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的优化策略

2011-05-08 09:39姜利华
图书馆学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馆际互借文献图书馆

姜利华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54)

传统的图书馆致力于图书收藏,今天的图书馆致力于传播信息、提高公民社会经济文化品位,所以说现代图书馆是面向服务的运行机制[1]。公众希望图书馆员能够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因此图书馆正从书籍的保管者向以服务为导向的信息服务者转变。文献提供是图书馆作为信息提供者来说从事的一种最主要的服务方式。公众对一个图书馆的评价已经不仅仅是馆藏的丰富程度,而是信息的可获得性。因此,文献提供服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整体发展。笔者拟就我国图书馆文献提供能力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1 文献提供的含义

1.1 文献提供的概念分析

文献提供(Document Supply)是国外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是指广义的利用各种信息源,以任何形式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任何形式”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印本或者这些形式的组合;“任何信息源”既包括图书馆,也包括情报所、商业出版者、贸易或者专业协会、政府机构、全文数据库、商业文献传递公司、信息经纪人、公司和个体研究者等。大家己经达成共识,认为“文献提供”涵盖“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2]。此种看法被许多图书馆在实践中采纳,如大英图书馆的文献提供中心(BLDSC)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也成立了文献提供中心,在文献提供的大框架下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纳入其中。

1.2 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关系

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均属于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是资源共享的手段之一,在最大限度利用外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二者的关系,不同的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在此笔者不一一赘述。

实践中,文献提供还包括了书目信息确认和检索、确认文献收藏地点、联系文献供应机构和费用结算等业务。网络环境下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上述业务的综合运作,是一种崭新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更为快捷和便利。

表1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对比

2 我国文献提供服务的现状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图书馆的文献提供服务有相当快的发展,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欠缺,文献提供也正面临着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因此,图书馆必须正确认清这些制约因素,并采取有效对策,突破障碍,开拓进取,促进文献提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1 文献资源共知性较弱

虽然“文献资源共知”作为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已经受到图书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文献资源共知”障碍仍是图书馆文献传递的主要障碍之一。文献提供服务是建立在联合目录系统基础之上的,通过联合目录,用户可以方便地检索与自己需求相匹配的信息。而我国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联合目录还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权威性,联合目录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即使是CALIS与NSTL这样大型的公共目录检索系统,资源数量也远远不够。NSTL的外文期刊数量1.2万余种,回溯至1979年,而大英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收藏了26万种期刊,其中现刊超过5万种,回溯年份到上世纪60年代[3]。一些图书馆由于人力、物力和技术等因素,未能对数据库及时维护和更新,导致联合目录的数据不全或不准确。同时我国的文献提供中心虽然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各自系统内的统一检索,但集成程度差异很大,LCAS、国家图书馆和CASHL按照文献的类型进行集成,而NSTL和CALIS则按照语种进行集成,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各个联合目录之间资源重复。所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文献的提供和资源的共享。

2.2 文献提供服务标准不统一

我国目前的文献提供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均未形成行业标准。各大系统的服务流程、用户注册、用户确认、付费方式、收费标准、费用结算等各不相同。由于缺乏规范的文献提供服务标准,致使文献提供手续繁杂、时效性差、收费标准各异。在文献服务的内容、文献提供细则、联机共享数据库条例、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协调,各行其是。

3 优化文献提供服务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献提供服务更为方便和快捷,同时文献提供服务也是多方参与和协作的服务,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3.1 文献资源优化

现代图书馆不应再局限于文献的“藏用”观念,而应吸收“开放获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成果,倡导文献的“存取”观念。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印刷版文献、电子资源数据库、学科导航、开放存取资源、特色数据库等。

图书、连续出版物、特种文献资料和电子资源数据库等是图书馆文献提供的物质基础,可以根据经费划拨情况,以馆藏发展政策为导向配置可持续发展的馆藏体系。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互借与传递必须发挥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业务人员的潜能,从而保证网络资源以学科导航、特色数据库、网络导航等有序化的形式与用户见面,体现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多样性。文献提供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内涵日趋丰富的开放系统,针对读者不同的需求,提高图书馆资源获取能力,拓展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空间。

3.2 积极参与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传播方式,对文献提供造成了很大冲击。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主动参与了开放存取项目SCOAP3。这次,图书馆不再置身事外,而是成为了开放存取的推动者。TIB所参与的SCO2AP3项目(http://scoap3.org/about.html)主要用于资助高能物理领域期刊的出版,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崭新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过去,图书馆以购买出版物的方式,间接支持了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而今天,TIB与马克普朗克研究所等诸多研究机构一起,直接向出版商支付费用并以此交换出版商对特定期刊的开放存取。

