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豫东煤田开发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1-05-18 03:47张文驹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豫东煤田经济区

■ 张文驹

加快豫东煤田开发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 张文驹

“中原”原本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其范围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南部和“江淮平原”西部。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也加进了人文地理含义——中华文明最早发育成熟的地方。“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说明任何经济区的建设,都需要兼顾产业发展和内需市场培育。“中原经济区”覆盖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对国内市场开放度甚高,对国外市场无直接出口,更需要重视培育内需市场。中原经济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有发展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矿业开发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大于许多省区,但现有矿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省域西部的山前地带,导致河南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重心西移”。“十一五”期间,豫东地质找矿取得重要突破。加快豫东煤田开发,建成又一处特大型矿业基地,将会显著促进豫东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促进中原经济区东部经济中心的形成。

中原;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内需市场;矿业开发;经济中心

“中原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对于河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机遇。这一机遇,是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做了长期准备迎来的。现在,河南各地各行各界的人们,正在为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争取实现更好的发展而积极行动。曾经为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河南矿业,也需要把握时机,确定目标任务,再一次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中原”地理范围及其历史演变

“中原”一词,原本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但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也加进了人文地理含义。

“中原”,从字面看是“中部的广阔平地”,在中国就是“中部平原”。用现代地学知识来表述就是:

“中原”的自然地理范围,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南部和“江淮平原”西部,西至崤函走廊,西北至山西高原,东北至山东丘陵,西南至桐柏~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东南至长江,东部与苏北苏中滨海地带界限模糊。从所属水系说,主要是黄淮流域,也包括长江和海河流域的一小部分。在气候上,主体属暖温带,局部属亚热带。

这一大块平原及其附近山地丘陵,在中华民族从采集经济时代向农业经济时代转变的时候,是自然条件最有利的地区。在人文地理上,是中华文明最早发育成熟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中原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这里是全国最重要的粮棉产区,在农业经济时代,曾经养育了众多的人口,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至今仍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中原”范围的认识,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1.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原”范围还比较模糊,而且比前文表述的要小:西至函谷关,南部只到淮河。淮河以南的楚国,虽然是一个大国、强国,却不被承认是“中原诸侯”,“中原诸侯”常称之为“荆楚”甚至“荆蛮”,属于荆楚文化区。

2.秦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中原”范围逐步清晰并向南向东扩大——包括全郡或部分辖区在今天河南省的六个郡,同前文的表述近似。西南部分边界,从淮河扩展至桐柏~大别山。“江东”一词出现,在中原东南部,以长江的皖江段为界,划分开了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不同覆盖地域。见表1。

表1 秦三十六郡(四十郡)分布

秦以农战起家,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在黄淮海平原及其周围,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设郡最多,郡的平均面积最小。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例,包括两个完整的郡(三川、颖川),两个郡的大部分(东郡、南阳),两个郡的一部分(砀郡、九江),如折合为四个郡,则平均面积约为4.2万平方公里,只略大于今天全国地级行政区的平均值(2.9万平方公里)。而收归秦帝国版图最晚的岭南地区,由于发展较晚,人口稀少,今天的三个省区,当时只设了四个郡。

郡的辖区大多按流域划分,郡界多为自然地理界线(河流、山地分水岭)。辖区涉及河南省的六个郡,其所在自然地理区域见表2。

表2 河南省所在自然地理区域

由表2可见,虽说中原大地的千里平原,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主要动力,是黄河的冲积作用,所以诗人才把黄河称为母亲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但今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自然地理面貌,却大部分属于淮河流域。

3.曹操经营中原时期,“中原”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定型。

1)用枣祗、韩浩和任峻计,开展许下屯田,治理因汉末战乱而十分残破的中原腹地,建立了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表荐刘馥任扬州刺史:整治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水库),屯田淮南;建合肥新城,将淮南地区政治中心从沿袭了四百多年的淮河南岸寿春(秦九江郡治,汉淮南王国都城,今安徽寿县)南移二百里,推进到江淮平原中心地带的江淮分水岭上,并历经多次合肥保卫战,将东吴势力逼退到江淮分水岭南坡下游的巢湖至长江之间。

3)在平定关中后,重修洛阳宫室和官衙,为后来曹魏迁都洛阳奠定了基础。函谷关在东汉末已废,“中原”西部范围至此实际上已推至潼关。

4.从以上历史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古至今,河南省都处于中原腹地。

2)中原的自然地理范围,大于河南省的行政辖区。

3)中原的人文地理范围(即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也即古人常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的那个“中原”),大于中原的自然地理范围。

