以标本计算)
表7 不同标本数量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2.7 不同标本数量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由表7可知,不同标本数量培养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8)。
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是结核病细菌学检查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结核病耐药工作的开展,传统的涂片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求,新型的耐药诊断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亦需传统的药敏方法进行验证,故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工作逐步提上日程,而目前在大部分县级实验室一时难以达到生物安全二级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江苏某市级实验室2010年4月—10月7个月的实验室初诊病人培养登记本及县区标本运输登记本,总结县级运送阳性痰标本至市级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工作模式对痰培养结果的影响因素。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标本数量及质量保证 《指南》对痰标本收集有明确的要求,由本文可知,收集的痰标本份数与培养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集3份痰标本培养成功率为 93.3%,2份为 88.1%,1份仅为77.0%,另外,还要保证痰标本质量及标本量(一般在3~5ml),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指南》要求,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对就诊者进行充分宣教,使其充分了解痰标本收集份数对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影响。具体措施可采用医务人员示范或者印制宣传画、无痰患者采用雾化引痰的方式,保证标本的数量及质量。
3.2 低温储存,尽快送检 本文数据显示不同的送样时间间隔有统计学意义,7 d内培养成功率为82.2%,7 d及以上为65.6%,原则上痰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运送至培养实验室进行培养,若不能立即送检则应将标本置于4℃短时冰箱冷藏,并从留取痰标本至接种不应超过7 d,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冷藏,另外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不同接种间隔,不同送样间隔+接种间隔的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外有研究表明,痰标本收集在合格的容器里,冷藏不加防腐剂,即使短时间无冷藏运送到痰培养实验室亦可有较高的阳性培养率[3],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在3个时间间隔的比较分析中,只有不同的送样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整个标本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县级运送标本时间间隔较实验室接种时间间隔更难以控制,加强痰标本运输环节管理及质量保证是该工作模式中重要组成部分。
3.3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保证实验室质量 痰培养实验室在接收到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处理,若不能立即处理则应置于4℃冰箱短时储存,本文有5例病人标本因各种原因不能尽快送检,工作人员将标本置于-20℃冰箱保存,从标本留取到接种时间间隔在15~20 d,5例病人标本全部培养成功,故若因各种原因近期不能送检或者完成标本处理,应置于-20℃冰箱保存。实验室痰培养检测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并每天检测培养箱温度,避免因培养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引起假阴性。
3.4 污染率分析 该市级实验室,痰培养污染率为5.1%,现场督导未发现实验室人员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故污染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出现在标本储存和运输环节的可能性更大。在该工作模式下,加强标本收集、储存、运输质量管理,是实验室成功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关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S].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13.
[2]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6:30-37.
[3]Lumb R,Ardian M,Waramori G,Syahrial H,Tjitra E,Maguire GP,Anstey NM,Kelly PM.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sputum storage and transport for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drug resistance survey s[J].Int J T uberc Lung Dis,2006,10(2):172-177.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ulture results during sputum collection,storage and transport
Song Honghuan1,Meng Erwang2,Shi Jinyan2,Peng Hong1,Xu Weiguo1
(1.Jiangs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jing210009,China;2.the Fourth Hospital of Lianyungang,Lianyungang2220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sputum culture during sputum collection,storage and transport.MethodsThe data of sputum culture from a municipal TB lab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 2010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process including sputum specimen collection,storage,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e in 475 smear-positive patients were analyzed,and found that the sputum specimen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P=0.007),different specimen quantity(P=0.008),different specimen storage time(P=0.037)and different positive class(P=0.001)all had statistic significance for culture quality.ConclusionsThe procedure of specimen collection,storage,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e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culture.Their standard procedure required by the NTP should be strictly followed,and the training for health workers in county laborato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sputum culture qualit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sputum;bacteriological techniques
Xu Weiguo(jsjkmck@163.com)
许卫国(jsjkmck@163.com)
2011-04-08)
(本文编辑:张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