3.3 技术平台构建

真正有效开展文献提供服务必须依赖高效的网络化文献提供管理系统,在系统内实现申请的提交和处理、文献的传递和接收、费用的结算和日志管理,以及和其他文献提供系统的互联,无障碍的信息交流。目前我国文献提供服务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具备可行性,但是实践中却未能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优势。文献提供业务不开放、不互联的系统异构障碍使得文献提供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通,导致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与提供服务无法高效开展。

文献提供管理系统按照运作模式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目前比较典型的集中式文献提供系统有OCLC的ILLiad和RLIN。美国研究图书馆小组(RLG)的ILLManager和CALIS的馆际互借系统属于分布式文献传递。不过分布式的、馆对馆的服务模式增加了各馆馆员的工作量,被认为还不是最便捷、最理想的文献获取方式。但是鉴于分布式系统允许直接面对最终出借机构、分担事务、联络畅通、传递标准化,必将成为文献提供领域的主宰。

3.4 超越文献提供[4]

在文献提供服务过程中,读者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期刊文章或者是图书章节,而是具体的科学数据、统计数据,以及关于人物、机构、事件、国家、地区的事实,关于相关知识的总结内容等,大量的这类信息埋藏在各种提供快速查找和检索的工具书里面(例如手册、年鉴、指南、名录、专业词典、百科全书等)。现在,许多这类资源已经被组织到多种网络化数字化甚至开放的数据库里,例如我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络[5]、CRC手册数据系统[6]、不列颠百科全书[7]等。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在德国科学基金会支持下开展了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of Scientific Primary Data项目[8],建立了一个包含1000多个数据集的“数据目录”并纳入图书馆目录,为每个数据集赋予专门的数字对象标识符(DOI)[9],使得用户可以像检索书刊一样检索科研数据集。该馆还牵头组织了PROBADO项目[10],致力于对非文本对象进行组织、描述、检索和可视化利用,开始深入到对非文本对象的深层次利用。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也已开始将非文本数据的发现和利用纳入自己的信息服务范畴,例如跨界检索系统[11],致力于对科学数据、课件、仪器设备、科学会议、科研机构、科学工具等提供发现途径。

3.5 网上支付平台的安全

当前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商务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创建网上支付平台,是信息环境下进行文献提供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上海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在2003年创建了网上支付平台,实现了多家银行网上支付的方式[12]。通过网上支付平台,可以为文献提供业务奠定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顺应了新形势下文献提供服务的发展趋势,为网上各类用户服务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但是一定要注意保障网上支付平台的安全,使用户毫无后顾之忧地享受图书馆的文献提供服务。

3.6 知识产权管理

文献提供服务在开展信息服务时,如何既能使我们的读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又能很好地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使其权利不受侵犯?这要正确理解和使用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把握合理使用和侵权的界限,在许可条件下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现行著作权法体系下,获得作品使用的授权仍然是基于著作权人自愿许可基础之上的。如果作者不愿意或者由于其他各种原因没有进行授权,使用的合法性就不存在。缺乏有效、方便的授权手段,会导致诉讼增多。因此有必要在法定许可的范围内,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对于法定许可而必须付费的,作品使用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组织一次性支付费用,解决付费难的问题。

图书馆应该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认定复制权的范围。复制权是版权的核心,也是版权保护的基础。完全禁止信息网络机构任何形式的复制行为,是不符合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目标的,自然也会带来与著作权母体法的冲突问题。

4 结语

文献提供服务是当代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图书馆强化自我生存能力的举措。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和挖掘馆藏优势,主动搜寻用户的需要,关注用户的体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1]夏磊.从图书馆的范式演变看文献提供和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王世伟.城市图书馆发展论丛,2006.

[2] P.J.Lor.Document Supply.In:Maurice Line.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Work Worldwide:1995.London:Bowker-Saur,1995:259-298.

[3] 徐涤秋.网络时代文献传递障碍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

[4] 张晓林.从文献传递到知识传递:面向未来的模式转变?——参加LDS2009会议有感.图书馆杂志,2010(2):2-5,26.

[5] 中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网络.http://www.geodata.cn/Portal/.

[6] CRCPressOnline.http://www.crcp ress.com/.

[7]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http://www.britannica.com/.

[8]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of Scientific Primary Data.http://www.std-doi.de/front_content.Php.

[9] The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System.http://www.doi.org/.

[10] PRODBADO.http://www.tib-hannover.de/en/the-tib/projects/probado/.

[11] http://crossdomain.las.ac.cn/SRW/frame/scisubject.jsp.

[12] http://www.library.sh.cn/.姜利华 女,硕士,已发表论文7篇。

猜你喜欢
馆际互借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及其启示
去图书馆
影响我国馆际互借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
馆际互借在ALEPH中的应用实践
我国图书馆馆际互借条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