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摘 要:现代体育教育是以健康为目的的,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运动负荷、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深入每名学生的心理。
关健词:现代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观 运动负荷
体育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理解、认识和态度。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实现跨世纪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初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一、传统体育教育理念的缺陷
受很多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一向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体育教学方法上也主要是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口传身授,学生对老师唯命是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练习”的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永远都是被动地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奇特问题,不应忽视,而应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巧妙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目前试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等。
二、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即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健康认识的逐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便凸显出来,人们对自身的发育、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健康教育也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上转变,使其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属性。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一是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的。一方面,它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通过运动技术演练来生影响,另一方面,是以人先天的身心素质为基础,通过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使机体和心理获得良好的自然生长,也有利于后天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这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体育是以健康为目的的。为什么有的学生酷爱体育课、有的却厌烦体育课?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过多注重学生生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碍于教师的权威,不得不练习教师所规定的内容,经受无趣的体验。为此,现代体育教育必须重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发展。但体育的健康作用不是绝对的,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科学的方法,采用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二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每个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心理素质及学习目的是不同的,体育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使教学内容及要求尽量符合学生个人的需要。同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集体意识的培养,只有将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在运动中增长才智。三是社会化教育。体育教育可以让人感悟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集体项目的比赛,既要有每个人的努力,又要有大家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胜利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默契协作的真谛。
三、现代体育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
当然,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体育习惯,光靠教师说教和灌输是不行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爱好,能够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而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到体育对他非常有价值。这种价值的认同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体育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一定要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好感,这好感则来自他对体育的价值评价,而这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育活动对它产生好感而得到的。一是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依然以单一的技术教育与体能锻炼为主。为达到学校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较为鲜见的运动技术,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应试教育”形式的体育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改变习惯的体育教育思维,彻底摈弃“应试教育”陈旧观念已势在必行。体育教育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材施教,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 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方法的转变。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三是教学观的转变。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 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 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总之,只有对体育教学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健康体育、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深入每名学生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