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中推断证素的语篇特征研究——以英语疫情新闻文本为例

2011-05-14 08:18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信息源证素情态

汤 斌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一、引 言

言据性指语句中说话人对信息来源与所传递信息真实度的说明。[1]262言据性涵盖不同的证素,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信息来源。推断证素即表明语句传递的信息来自于推断。Chafe将推断证素分为两类:归纳与演绎。[1]263如:

(1)It must have been a kid.

(2)Adultspresumably are capable ofpurely logical thought.

Chafe认为,(1)中“must”为归纳型推断证素,即说话人根据现有的证据做出推断,而(2)中“presumably”为演绎型推断证素,即说话人对命题的真实性做出预测。值得注意的是,演绎中的预测也是基于一定的证据而非主观臆断。Palmer也指出推断证素表明语句中的信息来自说话人根据现有证据做出的推断。[2]8Aikhenvald将推断证素分为两类:推断与预测。前者指说话人根据看得见的、具体的证据做出推断,后者指说话人根据看不见的、非物质证据做出推断。[3]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推断证素具有两个特征:推断证素体现了一个推断过程;推断过程总是以一定的证据为基础。国内学者在语言言据性方面也做了研究,其中包括胡壮麟[4-6]、张伯江[7]、严辰松[8]、牛保义[9]、房红梅[10-11]、朱永生[12]等。在国内外的研究中,证素与语类的关系已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概念、人际意义角度出发,分析推断证素与新闻语类的关系。通过描述推断证素在英语疫情新闻中的语篇特征,揭示它们在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推断证素在英语新闻中使用频繁,所体现的语篇特征是新闻作者对语言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选择的目的又是为了实现新闻语类潜在的意识形态意义。因此为了揭示推断证素在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首先应明确记者在新闻中如何使用推断证素,即推断证素的语篇特征。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两个问题:(1)在英语疫情新闻中的语篇特征是什么?(2)推断证素的语篇特征如何实现新闻语类的意识形态意义?

(二)语料选择

研究共涉及47篇疫情新闻报道,所有语料均取自英国报纸The Times与其国际网站Times Online。该类新闻目的在于为公众提供有关疫情最新变化的消息。从事疫情报道的记者必须认真地对待报道内容,因为任何夸张的报道都会造成公众的恐慌,任何不充分的报道亦会使公众放松必要的警惕。因此在新闻撰写过程中,记者必须慎重使用证素。换言之,记者要关注报道信息的来源,什么时候、怎么样对报道信息的真实度表示承诺。由于疫情报道的敏感性,在其客观、习以为常的报道形式背后隐藏着记者与读者之间潜意识的、频繁的意识形态磋商与协调。这为我们研究言据性语篇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疫情新闻报道主要涉及三个话题:(1)疫情的严重性;(2)疫情的最新发展趋势;(3)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报道有时会同时涵盖这三大话题,但报道的重点只涉其中之一。这三大话题与疫情直接相关,体现了该类报道的语场特征。鉴于此,我们将其作为语料选择的标准。为了全面反映该类报道的特征,语料分别按照这三个话题选取,每组语料字数基本相等,如表1所示:

表1 语料组成及字数

如上文所述,推断证素体现为一个推断过程,而推断过程总是基于一定的证据,如:

(3)Sir Liam Donaldson,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 for England,said yesterday that it was a“biologicalinevitability”thatthe expected pandemic would seriously affect the health of people in this country.(The Times,October 1st,2005)

(3)中情态动词“would”为推断证素,表明句中传递的信息是“Sir Liam Donaldson”依据特定的证据做出的推断。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在语料中,推断证素共有436个。笔者先将推断证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在第三节推断证素语篇特征分析中,笔者将详细探讨推断证素的类型划分。,然后把数据输入电脑,再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中不同类型的推断证素在47篇新闻报道中的平均分布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类型推断证素的平均值进行t-test检验,以确定各类证素使用次数的平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Martin融合了Halliday的语域理论与Bakhtin的体裁理论,提出语境由体裁与语域两个交际层面组成,其中体裁层面由语域层面体现,语域层面由语言层面体现。[13]495他进一步提出,体裁交际层面受制于更大的文化语境,意识形态在意义生成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应成为一个交际层面。[13]496如图1[13]496所示:从意识形态层面到语言层面均为体现关系。换言之,语言层面的分析可以揭示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体裁是同一种语域语篇的高度抽象特征的总和,意识形态是同一种体裁语篇的高度抽象特征的总和。

