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实习记者 王 彬
寓教于爱,寓爱于心
——记天津市实验中学教师刘晓婷
■本刊实习记者 王 彬
心之所向于教,教然后知不足;心之所向于法,寻法然后知困;心之所向于情,披情然后知淡;心之所向于恩,求恩然后知疏。——摘自《我手写我心》(刘晓婷著)
1996年,刘晓婷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她选择了回母校——天津市实验中学任教。刘晓婷现任天津市实验中学语文学科组组长、教务主任。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勤思考,善反思,行文百万余字,先后发表了40余篇文章,曾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天津市“十佳”教师、天津市“十佳”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班首批学员中最年轻的中学教师。
在15年的探索实践中,刘晓婷把自己的职业准则定位为做学生思想上的导师、道德上的同学、感情上的朋友、心理上的医生。在教学方面,她始终站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前沿,她从传统的语文治学方法中撷取批注评点法,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并将它改造成为极具生命力和可行性的教学模式——批注评点式教学方法。她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言传身教,并逐渐形成了“教语文就是教做人”的教学思想。
一
刘晓婷曾在实验中学就读6年,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她努力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发展艺术特长,并且一直担任团支书的职务。当提及实验中学的育人特色时,她认为实验中学多年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方针,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实验中学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确实能够感染学生,刘晓婷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也是深受她的两位恩师影响。其中一位是她高中时的数学教师、年级组组长徐黎明老师,徐老师谈吐高雅,态度和蔼,学生认为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都非常期待上她的课。另一位是她的初中语文教师王玉琴,王老师曾在班里组织“红学会”,要求学生每天上课之前背一首诗。讲《荔枝蜜》一课时,她带着学生去水上公园参观养蜂场,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兴趣。正是这两位老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刘晓婷坚定地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大学毕业之后,刘晓婷怀着一份感激、一份眷恋、一份向往回到了曾经学习生活过六年的“实验园”,开始追逐她的教师之梦,因为这里有她一生的钟爱,有她一生的幸福。刘晓婷曾说:“面对教师这个职业,当你收入微薄的时候你会牢骚满腹;面对教育这项事业,尽管你身心疲惫但你还能苦中作乐。之所以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是因为事业是需要追求的,而幸福感的不竭动力恰恰是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有了这种追求,幸福才会永恒。在毕业典礼上与学生相拥而泣便是我的幸福,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送来的张张贺卡和朵朵鲜花便是我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发来的短信也是我的幸福……”
任教之后,刘晓婷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实验中学“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校园氛围。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利用课余时间为青年教师组织了青年教师培训、心理辅导员培训、班主任培训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青年教师不光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技巧,更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对教育事业执著一生的宝贵精神。在这种传帮带的作用下,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发展机制。
谈及不同时期的工作体会,刘晓婷认为无论是担任语文教师还是班主任,以及目前的语文学科组组长、教务主任工作,支持她一路走到现在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1996年第一次接班之前,刘晓婷利用假期对全班三分之二的学生进行了家访,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样开学之后就能很快地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怎样使学生、家长接受自己成为了刘晓婷工作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而这块“敲门砖”就是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协商的新型师生关系。开学之后的中秋节,刘晓婷组织了一场赏月晚会,她将全班学生的名字串联成一篇动人的散文,伴着优美的散文意蕴融入银色的月光,创设良好的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家”的意识,她的良苦用心令学生深受感动。
刘晓婷爱她的学生,因此,面对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她思考、反思,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寻找适当的教育时机和适切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困难时得到朋友的帮助,在困惑时得到师长的引导,在孤独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情。刘晓婷通过迁移学生的兴趣,用一张珍贵的照片巧妙地做好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她大胆地进行评语改革,以激励性的语言送给每个学生一份独有的文字礼物。得知小帅患重病的消息,她把当选天津市“十佳”班主任获得的1000元奖金亲自送到医院。班上有个学生的父母一度在外地工作,她便把学生接到自己的家中,与她同吃同住。在学生的毕业留言中记录着她的很多“第一个”:“您是第一个在我迟到后送我闹钟的老师”,“您是第一个把我这个异地的孩子接到家中的老师”……
