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神八团队:华丽的传承与突破

2011-05-14 16:52黄希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48期
关键词:八号交会天宫

黄希

提名理由

中国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顺利升空;“神舟八号”飞船“零窗口”发射;“天宫”与“神八”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天神”成功分离后二度“拥吻”;“神舟八号”准确返回地球???? 这一连串堪称完美的“动作”背后,是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的华丽一步。

简介:由天宫一号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空间实验室系统总指挥和载人航天工程总协调组成的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团队,是一场精彩的太空大戏的导演。他们身上凝聚着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也体现了中国航天精神的传承。

言论:“有的时候,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成功”。

从10月初开始,中国先后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其后,又在太空成功实施了二者的交会对接,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自1992年确定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推进,取得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成就。而今年实施完成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既是中国在载人航天计划中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航天新一代”技术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崭新亮相,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从“神一”干到“神八”

10月27日傍晚,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晚霞满天。此时距离11月1日“神舟八号”的发射窗口还剩4天时间。指导完下午火箭紧急关机演练的袁家军在返回驻地的路上,对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叮嘱道:“交会对接才是真正的‘大考。无论我们做多少次地面试验,都不可能充分模拟天上的情况,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国际航天界对中国航天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给予了高度关注。两个8吨多重,以相对地面第一宇宙速度高速飞行的庞然大物要在太空中实现精准控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深知交会对接背后的技术风险。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交会对接是航天技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技术之一,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攻克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的又一技术难点。一旦掌握了该项技术,就能为建造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坚实基础。

回顾此次任务,袁家军分析道,此次交会对接,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组织实施两次发射任务,是载人航天领域的一次高密度发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环环相扣。尤其是“神舟八号”任务,火箭要实现“零窗口发射”,发射时间要精确到秒。这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正是由于这项工程的复杂性,作为集团公司主管宇航业务的领导,袁家军在组织指挥其他型号发射、研制的同时,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天宫”和“神八”的发射上,他多次在发射场组织“两总”团队眼睛向内,认真梳理技术细节。

“我们希望能够在保成功的同时,以交会对接任务为工程管理平台,提高对复杂系统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提升工程可靠性管理办法”。袁家军说,“这些在系统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将是今后实施更大规模航天战役的宝贵财富。”

11月3日凌晨1点36分,当“神八”顺利与“天宫”实施对接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仅用高质量的工作践行了“尽善尽美的承诺”。同时,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在这场战役中得以迅速成长。

作为团队中的领军人物,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这些执掌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很多都是从“神舟一号”干到“神舟八号”,他们戏称自己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中“骨灰级”人物。他们用自己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确保了研制、发射全程可控;一支年轻的专业团队迅速成长起来。

为了“神九”“神十”

曾经有人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到在一线操作的基本上都是充满青春朝气的“80后”时,询问前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这么重要的工程,由这些年轻人挑大梁,你放心吗?

戚发轫嘿嘿一笑,“我当然放心了。因为‘领头雁都是身经百战的同志,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有他们把关,我很有信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去年招聘来的毕业生,今年就能在岗位上独当一面。“在发射场,有很多与专家们面对面学习的机会,这些工程经验比课本知识更宝贵。”很多第一次来参与发射任务的队员都有这样的感悟。

北航硕士毕业的李力(化名)清晰地记得毕业时导师的叮嘱:头上的那片星空,究竟蕴含了多少奥秘,这太值得寻味了。毕业后,他来到了刚刚组建成立的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成为一名最普通的设计人员,从此也开始了自己披星戴月的工作生涯。

“11月3日午夜对接时,我在飞控大厅 。这是中国航天实施的第一次空间交会对接。我紧张极了,当对接成功后,那无声的碰撞撞击到了我的心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当时我埋着头,让眼泪尽情地流淌,那一瞬间,真觉得自己很幸福。”像李力一样,在这个团队里,一大批“80后”担当主力。和同龄人一样,他们玩iPhone,看NBA,听流行音乐,所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从事的航天事业有着一份特别的坚守与执著。

一场重大的科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从中孕育出的人才,更值得骄傲。从载人航天一项项任务的实施完成中培育出年轻的团队,这样的发展态势令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局的专家也感到羡慕。在美俄,从事航天事业的人员日趋老化。他们往往对本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表示悲观。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到这一事业上来。

此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五院、八院中参与“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试验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7岁、34岁、36岁,他们中80%以上的人员都是第一次来发射场执行任务。一工作就能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得到历练,很多年轻人坦言这是自己“航天职业生涯的幸运”。

9月12日正值中秋佳节,在外执行发射任务的队员很多人已经在外呆了近三个月了。当晚的联谊会上,一部精心制作的短片让现场的很多队员“见到”了自己的亲人,镜头中,家属和同事都面带微笑向他们致意。在特殊时期,看到亲人的支持,这支团队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动力。

任何领域都可能有捷径可走,唯独航天事业除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多次强调,“有的时候,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成功”。为了把工作做深、做细,背后的默默付出,只有耕耘者内心最清楚。

11月17日,随着“神舟八号”返回舱顺利返回,这项举世瞩目的科技工程宣告圆满成功。当晚,航天城一片沸腾。对于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的航天人而言,庆祝和赞誉很快就散去,他们心中考虑的是,明年,“神九”“神十”将相继升空,各项测试工作就要有条不紊地推进。

猜你喜欢
八号交会天宫
一百一十八号时间屋
“天宫课堂”讲了哪些“高能”知识点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天宫二号”里的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