图1 语言与其语境

体裁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选择特定体裁的原因,反映了该类体裁的意识形态意义。新闻语篇的基本功能是向公众提供信息且能够让公众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建立联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即新闻作者能够使公众接受其提供的信息并与之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体裁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但在新闻语篇中,联盟的建立有其自身的特点。Van Dijk认为,劝诱是新闻语篇中较为特殊的目的与功能。[14]83换言之,新闻的功能在于劝诱,其措辞要能够使公众理解且相信所传递的信息。劝诱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在显性劝诱中,说话人公开地劝诱听话人,体现了说话人较强的主观性。因此该劝诱过程与新闻体裁的客观性特征矛盾。一般来说,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总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主观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报道的客观性,因为没有合理的原因与证据,公众就不会接受新闻传递的信息。不难看出,新闻报道中的劝诱是隐性的。依据该理论框架,本研究将分为两步:(1)以概念、人际元功能为维度描述英语疫情新闻中推断证素的语篇特征;(2)解释推断证素语篇特征如何体现新闻语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即隐性劝诱。

三、推断证素的语篇特征分析

(一)推断证素的概念意义语篇特征

Martin提出,语篇的概念意义负责建立特定的权力结构①这里的“权力结构”并非政治上的统制权力,而是指由不同角色构成的社会结构。参见Martin SFL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载 L.Unsworth主编的 Researching Languag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Function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s,Cassel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302页。。 Martin同时指出,语言的及物性是权力建构的重要途径;在英语中,一个过程的产生是否取决于外部动因是权力建构中最为关键的因素。[15]推断证素体现推断过程,笔者将从推断过程的外部动因与推断过程本身两个维度,分析推断证素概念意义语篇特征建立的权力结构,以及该权力结构如何促成新闻语篇中的隐性劝诱。

1.推断过程的外部动因

如上文所述,推断证素分为推测与预测。它们都是以证据为基础的推断过程。在推断过程中,外部动因即施事不会影响任何过程参与者,因为推断的内容是由施事创造的。这种依附关系赋予了推断过程中的施事以权威性。在语料中,推断过程的施事分别由外界信息源与新闻记者担任,如:

(4)A spokeswoman for Defra said:“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it could get here and so we are being vigilant.”(Times Online,October 11th,2005)

(5)In Britain,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said it had 2m vaccines and 14.6m courses of treatment should the H5N1 strain spread to this country,but added that the rise from migratory birds was low.(The Sunday Times,October 9th,2005)

(6)Thousandsofmigratory swansand geese will be arriving at the centre over the next five weeks.(Times Online,October 17th,2005)

当外界信息源担任施事时,推断过程在语篇中的体现形式既可以是(4)中的直接引语,也可以是(5)中的转述语;在(6)中,推断过程由记者做出。表2使用配对检测(paired-samples t-test)对比了外界信息源与记者分别作为推断过程施事的出现频率,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2.285,p<.05),外界信息源作为施事在47篇报道中使用的平均次数(5.45)高于记者作为施事使用的平均次数(3.83)(见表2):因此,英语疫情新闻中的推断过程主要由外界信息源做出;在建立的权力结构中,外界信息源通过担任施事使其权威性得到强化与凸显。

表2 t-test:外界信息源与记者施事对比情况

2.推断过程

在语料中,笔者区分了两类推断过程:针对将来的推断与针对过去或事物特性的推断,如:

(7)Farrar believes there may be weaknesses inherent in the virus which explain why it has not killed more people and has not been passed from human to human in the two years since the first outbreak.(The Sunday Times,December 11th,2005)

(8)Health officials believe she may have contracted the virus from live birds atthe market where she worked.(Times Online,May 24th,2006)

(9)The Government’s chiefmedicalofficer warned that at least 50,000 Britons could be killed if the disease takes hold among the human population.(Times Online,October 17th,2005)

