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莉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工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主体和核心,是浙江经济转型、节能减排的主要载体,在浙江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发挥标准化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运用标准化手段,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经验,促进浙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浙江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园区、社会3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研究。在造纸、纺织印染、化工等10余个行业的2 200余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有70%左右的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已初步形成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推广模式。
从2005—2008年,浙江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从0.9 t标准煤下降到0.78 t标准煤,降低能耗水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广东;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从1.41 t标准煤下降到1.18 t标准煤,下降16.3%(见表 1)。
表1 2005—2008年浙江省能耗水平对照表
万元GDP用水量从2004年的184.8 t,下降到2008年的99 t。工业重复用水率从2001年的33.8%,上升到2008年的62.2%。然而,当前万元GDP水耗与日本、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见表2)。截至2008年底,年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木材“三剩物”等固体废弃物5 000万t。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 093.30万t,综合利用率为54.1%,其处置率达到18.7%。
表2 浙江省水资源消耗强度状况及比较分析m3
从企业、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看,浙江省基于企业、行业特点构建指标体系,指标更贴切企业的生产实际,在特色指标的应用上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但对于整体框架而言,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具有均衡性,电镀、合成革业仅有循环经济特色指标,缺少必要的经济发展指标和管理指标;纺织业虽然考虑了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但是选取的社会指标不能科学度量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造纸、水泥、钢铁行业指标体系构成相对更趋于合理,指标框架的构成上更具有均衡性,但是目前还缺少评价指标参考值。
园区层面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相对合理,其构建角度相对统一。从总体框架上看,主要涉及经济、循环特征、生态环境、管理4类指标,能从以上4个维度对循环经济发展给予科学评价。虽然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比企业行业指标体系更具有可取性,但指标体系的完善度、指标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如温州生态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必要的指标值及权重,把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耗定义为经济发展指标也缺少合理性。大桥、港区、巨化3个工业园区以目标值为评价参考值,虽然可以对自身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时间序列的度量,但是无法进行园区间的横向度量。另外,指标体系中同类指标表述不一,即使是相同指标目标值也相差很大。以2010年目标值为例分析,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桥最低为66%,港区最高为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则是港区最高为100%,巨化最低75%,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各园区的产业特点上的差异,但是也存在各园区技术间的差异,缺少客观的统一度量尺度。
社会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高层次,其指标体系的构成是以企业行业、园区为基础的,但又有别于企业行业、园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行业、园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对浙江省“4121”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深入剖析表明:指标体系构建框架差别大,指标数目不一,指标值缺少横向可比性。从指标类别及数目上分析,类别划分各地不一,总体上以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管理进行分类;但指标数目相差较大。从指标数目分布上看,最高的是镇海21个,最少的是嘉兴11个。各地指标数目均值为15个,从其分布看,各地指标以15个指标为中线上下均衡分布,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以15个为基准比较合理。
(1)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标准缺失、相对滞后等问题。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标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统一性不强,不能覆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各领域,不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使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缺乏重要的技术支撑。
(2)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滞后。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省内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优势,不能及时提升为地方标准,无法指导更多的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3)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经费、人才匮乏。在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前期研究专项经费不足,缺少配套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性不高。
(1)加快合理构建指标体系。首先,在整合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出发,调整原有基本条件和具体指标,删除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求关联性不强的指标,同时增加能够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更好衡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效果的基本条件和指标。其次,对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指标,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地区的不同指标值。另外,增加指标的可比可测性,统一度量角度,明确监测指标,使各地的相应指标具有科学统一协调性,增加横向可比性。
(2)成立专门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咨询机构。以在标准化主管部门领导下,实施循环经济标准化战略,加强不同层次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交流与总结,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力度,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基础平台类标准、实施类标准、检查类标准、评价类标准等构建。
(3)政府加强监管和宏观指导。通过政府监管,促进部门协调,完善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政府对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规划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行政干预方式,而是通过标准制定协商一致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不同需求和贡献,并把这些需求和贡献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应充分发挥标准化活动在构建这一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作用。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已在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还有更多工作需要做。只有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促进该领域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浙江省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试点市县规划集锦[R].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7.
[2] 蒋应时.上海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