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的朋友、杂文作家杨学武先生建议,要抢救那些年事已高的杂文作家们的珍贵文字。他的意思是,那些逐渐进入耄耋之年的杂文作家们有许多尚未发表或者尚未整理出来的优秀文字,应当趁他们记忆清晰、身体健康的时候,抓紧时间请他们该写出来的写出来,该整理出来的整理出来,该采访的采访下来。
这不啻是一个有远见的建议。其实,正是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才在时间、精力、经费多有困难的情况下,自2002年起开始倡导建设杂文理论、杂文评论体系并推出“杂文理论、评论书系”这套丛书,近十年出版了《杂文情缘》、《解读杂文》、《杂文作家编辑访谈录》、《现代经典杂文浅识》和这本《杂文评论选》,相当于每两年出一本。
我之所以提出“杂文评论也要抢救”,出于两层意思:一个是对老杂文作家要“抢”,一个是对杂文评论要“救”。
许多杂文作家特别是那些老杂文作家,他们的一些杂文评论都零散地刊发在各种报刊上,且无电子版,查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那些十分珍贵的资料只能从他们个人的“资料库”中找到,这无疑需要“抢”了。
第二个是“救”。撰写杂文评论者从来都是寥若晨星,虽然全国每年生产杂文成千上万,但杂文评论问世却少得可怜,大约不会超过两位数。应该推荐、倡导什么样的杂文;如何评价一篇(部)杂文的价值与意义;杂文的走向如何预测;杂文的发展轨迹与前景的展望;每个历史阶段杂文创作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都关乎杂文创作、杂文事业乃至杂文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于是,“救”成了当务之急。
在编选这本《杂文评论选》的过程中,还有两个现象令人堪忧。一个是当今撰写杂文评论者,一般都在四十岁以上,这岂不是表明我们的杂文评论注定青黄不接吗?去年我们发起的“《杂文选刊》杯首届全国杂文大赛”曾欣喜地看到许多中学生、大学生积极参与,然而,撰写杂文评论却几乎是青少年的空白。另一个现象是,我们的杂文评论多溢美之词,好像被评论的作品都完美无缺,这便与杂文作家们的批判精神背道而驰了。其实,指出每位杂文作家在创作上或哪一篇哪几篇作品有不足之处,既是对该作家的提醒,也是对同行举一反三地借鉴。看一篇杂文评论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被评论者的创作得失,同时也能看到评论者的学养和修养。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选编、出版这本《杂文评论选》和“杂文理论评论书系”是一种尝试,缺憾与错误在所难免,诚望各位指正、批评。
2011年5月于长春
【选自刘成信、李君、王芳选编,刘成信、朱铁志、朱大路等著《杂文评论选》时代文艺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