在(7)中,推断过程针对的是事物的特性,即信息源“Farrar”对病毒的特性展开推断;(8)中的推断过程围绕过去的事件展开,即信息源“卫生官员”推断可能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而在(9)中,信息源“the Government’s chief medical officer”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展开推断。对将来的推断也可由记者做出,如:

(10)The vaccine,which should take six months to prepare once the strain is identified,will come too late for many.(The Times,October 20th,2005)

在(10)中,“will”体现的是记者对将来的推断。笔者对比了这两大类推断过程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的差异(t=6.594,p<.01),将来推断过程在47篇报道中的平均出现次数(8.26)远高于非将来推断的平均出现次数(1.02)(见表3):

在表3中,将来推断过程的标准差(6.998)明显高于非将来推断(1.437)。这说明与非将来推断过程相比,将来推断在语料中分布不均匀。换言之,有的新闻可能使用很多,有的则很少。鉴于此,笔者使用SPSS统计软件中线形图工具,对比了每篇报道中这两类推断过程的出现情况(见图2)。

表3 t-test:将来推断与非将来推断过程对比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将来推断过程在语料中分布不均匀,但在绝大部分新闻报道中将来推断过程的使用均超过了非将来推断过程。作为概念意义语篇特征,将来推断过程在疫情新闻报道中的多次使用体现了权力结构的自然化过程。在该过程中,推断的做出者(推断人)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从而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强化了推断人与读者间不平等的权力结构。那么为什么涉及将来的推断过程能给予推断人更多的权力呢?试比较下面三句话:

(11)a.A tsunami must have occurred a month before.

b.Generally speaking,a stormy weather may be a precursor to a tsunami.

图2 将来推断与非将来推断过程对比①“FUTURE”与“NONFUTUR”分别对应“将来推断”与“非将来推断”。Case Number指语料中47篇新闻报道的序号。Value指每一篇报道中“将来推断”与“非将来推断”的出现次数。虚线展示了“将来推断”在47篇新闻报道中的整体使用情况,由每篇报道中“将来推断”的出现次数连接而成;实线展示了“非将来推断”在47篇新闻报道中的整体使用情况,由每篇报道中“非将来推断”的出现次数连接而成。

c.A tsunami would occur next week.例(11)a是对过去的推断,即一个月前是否有海啸发生;b中的推断是围绕海啸的某种一般特性展开;c中推断人是对将来展开推断,即一周后也许会发生海啸。如果三个句子均出现在官方媒体,居住在海边的人们会更加关注c,因为对将来的推断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这自然就赋予了推断人更高的权力地位并凸显了他的权威性。

图3 推断证素概念意义语篇特征

推断证素在疫情新闻中的概念意义语篇特征可总结为图3:图3所示,推断证素的概念意义语篇特征由推断过程的施事特征与推断过程特征组成。外界信息源与记者均可担任推断过程的施事;推断过程既可以是针对将来也可以是针对非将来的推断;非将来推断既可以是关于过去事态的推断也可以是关于事物特征的推断。分析发现,推断过程的施事通常由外界信息源担任,推断过程一般以将来推断为主;前者体现了外界信息源的权威性,后者赋予了推断人(外界信息源或记者)更高的权力地位。这两点均提高了英语疫情新闻中推断信息的可信度,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新闻传递的推断信息,从而实现新闻语篇的隐性劝诱功能。

(二)推断证素的人际意义语篇特征

就推断证素的人际意义语篇特征而言,本文集中探讨推断证素的认知型情态特征。认知型情态是说话人对某个命题真实性的判断。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总是希望受话人能够接受自己对命题真实性的判断。这里的判断就是以推断为依据的信息。笔者将从推断过程的施为性特征出发,分析英语疫情新闻中记者如何让读者接受推断信息。

1.推断过程的施为性

Nuyts区分了两类认知型情态:施为型与描述型。[16]在施为型认知情态中,说话人在说话时做出自己的认知判断并对此承担责任;而在描述型认知情态中,说话人转述他人的认知判断且对判断的真实性不做任何评价。如下面两例所示:

(12)I think they have run out of fuel.

(13)John says that they may have run out of fuel.

