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鹭 孙艳华 杨 琴
羟苯磺酸钙,即2,5-二羟基苯磺酸钙,为主要应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的药物[1],国内少有该药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治疗方面的报道。由于羟苯磺酸钙对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液粘滞性及血小板活性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将其用于RVO的治疗 ,不但有利于病因的解除,且对因视网膜缺血缺氧引起的出血、水肿也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对改善RVO患者视力、眼底病变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作用,结果报道如下。
就诊于我院,经常规视力、眼底及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RVO患者86例,107眼,其中单眼75例,双眼 16例;平均年龄 54.2±3.7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4眼(13.08%),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92眼(85.98%),视网膜黄斑小分支静脉阻塞(MBRVO)1眼(0.94%)。BRVO,中颞上分支静脉阻塞49眼(53.26%),颞下分支静脉阻塞43眼(46.74%)。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患者,同时采取措施将血压、血糖、血脂降至正常水平,并在分组时将其所患疾病对 RVO可能产生的影响考虑在内。
1.1.1 病例纳入标准[2]:(1)视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2)眼底检查:视盘充血水肿,静脉迂曲,视网膜大量火焰状、点状或片状出血;周围视盘大量出血为中央静脉阻塞;象限性出血为静脉分支阻塞;(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为总干阻塞者,视盘荧光渗漏,静脉充盈时间延缓,血管壁染色,出血遮蔽荧光;分支阻塞者充盈时间延缓,血管壁染色、渗漏,出血遮蔽荧光。非缺血型患者造影无毛细血管闭塞及新生血管;缺血型患者造影显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有新生血管形成。(4)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符合静脉阻塞的诊断。无其它眼底病变及发病后未经过激光治疗。
1.1.2 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妊娠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有大面积无灌注区(≥5倍视盘直径)和/或伴有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均建议行眼底激光治疗而不纳入本研究之内。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86例RV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54眼,予常规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天,复方血栓通胶囊(广东众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20030017,每粒 0.5g),3粒/次,3次/天,15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治疗周期为30天。治疗期间给予辅助药物维脑路通、维生素E、维生素C口服。观察组43例53眼,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羟苯磺酸钙胶囊(上海巢湖中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 :071107、071108、071109,每粒 0.25g),2 粒/次,3次/天口服,治疗周期为30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FFA等疗效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别、发病时间、病变类型、病程、体质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4,P>0.05),具有可比性。
1.3.1 疗效指标检查:视力检查用国际标准化视力表;德国HEINE 3000检眼镜直接检查眼底;FFA检查应用日本佳能(Canon)CF-1数码眼底照相机与荧光血管照影机。
1.3.2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0天清晨空腹抽取两组患者肘静脉血5ml,1%肝素抗凝。采用Sysmex CA-1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试剂为德灵(Dade Bring)公司产品。采用LBY-N6型旋转式锥板血液粘度计(北京普利公司生产),选择低切变率5s-1、高切变率120s-1测定全血表观粘度,选择120s-1测定血浆粘度;采用微量法测定红细胞压积(KH-120Ⅱ型红细胞压积仪,日本KUBOTA公司生产);采用光密度法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切变率600s-1);激光衍射法测量红细胞变形指数(LBY-BX2型红细胞激光衍射测定仪,北京普利公司生产);红细胞电泳时间由R-80B型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自动测定。
结合视力、眼底、FFA结果分为 5级,痊愈:视网膜出血全部吸收,患病眼视力提高3行或视力≥1.0;显效:视力增进,视网膜出血面积吸收达到“+++”或以上(一个视盘直径为一个“+”),新生血管完全消失,荧光素无渗漏;有效:视力增进或不变,视网膜出血面积吸收达到“++”,新生血管消退,尚有少许荧光素渗漏;无效:视力不变,视网膜出血无明显吸收,新生血管无明显消退,仍有荧光素渗漏;恶化:视力下降,视网膜再次出血,新生血管生长,荧光素渗漏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视力变化情况以国际标准视力表为检测标准:≥0.1者,以视力提高或减退2行或2行以上为视力增进或下降;<0.1者,以视力每增减0.02或0.02以上为视力增进或下降,否则为无变化。
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能规律用药并完成随访,依从性良好。观察组总有效率(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表观粘度及血浆粘度均有降低,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大幅下降,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羟苯磺酸钙对RVO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s)
表2 羟苯磺酸钙对RVO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
RVO是临床常见的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性疾病,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是微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氧,继而发生受累静脉引流区视网膜营养代谢障碍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由于广泛性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等引起视力障碍,严重者可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而引起视力丧失。致病的多因素及其慢性积累、突然发作是此病的重要特点。按其阻塞部位可分为:CRVO、BRVO、视网膜半侧主干静脉阻塞 (HCRVO)、MBRVO。RVO发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开角型青光眼和高脂血症[4]。血脂、胆固醇的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变缓,血脂堆积在血管壁致使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血压的升高又使血液中脂蛋白易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两者共同作用使血管更易病变。这些血液流变学改变均可导致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和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因此,RVO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对于治疗药物的疗效观察及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复方血栓通胶囊有效成分水溶性丹参素,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降低全血粘度、降低血脂[5],从而起到扩张动脉、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羟苯磺酸钙是一种血管保护剂,能够明显逆转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粘滞性及血小板高活性(即微循环“三高状态”)。经国内外学者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该药主要通过降低视网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和毛细血管脆性[6],抑制血栓形成,稳定血-视网膜屏障,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及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来改善微循环“三高状态”。此外,羟苯磺酸钙还可以通过改善血液瘀滞、微小梗塞、毛细血管闭塞状态及组织缺血缺氧、淋巴回流,减轻视网膜静脉渗漏,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现有的视功能[7]。
在针对RVO的治疗中,羟苯磺酸钙通过以下作用机制来发挥作用:(1)减少人红细胞内山梨醇形成,有助于降低红细胞的高聚集性,这是其它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抑制血管活性物质对微血管引起的高通透作用,改善基底膜胶原的生物合成,降低毛细血管壁渗透性,提高红细胞的柔韧性,间接增加淋巴液回流[8],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和白蛋白渗出;(2)抑制由凝血蛋白、血栓素A2、血小板活性因子(PAF)、胶原等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和血小板自发性聚集反应,减少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抑制血栓形成;(3)通过活化腺苷环化酶增加血小板内cAMP水平,保护RVO患者微血管,减少血小板电泳迁移率,以时间依赖方式和浓度依赖方式抑制PAF产生[9]。
本文观察表明,治疗组能够明显改善RVO患者的全血表观粘度及血浆粘度,并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满意。进一步表明羟苯磺酸钙可能通过降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增加视网膜血液供应,改善缺氧状态而达到治疗RVO的目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所用药物安全性好。但本次观察例数有限,今后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客观准确评价该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