初中阶段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学生时常会出现逆反心理,与家长产生“代沟”。这时,刘晓婷就举办“架桥”活动,把家长请到学校,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请家长讲讲孩子的优点,让孩子说说爸爸妈妈最令他们感动的事情,双方都以积极的态度互相激励,达到消除隔膜、沟通感情的目的。
为了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刘晓婷特意召开了“我给老师提建议”的主题班会,她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了奖品,其目的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教师的不足,一方面是让学生求得心理换位,更换一下他们平日受教育的角色。听着他们真切的话语,刘晓婷心里流淌着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便是她和学生心灵深处共同构筑的一份默契与信赖。
刘晓婷认为,玩是学生的天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赋予“玩”以教育意义。教师,就要以学生为本,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最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形式。对每个学生的“玩瘾”她不但不阻拦,而且抱着欣赏的态度给予鼓励。刘晓婷和学生一起玩音乐,为学生开设了一个“灵感窗口”,在这个窗口前时常聚集着班上不少学生,他们一起哼唱曲调,一起反复修改,创作出了一曲曲动听的歌,他们用电脑谱曲、配器、制作,创作了班歌《一起飞翔》;刘晓婷和学生一起跳舞蹈,自编、自演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变成了一种形体语言,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对教师产生了敬畏之情;刘晓婷和学生一起玩摄影,她经常把一些生活中的摄影作品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为作品或是起题目,或是写画外音,或是评头论足,在审美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
古人云:“善教者,使人得其法”。刘晓婷把情感教育引入到了语文课堂,创设了“情境探索”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艺术特长,让学生在艺术的感染下去体会文学的意蕴。讲朱自清的《背影》,他们就在长笛伴奏下一起朗诵;讲《七根火柴》时,他们就进行一段小提琴配乐朗诵,伴着哀婉悲壮的曲调学生们把文章朗诵得真切感人,催人泪下;讲《看戏》他们就来段京剧清唱;讲古诗他们就在黑板上现场作画。与此同时,刘晓婷还组织了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你听我说”、“古诗欣赏”、“学做节目主持人”、“成语接龙”、“编写个人作品集”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学习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提高修养,获得真知。
二
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到底怎样教才能既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刘晓婷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实践了批注评点式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批注评点式教学旨在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求知的过程,成为与自我对话、书写性灵的心灵活动。学生在做批注时,不仅可以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感受写在书眉页侧,而且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评价或者构思文章,可以就欣赏的内容来进行仿写、改写,可以根据情境配一幅简笔素描,可以用一首小诗传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广泛联想比较异同。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兴趣的培养更在于自我价值的认同。课堂是个小天地,天地是个大课堂。刘晓婷的批注评点式教学首先是从学生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做起。在每节语文课前的轮流值日中,她组织了“美文赏析”和“我喜欢的一本书”的介绍活动,学生或是对自己心怡的文章里的字句进行赏析,或是对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进行整体评价。每当学生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听到他们的真知灼见、连珠妙语,看到他们的那份自信,那份畅怀,刘晓婷深深地感到:学生不是没有文本解读的能力,只是没有提供给他们驰骋思想的时空;学生不是不会感悟生活,只是没有提供给他们更新鲜的氧气;学生也不是没有高雅的情趣,只是我们没有走近他们的生活,没有发现他们的世界其实更加精彩。带着灵魂上课,启迪学生性灵,于是成为了刘晓婷所追求的语文课堂的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刘晓婷按照文本阅读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将批注评点划分为四类:一是纲要式批注,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二是赏析式批注,让学生在对妙语精句的品读中与作者生成对话;三是补充式批注,让学生写出文外之意,意外之思;四是感想式批注,鼓励学生“百家争鸣”,进行生命的沉思与追问。就是在这尊个性、重发展的阅读方式中,学生逐渐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刘晓婷尝试着将批注运用到审题中,让学生做到多中取优;将批注引入到构思中,让学生精于布局谋篇;将批注应用到评改中,在点面结合的专题讲评中解决实际问题。每次讲评时,她都要找出几篇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的例文,制成讲义。经过几年的实践,她努力地让专题讲评做到有序化、系列化,使学生的作文在评点与修改中日臻完善。