(12)中的认知判断由说话人做出,即说话人在说话时完全接受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对此负责,因此认知型情态表达“I think”具有施为性。但在(13)中,传闻证素“John says”表明说话人正在转述他人的认知判断且对判断的真实性不做任何评价,因此“may”就没有施为性,属于描述型认知情态。这两类推断过程的不同点在于说话人在说话时凸显了不同的主观性。施为型推断凸显了说话人的主观性,而描述型推断凸显了外界信息源的主观性。

在语料中,描述型推断总是伴随传闻证素一同出现,如:

(14)Ms Hewitt said that in Britain the vaccine doses would be used to protect NHS workers.(The Times,July 21st,2005)

(15)Concern about the deadly H5N1 strain of bird flu centres on fears that it may mutate into a form thatpasseseasilyamong people,creating a pandemic that may kill millions.(The Times,October 21st,2005)

(14)中的“would”和(15)中的“may”均为描述型推断。两句区别在于:在(14)中记者通过使用传闻证素“Ms Hewitt said that…”指明了外界信息源;在(15)中记者同样使用了传闻证素“… centres on fears that…”,但没有指明外界信息源。

语料中的施为型推断可分别由外界信息源或新闻记者做出,外界信息源做出的施为型推断总是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而当记者做出施为型推断时,语句中既不会出现传闻证素,也不会出现引语证素:

(16)“It may never happen,” said Dr Jeremy Farrar,director of Oxford University’s clinical research unit at the Hospital for Tropical Diseases in HoChi MinhCity,Vietnam.(TheSundayTimes,December 11th,2005)

(17)Since only 300 million doses of flu vaccine are produced every year,there would soon be a shortage ifthe EU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its own citizens who receive seasonal flu jabs.(Times Online,October 13th,2005)

(16)中的“may”体现的是信息源“Dr Jeremy Farrar”做出的施为型推断过程。在直接引语中,记者使用信息源的原话且不做出任何评价,目的是让信息源直接与读者对话,记者此时的角色不是信息的转述者而是信息的记录者,完全排除了自身对信息的再加工或评价的可能性。在(17)中,“would”体现了记者的施为型推断,即记者做出自己的认知判断。在语料中,施为型推断的使用多于描述型推断,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t=-2.222,p<.05),描述型推断在47篇报道中的平均使用次数(3.85)低于施为型推断的平均使用次数(5.43)(见表4):

表4 t-test:描述、施为型推断过程对比情况

在使用描述型推断时,记者是在转述他人的话语,而转述的过程也是记者对原话语命题意义进行归纳的过程,体现了记者的主观性。因此减少使用描述型推断可以降低记者对报道的主观干预,从而使报道的内容更具客观性。

2.记者的施为型推断

如上文所述,外界信息源与记者均可做出施为型推断,表5对比了二者的使用情况:

表5 t-test:施为型推断做出者对比情况

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t=-4.452,p<.01),外界信息源的施为型推断在47篇报道中的平均出现次数(1.60)明显低于记者施为型推断的平均出现次数(3.83)。该分析结果似乎与新闻语类特征相矛盾,因为新闻中应该尽量减少记者的主观判断,从而体现其客观性。鉴于此,笔者进一步分析了记者的施为型推断。

笔者首先将记者的认知型情态区分为两类:隐性、显性客观情态与隐性主观情态。Halliday根据认知型情态的取向,区分了四类情态表达:显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所谓显性是指将情态表达的主观性或客观性用小句形式体现,隐性主观通常由认知型情态动词(may,might,would,will等)体现,隐性客观通常由表达推断意义的副词(probably,likely,approximately等)体现。[17]语料中没有发现一例显性主观认知型情态,这符合新闻语类的要求,因为记者完全以个人的角度做出认知判断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隐性与显性客观情态表明某个推断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已经达成的共识。换言之,该推断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包括记者在内许多人都能做出的推断,如:

(18)An alternative possibility is that birds in an earlier batch delivered to the facility could have had a “subclinical” infection,and began secreting bird flu virus only after the stresses of quarantine.(Times Online,October 25th,2005)

(19)If this theory is correct,bird flu has probably been present in Britain for some weeks if not months,imported in exotic birds.(Times Online,October 25th,2005)

