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化时代的中国主流价值观

2011-05-04 02:23谷桂华
学理论·下 201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价值观

谷桂华

摘 要:当今中国主流价值观是什么?考察中国主流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是困惑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以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价值标准与评价标准为逻辑起点,提出我国主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型价值体系,即以全体中国人民为主体,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中国主流价值观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09-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主流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当下最受社会和国人关注的问题。《环球时报》编辑部在2010年12月4日邀请十余名中国各行业的学者专家,围绕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展开了大讨论。中国主流价值观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情况和国人的复杂心态。中国社会经历了32年的改革开放,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不断富强、进步和文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改革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多元文化混杂一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古今中外文化的相互激荡,“全盘西化”、“西体中用”、“复兴儒学”等各种文化主张纷纷揭竿树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横行蔓延,社会诚信水平下滑,有些曾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涣散人们的精神、毒害人们的灵魂;腐败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贫富差异问题、基层干群冲突问题、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众预期问题等矛盾十分突出。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主流价值观正在遭遇挑战。所以,明确、弘扬、培育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价值标准与评价标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要存在,首先就得满足生存的需要,解决生活资料问题。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满足生存的需要以后发展中,主体又产生了多方面的需要,诸如道德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等,为满足这些需要,主体又进行着艺术的生产、精神的生产。主体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但其中有一个是不变的,就是改造世界以满足主体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这就是价值问题,它涉及价值内在尺度和价值评价尺度。所以研究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要基于两个尺度: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它是把握主流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它来自于主体的本质、存在和内在结构规定性,最终来自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世界的联系。作为主体的内在尺度,价值标准本身与主体存在直接同一性,在主体的客观存在之外,它不需要其它客观前提,它本身就是客观的。价值标准是通过价值事实中“价值”的性质和程度而蕴涵和表现出来的,它是一种事实性的存在,而不是作为某种意识的东西而存在着。价值标准是一种主体性的而不是主观性的存在。它的客观存在和表现,应该透过对主体及其活动过程的考察来把握,而不是通过主体的主观表现来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矛盾冲突中去解释”。

评价标准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评价尺度和界限,是一种主体性的意识,它以种种主体化的价值意识形式表现出来,它有许多主观性特点和表现。因此,评价标准是否可能是客观的,就取决于它是否来源于、依赖于某种客观的基础。评价标准之真伪,核心和决定性的标志是它是否符合主体的价值标准。评价标准在形式上具有主观性的特征,并不意味着它必定只是主观的。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所以实践就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一致性的中介,是评价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

把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考察主流价值观它必须是客观和需要的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现实和历史统一。那么在当代中国,它要有这样的特征:它要有代表性,代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它要有导向性,引导人们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它要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发展性,传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发展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按照这一逻辑推理,我国目前的主流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它的具体内容就是以全体中国人民为主体,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价值目标可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经济活动中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文化活动中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等等。

这种新型价值观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因为它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回归和创新。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中华民族以这一主流价值观为精神动力,进行了开拓、探索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使中华民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那么在今天,这一新型价值观它仍然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必然会使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再一次走上振兴之路、发展之路、创新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为推动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必须成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必须成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最根本内容,这是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必须解决的根本方向、根本性质问题。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它首先具有科学性,这已经被中国历史发展所证实;其次是它的价值观的内涵,是与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利益诉求和实践需要相吻合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所以,在弘扬、培育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或丢弃马克思主义,那种认为把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披上华丽理论外衣、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

(二)中国主流价值观建设要依靠全体中华民族的实践探索

价值观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这种社会化就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人类实践。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没有深厚的公民基础,没有公民的充分认同,就是虚假的,独裁的,不民主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主流价值观念体系并非单纯依靠话语和权威的力量,它来自是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什么东西对他有价值,归根结底仍然要由他的持续发展着的实践来验证。中国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对于中华民族这个主体来说,就必须由全体中华民族共有的实践探索来验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总之,把全体中华民族的实践探索作为主流价值论建设的基础,对于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在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得到不断巩固、完善和落实,具有更为深刻的、决定性的意义。

(三)在建设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要正确对待价值多元化

多元化的社會必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价值多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社会上不同的个人、阶层、阶级、民族和国家等等,必然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每一个主体来说,其价值和价值观总是由他的社会存在、地位、利益、需要和能力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是他的生存发展相关选择和追求所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都处在动态发展中,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纠结攒聚。在建设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要寻找发现不同价值相容的可能性,对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价值,应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最大限度地形成主流价值的共识,在多元化中坚持主流,以主流引导多元,以多元巩固主流,进而形成科学的主流价值观,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当前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到位[J].学习时报,201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主体价值观
论碳审计主体
我的价值观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