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杰
摘要:自21世纪初,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尤其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工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城市融入等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研究成果则有限。本文以笔者在对苏州,无锡等地的调查为经验材料和叙述蓝本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婚恋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6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93-02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为城市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约有1亿,占农民工总数的60%多,已成为主体。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称,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已婚者仅占20%左右,未婚的占到80%。这也就意味着数量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将要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解决成家、立业、生育以及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风笑天曾指出“成家和立业是青年期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生命历程中青年阶段的首要任务。”[1]笔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岗位、需要信息,也需要解决婚恋问题。因为这决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因为婚恋问题解决与否,对他们生存与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稳定。那么他们在异乡能否收获爱情梦?他们在婚恋中面临着哪些困难?又要怎么样才能收获爱情呢?
一、新生代农民工能否收获爱情梦
新生代农民工到底能否收获爱情?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爱情最终在哪里收获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不断增长,加上社会流动的冲击,以及他们在城市里的根基并不牢靠,这就使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扎根还是归根?虽然作出这一抉择是矛盾的,但这也是理性的选择,他们必须估量均衡各方面利益,或许他们对此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社会流动的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社会流动的特点也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采取传统的择偶方式。也就是说,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择偶还是要回到农村,笔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择偶行为也有寻根的意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回乡择偶—外出打工”是“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婚恋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代际转换下的第二代农民工,婚恋问题所导致的情感孤独已经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主要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并结合实地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使得他们难以走出“围城”的困境。
(一)所从事职业性质的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使他们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爱情。一些学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对择偶产生显著影响。在狭窄、封闭的社会关系网中,青年农民工婚恋的途径相对狭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等使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据我们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业、纺织服装业、电子、机械制造业以及饮食服务业等几方面,占到约74%。由于工作的特殊,他们平时很少能有机会和异性接触,工地上、车间里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职业差别围城了一堵墙,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男性农民工感叹“没有机会”的同时,电子厂、服装厂、纺织厂这些女工密集单位的女性农民工同样苦于“恋爱无人”。
(二)工作时间的限制
工作时间较长是整个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据笔者的调查显示,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只占20.5%,而8小时以上的占79.5%。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有人是8小时工作制,但大部分人没有固定休息时间,再加上劳动强度大,他们中有的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就不用提有没有时间去和异性交往了。在有些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企业中,其基本工资并不高,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外出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赚钱,因此,在正常工作时间外,加班就成了提高他们收入的唯一有效途径,这也就变相的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同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阶段,他们在婚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感情,了解对方,再加上外界环境、家人以及朋友的压力,无形中就加快了“闪婚”行为的产生,“闪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无奈的选择[2]。这使得他们的感情基础很不坚实,为未来的婚姻生活瞒下了隐患。
(三)功利爱情观导致择偶困难
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把择偶范围限定在城里人身上,有些女性农民工看不上和自己一样到城里打工的男性农民工,这种典型的功利性爱情观,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带来了很大障碍。有学者调查发现,超过1/3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同市民恋爱结婚的想法,而女性农民工比男性农民工更愿意与市民缔结婚姻,这可能与婚姻市场中存在的“婚姻挤压”有关。社会学中所讲的“婚姻梯度”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偏好”。大多数情况下,男女都倾向于和他们处于同一阶层和有相应文化背景的人结婚,即常说的“同类婚”。在这种“同类婚”中,许多男性倾向于娶在年龄、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略低于自己的女性,也就是说男性在择偶时,常常是“向下婚”,而女性则是“向上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新娘短缺”,“新娘涨价”的婚姻市场格局,必然使女性农民工有可能利用自身性别这一“相对稀缺的资源”去换取城市男性的城市户口以及附加在户口上的其他资源,这种功利性的爱情观无论是给男性还是女性农民工的婚恋都造成了巨大障碍。
(四)工资低无法保证婚恋的经济基础
“再甜美的爱情也当不了面包。”爱情是要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婚姻就犹如空中楼阁。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囊中羞涩,不得不将爱情暂时束之高阁。
据我们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工资主要集中在800~2 000元之间,占到83.1%。在当前社会中,他们面临着生活的巨大压力,使很多人更加看重物质。许多学者研究指出金钱在“80后”青年婚恋选择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制约择偶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交换理论的角度去看,择偶本身就是一种交换过程,择偶双方都是理性的,希望通过“交换”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而实现“互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资源去进行交换,这无形中给他们的婚恋设置很大障碍。最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回乡择偶,这既是无奈之举,也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选择是需要资本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资本。笔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传统方式的接受是一种寻根意识的体现,这种归属感与价值认同深深植根于社会学家们所谓的“惯习”之中。
(五)流动性强给婚恋带来了不稳定性
据我们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在单位工作一年以下的占47.2%,几乎占到半数,其中很多是以工程为期限的,工程完工就结束,然后再接下一个工程。笔者认为适当的流动是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地位和收入的提高,但过于频繁的流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中也包括婚恋问题,因为频繁流动会导致他们周边异性的不确定性,职业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很难有稳定的收入,没有稳定的收入势必会影响到其感情的发展和维系。
三、如何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收获爱情
(一)拓宽择偶网络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环境的封闭制约了其择偶范围,所以拓宽择偶网络尤为重要。为此,政府应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与各企业联手,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扩大他们在城市的社交网络。若干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建立职工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免费开放,给他们创造结识的机会。最后,社会各界应鼓励和扶持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婚恋服务,经常为新生代农民工举办相亲活动,多为新生代农民工做“红娘”。
(二)加强用工监管,保证正常休息时间
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这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对此,政府应加强监督,严格实行8小时工作制,让农民工有空余时间。不要真如有些农民工兄弟所说:“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却没时间”。同时,要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各方面的权益,尤其要提高待遇水平,使他们有经济能力和异性交往,让他们能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确定恋爱关系,最后走进婚姻的殿堂,避免“闪婚”现象的出现。
(三)强化劳动合同长效机制,降低流动频率
流动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难度。为减少农民工的流动频率,政府应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劳动保护的措施,这尤为重要,同时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企业强化劳动合同的长效机制,在劳动合同中尽量建立长期的劳动关系。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婚姻和家庭都是在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要长期维持其安宁与和谐,还必须用制度去保障。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远亲婚恋”数量也在大量增加。帮助这些家庭解决后顾之忧,对于促进他们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消除户籍制度背后附加的社会资源,同时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工的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就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家庭的孩子受教育和养老的后顾之忧,从制度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提供坚实的保证。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婚恋问题虽不是我国婚姻的主流,只是转型时期,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的一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解决与否不仅关系到单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有责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公平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参考文献:
[1]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人口研究,2006,(1).
[2]齐桂玲.青年农民工“闪婚”的社会学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