例(18)中的“an alternative possibility is that…”是显性客观情态表达,(19)中“probably”体现隐性客观情态。在使用客观情态时,记者实际上是公开地对某个推断表示赞成,从而凸显了该推断已是公众认可的共识。

就隐性主观情态而言,记者突出的是自己对某个推断真实性的承诺。但当记者使用隐性主观情态时,根据语境可以得知其推断已是共识,如在例(17)中,“would”体现的认知判断并非记者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被公众接受的共识。记者之所以要突出自身的主观性,目的在于强调他对这个推断的承诺,凸显该推断的共识性。笔者发现,虽然记者做出了施为型推断,但这些推断并非记者的个人主观判断,而是为公众所接受的、客观存在的推断。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两类由记者做出的施为型推断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笔者对比了二者在47篇报道中的平均出现次数(见表6)。

如表6所示,客观推断的平均使用次数(0.68)明显小于隐性主观推断的平均使用次数(3.15),且差异具有显著性(t=-5.952,p<.01)。瞬息万变的疫情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记者通过不断地对客观推断表示个人的承诺,凸显了该推断的可靠性与共识性,同时也拉近了记者与读者的人际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报道内容的紧迫性,使读者对疫情的报道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图4总结了英语疫情新闻中推断过程的施为性语篇特征:

表6 t-test:记者施为型推断对比情况

如图4所示,推断过程的施为性可体现为描述型推断过程或施为型推断过程,前者的施为性最低,后者具有较强的施为性;描述型推断过程既可以由未指明的推断人做出,也可由外界信息源做出;施为型推断过程可由外界信息源做出,也可由记者本人做出;当记者为推断人时,记者可以表明自己的推断(语料中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也可强调推断信息的共识性;记者既可以通过公开的赞成,也可以通过个人的承诺来强调推断信息的共识性。

四、结 语

本文分析了推断证素在英语疫情新闻中的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语篇特征。当推断过程由外界信息源做出时,记者通常是在转述或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分析发现,外界信息源的推断多于记者做出的推断过程。外界信息源通过担任施事使其权威性得到

图4 推断证素施为性语篇特征

了强化与凸显。在所有推断过程中,针对将来事态的推断明显多于针对过去事态或事物特性的推断。由于对将来的推断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所以该推断过程自然地赋予了推断人(外界信息源或记者)更高的权力地位并凸显了其权威性。外界信息源在引语中做出的推断与记者的推断均为施为型推断。在语料中,施为型推断要多于描述型推断,记者通过减少对他人推断的转述,降低了自身对报道的主观干预,增强了推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施为型推断中,记者的推断明显多于外界信息源的推断。虽然记者做出了施为型推断,但这些推断并非记者的个人主观判断,而是为公众所接受的、客观存在的推断。记者的施为型推断主要表现为:客观情态与隐性主观情态。在使用客观情态时,记者实际上是公开地对某个推断表示赞成,从而凸显了该推断已是公众认可的共识。就隐性主观情态而言,记者突出的是自己对某个推断真实性的承诺。记者通过不断对客观推断表示承诺,增强了报道内容的紧迫性,凸显了该推断的可靠性与共识性,使读者更能接受记者传递的推断信息。

[1]Chafe W L.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C]//Chafe W L,Nichols J.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House,1986.

[2]Palmer F 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Aikhenvald A.Evidential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2004:63-64.

[4]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2):22-28.

[5]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9-15.

[6]胡壮麟.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1995(2):13-23.

[7]张伯江.认知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2):15-19.

[8]严辰松.语言如何表达“言之有据”——传信范畴浅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4-7.

[9]牛保义.国外实据性理论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5(1):53-61.

[10]房红梅.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1]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2):191-196.

[12]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J].现代外语,2006(4):331-337.

[13]Martin J 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494-496.

[14]Van Dijk T A.News As Discourse[M].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88.

[15]Martin J R.SFL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L Unsworth.Researching Languag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Function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s.London and Washington:Cassel,2000:275-302.

[16]Nuyts J.Epistemic Modality,Language,and Conceptualization:A Cognitive-Pragmatic Perspective[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39.

[17]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357-358.

猜你喜欢
信息源证素情态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信息源选择多样性研究: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睡眠者效应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