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菊 梅群超 黄 婷
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高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1,2]。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比正常人发生得更早,进展得更快,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Carotid Arterial Intima-Meda Thickness,CIMT)也早于正常人生理性改变[3],CIMT每增加0.1mm,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8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1倍[4]。因此,控制血糖和纠正脂代谢紊乱,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颈动脉位置表浅,可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检测窗口,业已证明,超声检测CIMT能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尤其是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等[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不仅是血管炎症的标记物,还是动脉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的促进因子,也是检测2型糖尿病存在慢性炎症比较好的指标[6]。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推荐的重要措施[7]。徐延敏等[8]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危险分层越高,调脂治疗获益越明显,调脂幅度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降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徐凯等[9]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减少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并阐明各种血脂指标水平的变化在其中的意义。本研究以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其血脂、hs-CRP、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0年3月~2010年8月我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 65~84岁,平均 70.00±4.23岁,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40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血糖、血脂、血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对象均符合:(1)中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分型[10];(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1];(3)无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并发症。实验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并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以下范围:空腹血糖(FBS)≤7.0mmol/L和餐后2h血糖(2hBS)≤10.0mmol/L。所有患者必须在实验开始前3个月停用任何降脂药物。3个月后治疗组予以阿托伐他汀片(北京嘉林药业),10mg/天,每晚顿服;对照组每晚服用一片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24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原发疾病用药与实验前基本保持不变。
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空腹静脉血血脂和hs-CRP水平,并检查颈动脉斑块大小及CIMT。
1.3.1 血脂检测: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终点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所用仪器为Olympus600(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3.2 hs-CRP的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亦在Olympus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试剂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
1.3.3 颈动脉彩超检测:使用EUB-52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日本日立公司),行两侧颈动脉检查,患者仰卧位,测量颈总动脉距分叉2cm处CIM T。仔细观察斑块表面的形状及内部回声,并测量斑块大小。
经12、24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C、TG、LDL-C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HDL-C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s-CRP水平变化的比较(±s,m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s-CRP水平变化的比较(±s,mmol/L)
注: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12周比较,3)P<0.05,与对照组治疗24周比较,4)P<0.01
?
对照组治疗24周后颈动脉斑块和CIMT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经 12、24周治疗后,患者颈动脉斑块和CIM T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同时间治疗后均明显减小(P<0.05或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及CIMT变化的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及CIMT变化的比较(±s)
注: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12周比较,3)P<0.05,与对照组治疗24周比较,4)P<0.01
?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未出现肌痛、肝区不适及大小便异常,血尿素氮、肌酐和心肌酶水平无显著变化,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胃肠胀气,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影响治疗药物观察。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患者,其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成为糖尿病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同时,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危险性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 2~3倍[12]。故对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水平及血脂代谢紊乱,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和致残事件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物除通过调脂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外,还可通过一系列非调脂途径,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生物利用度、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等[13]减少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多项研究也证实调脂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4]。
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ydroxy Methyl Glutaryl Coenzymea Reductase Inhibitor,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有较强降脂作用,能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并通过受体途径促进肝脏对循环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和LDL-C的摄取,升高HDL-C[15]。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其中降低TC和LDL-C的作用更明显,且副作用较少。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体内CRP水平升高可间接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炎性细胞因子激活、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近年研究发现,CRP在糖尿病的发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中占有重要地位[16]。hs-CRP作为一项敏感的炎症指标,其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和病变程度成正比[17]。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hs-CRP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轻炎症的作用。
高脂血症是重要的致动脉硬化因素,可以引起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内膜下脂质沉着及中层平滑肌增殖与迁移,加速颈动脉CIMT的进程。颈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及性质,预测心脑血管危险事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CIMT由1.26±0.41mm降为1.13±0.22mm,下降幅度为11%,颈动脉斑块大小由0.075±0.020 cm2降为0.062±0.018 cm2,与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12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4周的治疗后,CIM T降为1.09±0.18 mm,下降幅度为30%,颈动脉斑块大小降为0.059±0.017 cm2,与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24周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与国内袁云波等[18]报道相符合。治疗组治疗12周与24周比较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及CIMT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2周、24周与治疗前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CIMT,减少颈动脉斑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其机理是由于阿托伐他汀治疗使LDL-C降低,造成斑块内外胆固醇浓度梯度,有利于斑块内脂质的清除,从而减少泡沫细胞形成和LDL-C对内皮细胞的毒性。本研究期间,患者的依从性及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具有降脂和抗炎作用,并降低其CIMT,减少颈动脉斑块,从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起保护作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本研究入选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短,尚不能说明他汀类降脂药物能否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