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艳萍,张 莹,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天津 300193)
温针灸对奥沙利铂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疗效观察*
田艳萍,张 莹,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天津 300193)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奥沙利铂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试验,将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化疗后出现外周神经毒性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分为温针灸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温针灸组采用针灸加艾灸治疗,对照组使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结果]温针灸组在治疗化疗后神经毒性分级、生活质量方面与传统药物神经妥乐平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温针灸治疗由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神经毒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温针灸;奥沙利铂;化疗;外周神经毒性
奥沙利铂(L-OHP,草酸铂)广泛用于胃癌、结直肠癌。周围神经系统毒性为其剂量限制性毒性[1]。欧洲Ⅲ期临床报道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5-FU/CF)的神经毒性发生率高达68%,国内文献也有报道发生率高达90.5%[2]。
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病例纳入标准 诊断符合《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3]中的有关标准,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肿瘤,既往接受过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后出现外周神经毒性的患者;估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卡氏评分(Karnorfsy)≥60分;年龄 18~75岁;既往无外周神经病史;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依从性好。
1.2 病例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资料不全者;原有神经系统疾病者;可能引起末梢感觉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正在接受可能引起周围神经毒性的其他药物或放射治疗的患者;认知能力丧失或精神异常的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者。
1.3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自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后出现外周神经毒性的胃肠道肿瘤患者76例,其中温针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3岁,中位年龄54.9岁;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9岁,中位年龄52.7岁。同时证实无其他原因所致外周神经病变。其中温针组胃肿瘤20例,结肠肿瘤10例,直肠肿瘤9例;对照组胃肿瘤18例,结肠肿瘤12例,直肠肿瘤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针灸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经过治疗前基线分析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治疗前神经毒性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疗方法 温针灸组取穴合谷、阳溪、外关、手三里、曲池、太冲、足三里、阳陵泉、气海、丰隆,双侧取穴。患者取卧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5 c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针,穴区有麻、胀、沉及放射感后,即取得针感,行中等强度刺激手法。针刺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30min,在留针过程中合谷、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在针柄上插上艾条施灸,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每针温灸三炷,后将针取出,每日1次,连用21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使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肌注每次4mg,每日1次,21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避免冷饮及接触冰冷物体。
2.2 观察方法
2.2.1 神经毒性评定标准 采用奥沙利铂Levi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3]评定。1)0级:无。2)1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遇冷引起),1周内可完全消退。3)2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21 d内可完全消退。4)3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21 d内不能完全消退。5)4级: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伴有功能障碍。
2.2.2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根据Karnofsky(KPS)标准进行评分[4]。1)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分或10分以上。2)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10分或没有变化。3)降低: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10分或10分以上。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结果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两组神经毒性分级比较 见表1。两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温针灸治疗后神经毒性反应较传统用药神经妥乐平明显降低,取得较好效果。
表1 两组治疗后神经毒性分级比较Tab.1 Comparison ofneurotoxicity classification after treatmentof two groups 例(%)
4.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比较 见表2。温针灸组生活质量提高20例(52.63%),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9例,占23.69%,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应用温针灸较传统用药神经妥乐平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更为显著。
周围神经毒性是奥沙利铂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呈剂量限制性和依赖性,常导致可逆的蓄积性外周感觉神经病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剂量的提高,并且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表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比较Tab.2 Com 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after treatmentof two groups 例(%)
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传统用药神经妥乐平注射液疗效不能令人满意。温针灸可以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补气活血,使气血畅通而疼痛止,故在针刺得气后,施用温针灸,从而振奋阳气,达到脏腑平和的目的。现代中医经络理论研究证实,艾灸时可穿透较深部组织,加强患处局部组织代谢,降低患处周围神经的兴奋性而有利于患处的功能恢复。此外,艾灸还可通过温热效应、光辐射效应和艾灸的药力等因素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调整患处的血浆渗透压,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增强患处的免疫功能,缓解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症状。本研究采用温针灸治疗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其操作方便、成本低,肿瘤化疗患者多有明显消化道反应,服药困难,针刺治疗多易为患者接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Cassidy J,Misset JL.Oxaliplatin-related side effects:characteristics andmanagement[J].Sem in Oncol,2002,29:21-33.
[2]中国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S].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1.
[3]宁 莉.中药治疗奥沙利铂神经毒性16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63.
[4]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The curative effectofwarm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on peripheralneurotoxicity caused by oxaliplatin
TIANYan-ping,ZHANGYing,JIAYing-jie
(The FirstAffiliated Hospital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ofwarm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on peripheralneurotoxicity caused by oxaliplatin and look for the effective treatmentmethod for it.[Methods]Usi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76 patientswith gastrointestinal tumor,whichmet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appeared peripheralneurotoxicity after chemo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warm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group(38 cases)and the controlgroup (38 cases).The patients inwarm in normal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plusmoxibustion.The patients in control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eurotropin,4mg,intramuscular injection every day for a treatment course of21 days together.[Results]The difference ofneurotoxic classifi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were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treatmenteffectofwarm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on peripheralneurotoxicity caused by oxaliplatin is satisfactory.
warm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oxaliplatin;chemotherapy;peripheralneurotoxicity
R245.315
A
1672-1519(2011)03-0212-02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07ZCGYSF00900)。
田艳萍(1969-)女,主管护师,从事肿瘤护理临床及教学研究工作。
201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