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顺,张爱武
摘 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目标具有科学性、统一性与至上性,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具有曲折性、整体推进性和漫长性,要通过创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目标;过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A8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01-04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目标。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多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的影响下,许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选择了“非资本主义道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也不断成长壮大,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所有这一切都证明,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凯歌行进的巨大成就。但是,大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逐渐改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走上了与美国争霸的道路,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国际共运分裂;苏联、东欧国家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暴露;中国发生了“文革”十年动乱,国民经济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困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剧变,苏联解体;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一些发展中国家放弃或改变了原来的“非资本主义道路”,推行自由化、私有化政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人退党、一些共产党更名等。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遇到巨大挫折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活力和无限的希望。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遇到的巨大挫折?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如何对那些轻率地断言“社会主义已经失败”的浅尝辄止者以有说服力的回击?等等。近些年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和回答,而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及其未来发展前途的宏大视野,需要深化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目标的科学性、统一性与至上性
(一)社会主义目标的科学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包括以下二方面的核心内涵:
第一,世界上各民族和国家在生产力和交往水平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1]87在《共产党宣言》这篇纲领性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是从原则高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指出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第二,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政治上废除等级特权,这只是一种政治解放。这种解放不仅没有消灭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的不平等,而且还以这种社会差别为前提。政治革命的范围只局限于市民社会,是市民社会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人才能从使人的本质产生异化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中解放出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并实现人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思想,是根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世界历史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理论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二)社会主义目标的统一性
社会主义目标统一性是指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国家,尤其是占主要地位的民族、国家都走上了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水平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样的社会形态都必然表现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上可能存在着不平衡性,以及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存在着特殊性、差异性。但是,这种不平衡性、特殊性、差异性都是以建立了具有相同质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目标具有统一性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目标的至上性
社会主义目标的至上性是指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各种条件充分发展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实现后,人类社会将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但是,这样的目标实现后,将不再有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它,具有永远的不可超越性。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以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之上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第二大形态,以个人全面发展为特征的第三大形态的演进过程。实际上,五种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之间具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五种社会形态中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三种社会形态中最初的社会形态相对应;五种社会形态中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三种社会形态中第二大形态相对应;五种社会形态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与三种社会形态中第三大形态相对应[2]28。可见,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最高形态,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具有至上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曲折性、整体推进性和漫长性
列宁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3]163。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不论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程度不同地纳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进程中,使这一总进程充满曲折性,呈现整体推进性,具有漫长性。
(一)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曲折性
1.从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看,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曲折性。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首次出现的从私有制社会向公有制社会的演变,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向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演变。这样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不是一条直线的上升过程,而是一个曲折和复杂的推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繁荣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4]685。同样,社会主义也可能会出现发展中阶段性的波折。1992年初,邓小平针对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巨变造成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5]382-383。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要求我们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
2.从不同国家的现实国情看,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曲折性。正因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的发展都程度不同地纳入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进程中,所以,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过程,并不仅仅存在于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还存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从现实情况看,世界上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尽管列宁的“一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论”已经深刻回答了这些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然性,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曲折性。第二,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的社会主义运动过程具有曲折性。其主要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资本主义发展空间。对此,马克思曾精辟地提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6]33。“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又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第三,世界上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过程具有曲折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尖锐对峙、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国际大背景下,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兴起了社会主义运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不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一般是由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性质、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流派具有贬低、排斥马克思主义和敌视共产主义的倾向[7]503,506。但这些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积累了物质力量和社会力量。毫无疑问,这些国家要真正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目标,其过程充满曲折性。
(二)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整体推进性
1.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向社会主义目标的推进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历史地看,20世纪社会主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大力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反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严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深化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等等。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正是从这个角度,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5]383现实地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减少了,但是这些国家和人民都经受了锻炼,近些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比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必须指出,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向社会主义目标的推进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历几年的恢复以后,出现了数十年的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相对繁荣。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实现了由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上层建筑的调整使资本主义政治统治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8]186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时候,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改变,因而没有改变其最终灭亡的命运。而且随着这种发展,其内部还产生了作为其“对立面”或“对立物”的新质因素。这些新质因素包括:合作经济,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制度,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孕育和发展,等等。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将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进入社会主义新社会,这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有句名言:“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9]8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说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在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07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有过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和平斗争的思想,但是,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平方式斗争的思想,是指对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必须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而和平方式的斗争策略是指通过和平的方式,积极积蓄力量,当与资产阶级进行决战的时机成熟时,发动决定性的斗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胜利。正因为此,1895年3月5日恩格斯致理查·费舍的信中指出:“《前进报》上有时人们以过去宣传革命的那种劲头否定革命,而且他们可能以后又来宣传。但我认为此事不可效法。我认为,如果你们宣扬绝对放弃暴力行为,是决捞不到一点好处的。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党会走得这么远,竟然放弃拿起武器对抗不法行为这一权利。”[10]401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形成了社会主义新质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它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终将通过社会革命,人民把一切社会资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过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建立人民的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目标的推进过程。这些国家无论通过建立什么社会制度和实行什么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都为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积累了物质力量和社会力量。而且,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实现人民的解放,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社会矛盾的真正解决,前途也只能是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漫长性
1.社会主义目标的至上性决定其实现过程的漫长性。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和世界交往水平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世界交往水平,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建成。当今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这样至上性的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量的积累过程,而且是社会质的飞跃,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曲折性决定其实现过程的漫长性。无论是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目标的推进过程的曲折性,都内在规定了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漫长性。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漫长性是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才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深刻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5]379-380中共十五大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三、通过创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恩格斯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11]628,“‘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2]443。在这里恩格斯告诉了我们对待社会主义的正确态度,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规律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既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那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向前推进。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需要理论创新
1.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需要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社会主义的目标具有至上性,其实现过程又具有曲折性,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着新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自身也需要不断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丰富和发展自己。如果不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受到挫折。在当代社会主义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起着主导性作用,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需要批判地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在对旧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社会主义思想一经产生便衍生出许多流派,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影响的流派就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先前的空想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的流派日益增多。当前,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外,较有影响的有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后工业社会主义思潮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是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实现的,而且是在对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批判和比较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质决定了它在对这些流派进行客观分析、研究和批判的同时,并不拒绝适当地、局部地和实事求是地对它们加以借鉴,甚至也不拒绝有条件地与它们合作。因为尽管这些思潮和流派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它们不忘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但它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往往不乏真知灼见[7]699。因此,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外其他思潮的借鉴和批判,从这些理论中吸收有益的成分,以丰富自身的发展,也将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二)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需要实践创新
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创新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也是最主要的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為此,中国共产党人已形成共识,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就第二个层面而言,要求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执政党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及其左翼政党的联系,通过加强联系、加深接触,使这些国家及左翼政党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成果,更积极和主动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整体推进过程中的作用;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积累力量。最终,促使这些这国家在时机成熟时,发动社会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目标的科学性、统一性和至上性必然激发全世界人民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目标实现过程的曲折性、整体推进性和漫长性需要我们充满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要不断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仲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7.
[3]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靳辉明谷源洋: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M].海南出版社,2004.
[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The socialist is the Unity of Goal, Process, and Innovation
MA Wan-shun, ZHANG Ai-wu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iangsu, Jurong,212400 Yangzhou University, Jiangsu,Yangzhou, 225002,China)
Abstract: It is Marxist viewpoint that the aim of socialist shares such features as being scientific, unity and paramount. The process of the achieving the goal of the socialist is of twists, nationwide promotion and Lengt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by innovation.
Key words: Marxist, Socialist, Goal, Process,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