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佳欢
当上海书展最大牌的嘉宾、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出现在自己的签售会现场时,这里早已被读者围了个水泄不通。
如此阵势让随行的翻译、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吓了一跳,而勒克莱齐奥则笑眯眯地坐下来,并打破自己不签书的惯例,在一小时内足足签了1200本,直到主办方叫停。很多读者一口气在他面前摆下他所有的中译本作品,还有个读者送给他一本《道德经》的英译本。
读者中自然包括铁杆粉丝——他接下来的朗读会和演讲场场爆满,亦不乏可直接用法语与他探讨作品的热情观众。而其中也有冲着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头衔来凑热闹的人。在主题演讲“都市中的作家”现场,不少学生现场发微博直言“太深奥”“听不懂”。
不过让勒克莱齐奥印象深刻的是,他发现来签售会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在喧闹的会场里静静地排着队。他后来对许钧感慨,“书会让人静下心来”。
这是勒克莱齐奥第五次来到中国。在8月17日举行的开幕式上,他表示,上海这个城市“年轻人有着自己的位置”,因此“很高兴来到上海来共同庆祝文学所具有的和平力量”。
实际上,勒克莱齐奥对年轻人的关注与其写作的原动力息息相关。他小时候住在一个比较贫穷的街区,因为个子高,足球又踢得不好,所以没有同学找他出去玩。他之所以开始写一些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更受同学们欢迎。
在上海书展的活动中,勒克莱齐奥给上海的中学生报题写“青春万岁”,还给两个一直跟着他的小记者写了一句话:“眼睛没有国界”,鼓励他们多读书、看更远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像大多数欧洲年轻人一样,20岁出头的勒克莱齐奥也有一本《毛主席语录》。1967年,他申请加入由法国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的队伍,虽然未获批准,但仍然曾经由香港进入广东,那时他觉得中国“是一个乡村”。7岁那年,他就在一艘飘荡的轮船上开始了写作生涯,至今已出版过三十多部作品,为孩子、为艾滋病人,献给父母、还有献给秦始皇。“写到写不动为止”是他作为一位作家唯一的理想。
勒克莱齐奥出席上海书展开幕式的“行头”是黑衬衣、黑裤子加白色球鞋。被记者提问为什么现在“穿着很朴素”时,他连连表示“自己还算比较考究,配了衬衣和裤子”。一天前,当他作品的首位中文译者许钧看到这个瘦高个儿脚上的旧皮凉鞋时大吃一惊,因为这还是他三年前冬天穿到北京的同一双。“穿它很透气,”勒克莱齐奥对许钧说,“中国还有没有这样的鞋卖?”
他的中国行一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马不停蹄地连续参加活动、发表演讲。在活动间隙,他不时学一点“车-汽车”或“茶-龙井茶”这样的中文词,并且很用心地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