把批注评点应用于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是一种开放、展现个性的阅读和写作方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则。正如余映潮先生所说:“语文学习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刘晓婷最主要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中有批,批中有悟;在作文教学中,做到写中有评,评中有改。将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读时直接,写时具体,细读勤写,读写勾连,有感而发,独抒性灵。只有这样,方能使“读”与“写”这语文教学的双翅,比翼齐飞,鹏程万里。刘晓婷所教的历届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整体提高,证明阅读和写作教学既符合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又符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三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在刘晓婷的语文课上,出现频率最多的一句话,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这句话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思想比教知识更重要。刘晓婷在教学中越来越感到,语文教学除了传授严谨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外,更应让学生具备审美的眼光,得到情感的陶冶,享受思考的乐趣。她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敞开心扉,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应该成为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愉悦的精神之旅;更应该让学生高屋建瓴的思考能力得以提高,让理想与现实互相促进,让情感与思想圆满共融。这便是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
做人,来自文以载道的文本。作为“人学”的文学,值得我们品读一生。每每遇到文本中感动的文字,深刻的语言,或学生的某一句精彩发言,刘晓婷都会情不自禁地拓展开去,让学生和她一起思考。在共同的思考与启发中,她和学生一起披沙拣金,在原本纷繁平淡的教学现象中发现教学的深度;一起去伪存真,在一节节习以为常的语文课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真知,还有更多的真理。
做人,来自对生活的感悟。语文教学在于“学”,而不仅仅是“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基,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为此,在刘晓婷的起始课上,她就给学生确立了一个很朴素的语文学习目标——语出不俗,提笔不怵。在教学中,刘晓婷想到了个性化的作业,学生每人只需设立一个本子,可以阐发个人解读,可以书写心灵独白,可以摘抄名篇佳句,可以鉴赏诗词歌赋,形式不论,内容不限,但每天不少于150个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触摸生活,感受生活,诗意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境里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把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是其生存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能够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应是语文教育的更高追求。刘晓婷相信,只有教师大胆地释放个性,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只有教师善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学生才会与文字里的山水一道呼吸,与言语间的脉搏一起跳动。让个性腾飞,任创意挥洒,厚积薄发,方可使语文教育之花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多年来,刘晓婷笔耕不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大量的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全国、天津市的各级各类论文大赛中获奖。她所撰写的论文理论水平较高,视角较为新颖独特,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写作功底较为厚实。特别是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届的天津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她撰写的关于校本教研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在大会进行交流,效果甚佳,在天津语文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目前她已成为天津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是理事会中最年轻的一线教师。
作为实验中学的语文学科组组长,刘晓婷能够将科研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带领语文组的全体教师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各种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让工作从“学”字入手,从“实”字出发,在“做”字上下工夫,组织了各种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组织教学沙龙、开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体会、切磋业务技能、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语文组有四位青年教师在她的指导帮助下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
刘晓婷坦言自己最大的幸福便是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去影响学生的一生,去创造学生的辉煌。刘晓婷“谦和处一世,勤勉度一生”的十字人生箴言,总是作为她给予毕业班学生临别的赠礼。十个字虽少,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或许我们很难像刘晓婷一样演出得优雅而得体。但她的执著追求、她的不懈努力、她的全心投入,却让我们敢于去设想属于自己的舞台。舞台的座右铭便是:谦和处一世,勤勉度一生。
寓教于爱,寓爱于心。刘晓婷在15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但是始终未变的是她对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事业的那份爱。爱,是教育的源泉,是位于塔尖上能够统摄一切,解决一切问题,至高无上的情感,正是这份爱使得刘晓婷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