4)“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应大于河南省的行政辖区,以体现经济区的开放性。又应小于广义的“中原”,一则是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行政区划的积极作用;二则随着历史前进,中国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全国政治中心北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个市场并存格局的形成。这些变化,使“中原”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同历史上相比,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2 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的时机和意义

1.“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说明,任何经济区的建设,都需要兼顾产业发展和内需市场培育。

“十二五”规划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全国共识、且因全球金融危机而紧迫性大大增强的时刻制定的。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只能来自市场的繁荣发展。所以,改变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带动的模式,使内需消费成为主要动力,建立起协调稳定、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能保证可持续的市场结构,是一个根本性的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必须以国内市场为基础,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安全和可持续,也是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扩大开放,利用两个市场的方针不能动摇。但国外市场是现成存在的,国内市场则需要自己去建设。

2.在中部地区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六个经济区中,中原经济区的市场环境十分特殊:覆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对内开放度最高(覆盖晋、冀、鲁、苏、皖、鄂六省边界地区的十个地级市,其他五个经济区都不跨省),而对国外市场却没有直接“出口”。

在实行出口导向型或曰实行新重商主义发展方式时期,这么大的经济区,没有对国外市场的直接出口,能否存在都是很难设想的。那时候,无论建设大小经济区,首选条件是要“沿海”,其次是“沿江”,最差也得“沿边”,可以发展边境贸易。都“沿不上”的,例如河南,只好“沿桥”——通过大陆桥寻找间接出口。

由此可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更需要重视培育内需市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效,不但直接关系到区内人民的福祉,而且将会在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占有很大权重。

3.中原经济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有着发展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见表3。

从表3看,同粤苏鲁浙四个经济最发达的沿海经济大省相比,中原经济区的人口数量相当于其总人口的一半还要多(53%)。而无论中原经济区还是其中的河南省,人口密度都同它们基本相当,比四省平均值(551人/km2)还略高一些。但经济实力差距就相当大了,人均GDP只相当于四省水平的37%~47%;以河南省作比较,也只相当于四省水平的43%~55%。

潜力还不是实力。市场容量不仅仅决定于人口数量一个因素,而是人口数量、居民收入水平、消费动力的三变量函数。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同样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表3 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和经济发达省份对比

3 河南矿业开发现状及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矿业开发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大于许多省区。由于矿产资源品种结构、开发条件较好,又占有地处“中原”腹地的区位优势,河南得以依托丰度(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总量)占全国第十二位的矿产资源条件,建成了全国第四矿业大省。不但为本省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河南矿业在全国矿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很长时间内,河南矿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省域西部的山前地带。在京广铁路以东,除中原油田外,没有重要的矿业基地。重要原因之一是,豫东在自然地理上属于黄淮平原,多数地方矿产资源埋深大,隐蔽性强,寻找与探明不易,开发也困难。豫西山前地带的矿产地优先得到开发,是先易后难的合理选择。

这一格局对河南的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几十年来,河南经济发展因此而出现“重心西移”,人们可以从“中原城市群”名单的变化感受到这一“西移”的趋势。

河南经济发展“重心西移”,是资源条件影响的自然结果,本身无所谓优劣,更没有理由去评论其得失。但是,在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七朝古都开封及其所在的豫东地区,如果因此而在经济上相对衰落,总让人觉得心有未甘。

因此,在豫东能否找到更多更好的矿产地,能否建成更多的大型矿业基地,能否因此而更有力地推动豫东经济的发展,便成为河南矿业界共同关心的课题,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上日程的前夕,“十一五”规划期间,豫东地质找矿取得重要突破,平原区巨型隐伏煤田和大别山区大型钼矿相继发现。永城煤田先期开发不但取得了良好效益,也积累了重要经验。

现在,认真研究豫东矿业开发,让它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又及时了。

4 加快豫东煤田开发的条件和意义

1.资源丰富,有可能形成又一处特大型矿业基地。

豫东煤田现已控制资源量已过百亿吨。其东南一隅的永城煤田,在世纪之交探明储量三十亿吨时投入大规模开发,仅仅十年,现已发展成为全省第二大煤矿区——仅次于平顶山。如能把永城煤田发展成为豫东煤田,在豫东建成一处特大型矿业基地,对豫东经济发展和全省矿业布局都将发生重要影响。

2.河南矿业已开始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同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联系更为密切。

