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俊,朱 华,许建国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 225001
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属于Ⅰ类切口手术[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 《指导原则》)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文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生素,确需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12月388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1)首先将病例总数除以所需采样量,得数取整,即为抽样间隔数,然后,将病历号按顺序排列,每间隔一个“抽样间隔”抽取一份病例,共随机抽取128份病例。(2)记录患者情况,包括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使用抗菌药物名称(通用名,商品名)、用法用量、术前用药时间、术中追加、术后用药时间,用药时间间隔,并根据《指导原则》以及38号文件,按药物使用指征、使用时间、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等对照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见表1),以期对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根据38号文件,腹股沟疝手术(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本次调查中,88例不符合“感染高危因素”而给予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这不仅造成了抗菌药物的浪费,还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
表1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评价标准
根据38号文件腹股沟疝手术切口属于Ⅰ类切口,主要感染的病原菌为金葡球菌、凝固酶阴性葡球菌,应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以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为宜[2]。
本次调查中共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共70例,其中一代头孢菌素类50例,二代头孢12例,三代头孢8例。本次调查二代、三代使用达20例,占28.6%,存在比较严重品种起点过高现象。
在本次调查中,氨基糖苷类(7例)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一般不宜用作外科预防用药,除非药物敏感试验有效。大环内酯类(23例)主要用于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引起的感染,而腹股沟疝手术主要感染的病原菌为金葡球菌、凝固酶阴性葡球菌,一般不宜选用;硝基咪唑类(13例)主要用于治疗厌氧菌,一般不宜选用。存在选用品种不当现象。
此次调查发现,存在给药时间间隔过长及剂量过大等不合理现象,比如新泰林(五水头孢唑林钠),根据说明书:成人一次0.5~1g,一日2~4次,严重感染可增至一日6g,分2~4次静脉注射;儿童一日50~100 mg·kg-1,分2~3次静脉注射;而本次调查中,用法为一日1次的有31例,占62%。头孢菌素类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外,半衰期(t1/2)仅为0.5~2h,用法应为一日2~4次,一日1次是不合理的。
按照《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 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500 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在本次调查中,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的有4例,其中于术前2 h用药的仅有1例。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500 mL的患者仅有1例,没有关于此案例手术过程中追加抗菌药物的记载。术后无感染状况发生,这是合理的。
术后用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最长用药时间达15天,明显不合理。②总的用药时间偏长,>48h者达71.1%。临床试验证明[3],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SSI(手术部位感染)的感染率,反而会诱发菌群的耐药性,同时也会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
一般情况下,Ⅰ类切口手术单一用药已足够,联合用药一般没有必要[4]。
本类手术最可能的病原菌金葡球菌、凝固酶阴性葡球菌;而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仅对厌氧菌感染有效,一般用于术前、术后厌氧菌感染的治疗,作为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是不合理的[5]。而这次调查中,使用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的达5例,使用率达到3.9%。
大环内酯类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杀菌药合用时会使杀菌药活性减弱,是不合理的。本次调查共2例此类不合理联用。
氨基糖苷类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各1例,这两例患者不存在高危因素,手术时间<2h,属于无指征联合用药。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1例)合用时,两者均为繁殖期杀菌剂,均对金葡球菌有抗菌作用,属于重复用药。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一些医生对《指导原则》学习、落实不力;部分人员存在错误观念,不强调手术室的洁净条件和手术操作规范,仅依靠抗菌药物的应用来控制切口感染;部分医师出于自我保护和避免医疗纠纷,无指征用药。应加强对医生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合理用药观念。
《指导原则》要求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适应证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类、限制类和特殊使用类。对二、三线药物实行限制性使用的措施,特别是三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要有严格的适应证,必须有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测、药物敏感试验等作为依据,经副主任以上医师同意后方可使用。医院应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监控各科室及临床医生的用药情况,并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个人进行提醒和教育,对严重违规的科室和医生提出警告和适当处罚。严格限制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可以使医院感染得到明显控制,耐药菌发生率下降,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医药费用明显降低。
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 崔 敏,王 盟,苏颖杰,等.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监测[J]. 安徽医药,2009,12(17):165-6.
[2] 姜 玲,沈爱宗,史天陆,等.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66-7.
[3]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Ⅱ[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552-4.
[4] 陈树明,林 颖,李 军,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效果监测[J].中国药房,2005,13(3):1672-91.
[5] 李宝珍,平宝华,关仙花.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