近年来,河南在矿业开发中注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综合发展,已有多处成功事例。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延长产业链,实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结构丰富多彩的产业群,已成普遍共识。河南有多处以煤炭开发为基础的城市,但已很少见传统意义上的“煤城”,“矿竭城衰”的威胁在河南开始淡化。豫东煤田中的永城煤田,自己就已经创造了成功的实例。

因此,在豫东建成又一处特大型煤矿基地,改变以农业为单一基础产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会显著增强豫东的经济实力,助其赶上全省工业化的平均水平。

3.有助于全省矿业均衡发展。

河南煤炭年产量已达两亿吨,而现有产能九成集中在豫西诸煤田,相对于全省煤炭资源条件来说(豫东约占三分之一),豫西煤田开发强度已经偏大。在“十二五”期间,控制豫西煤田开发强度,并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将产能增长指标优先用于开发豫东煤田,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豫西煤田开发强度偏大的压力。

4.有助于把商丘市培育成中原经济区东部区域的经济中心。

中原经济区建设,使豫东地区从河南省的东部边陲变为中原经济区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形成一个能发挥经济中心作用的城市。

行政区界线是刚性的,不能有丝毫含糊。自然地理区界线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如“中原”。经济区界线则应该到处都是模糊的,如“中原经济区”。一块地方,同时属于两个经济区,是最正常的情况,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所以,行政中心的功能是法定的,不能重叠,不能越权。而经济中心的功能则是通过市场自然形成的,不但可以重叠,而且不能用任何行政手段硬性规定,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不同的经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不同,具体功能也有别,但最基本的功能是服务于辐射区域的市场交换。为形成这一基本功能,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区位有利。

第二,是交通枢纽。

第三,中心城市及其行政辖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既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又有一定容量的内需市场。也就是说,经济中心及其行政辖区本身,应该是市场交易有分量的参与者,不可以出现“产业空心化”。

第四,有发达的为辐射区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批发商业、市场服务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

商丘是豫东的特大型城市,位于中原经济区同淮海经济区的重叠部位,既是前者之中五个“网络支点城市”之一,又是后者之中八个“核心区城市”之一。这说明,两个经济区的发起人和组织者,都认可了商丘的区位优势,这一区位特色独一无二。商丘是陇海、京九两条铁路干线的交叉点,连霍、济广两条高速公路干线的交叉点,以商丘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可以覆盖周围广阔区域,唯航空业发展条件尚需改善。各种生产性服务业也正在努力发展之中。这些都是有利条件。

商丘市本身的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开发豫东煤田并发展相关产业,将会补上这一方面的不足。

5 豫东煤田开发的指导思想

豫东煤田与豫西诸煤田有一个重要区别——不是古人留下来的老矿区,没有后者在扩大开发时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新老遗留问题。它是在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下,完全由当代河南人发现、查明和建设起来的新的矿业基地。先期开发的永城煤田,可以说是在白纸上作画,所以才能够创造出较高水平的科学办矿、文明办矿经验。下一步扩大开发,更应该遵循“白纸上作画”的原则,全面规划,充分准备,高标准建设,谨慎进行,不留后遗症。

1.加快豫东煤田勘探,为全面规划提供充分依据,尽早选出首采区,并提前进行全区及首采区的技术经济评价。

豫东煤田埋深大、覆盖厚,要开展大深度矿井建设的科技攻关研究。

2.采区要在全煤田范围内分散配置,产能建设不宜只顾前期收益,过分集中在永城一地。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豫东全区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分散环境负担,三是有利于避免永城一地资源过早枯竭。

3.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并大力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矿业。

4.尽可能减轻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提足环境保护和恢复成本。因采矿而遭到破坏的耕地,能有效复垦的,要及时复垦;复垦在技术或经济上不可行的,要参照永城经验,实行资源基础转换,改造成其他性质的土地乃至水面。

5.在矿业开发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相关产业,使豫东在工业化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丰富多彩和优化,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豫东地区,不要再形成狭义的“矿业城市”。

6.矿区建设和社区建设协调推进,在城市化中实现企业和所在社区的双赢,缩小城乡差别。

F407.1

B

1672-6995(2011)06-0004-05

2011-05-20

猜你喜欢
豫东煤田经济区
青海木里煤田腐败案背后的“保护伞”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新疆库拜煤田煤层气多层合采特征煤层探索
浅析豫东红脸王的唱腔艺术
基于FLUENT的煤田露头火区自然通风影响因素研究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通柘煤田—1—2煤层的煤质变化规律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豫东调现状分析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