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元,迟宝旭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85-02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能力,增强反贫困的物质基础,使农村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提高;较高劳动生产率在分配制度一定的前提下,将为劳动者个体带来较高的生产要素报酬,直接能缓解个体的贫困,因此,实施教育开发,将有助于国民经济增长与增加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实施教育开发,首先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包括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对成年人扫盲的投入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其次是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投入的开发效益。
一、增加教育投入
对教育进行投资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干预的重要内容。与其他的政府干预不同,对教育的投资不仅不会降低经济效率,相反教育投资既增加社会收益也提高经济收益。国家通过预算专项拨款,特别拨款教育扶贫等方式不断进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同时社会捐助,国际贷款等非政府投入也向农村教育进行源源不断的投入,这些投入对于改变农村教育条件,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但黑龙江贫困地区投入仍然滞后。如黑龙江省21个贫困县农村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资金依然非常缺乏,教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甚至教师工资拖欠。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当前农村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但黑龙江省21个贫困县的财政困难,大多数是财政赤字县,自身运作还难以维持,更不要说加大教育投入了。同时也有教育经费挪用,使用管理不当造成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还是要由中央财政承担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的主要任务,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现阶段在政府财力不足,地方公共财政一时不强的情况下,专项转移支付应当成为主要的形式。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除规定必须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外,并不具体规定用于基建还是教师工资发放。
多方面筹措农村教育资金,通过吸取社会力量办学,发行教育彩票等方式拓宽教育资金投资渠道,保证农村教育支出足额,稳定和增长。
二、推进农村教育改革
(一)村校结合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多年存在的问题是搞经济的不关心教育,搞教育的不过问经济,经济和教育是“两张皮”。村校结合的目的在于理顺教育外部关系,沟通教育与经济、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收益。具体操作要点是:1)村校干部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教委主任,校长兼任村长,共同讨论决定村里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校长有了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权。2)村里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运行。全村实施的“两基”任务要纳入全村总体规划中,村校共同负责实施。3)建立教师联系农户制度。依靠教师的知识财富,把教师分配给农户当扶贫致富的参谋,教师不仅负责全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文化课以及扫除村里青壮年文盲,还可以给农产提供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4)建立资源共享制度,村里的果园和大田作物可以供学生实验学习,学习实用技能,学校的图书资源可以对农民开放,成为农民获取致富信息的重要窗口。
(二)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结合”体系
农村教育包括三类教育,其性质、任务各不相同,但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要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实施农村的扫盲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并在人、财、物上统筹兼顾,以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整体功能。
1.加强和改进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新世纪农民队伍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的素质。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首先,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不能将农村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应当通过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意识,克服农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视”行为。只有使全体农村儿童和青少年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才能达到普遍提高未来我国农民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其次,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缺乏办学经费,拖欠中小学教师员工工资,农民学费负担过重,是近年来困扰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突出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着眼,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保证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同时,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使农村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最后,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要结合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学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应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如前所述,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现在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一方面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办学效益低下,招生规模不断缩小;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脱节,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但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没有农民素质提高做支撑是无法想象的,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力实施。因此,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将扫除文盲与扫除科盲同步进行,要采取措施从人、财、物各方面来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比重。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科委、科协、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强化“一技一训”、“一业一训”、农闲系统培训、农忙急用培训,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培训重点是乡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群众,适当设置相应的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专业及课程,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农村成人教育应当在扫盲的基础上面向广大农民群众采用分级制进一步开展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做出贡献。
3.农科教结合。传统的农村教育只重视“小学——初中——高中”的纵向教学管理模式,不重视同社会各产业部门横向联系;只重视对教育自身的关注,不重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自我封闭的教育,不仅对当地脱贫致富不利,而且教育自身的诸多问题也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支持而难以解决。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性,沟通教育外部的联系,特别是同经济部门、科技部门的联系,实行农科教结合,形成教育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教育进步的良性循环。
4.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经济世代,信息越来越成为终于重要的资源。农产品、农业科技信息对农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如果农民不掌握信息,意味着始终处于落后、被动状态,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当前推行科技信息网络发展计划是利用县(市)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系统和计算网络系统,把农民最需要的农村科技、市场信息、致富经验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送给农民和乡村基层于部,使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把农村、农民最需要的科技知识、技术与信息、及时送到农民的炕头和餐桌。通过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传播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急需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教兴农计划。
三、以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贫困地区的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差故而普遍思想保守,缺乏冒险精神,他们最易接受的是那些通过关联效应或示范效应所认知新事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把新技术、新方法、新设施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农民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手能摸的到,他们更愿意这样学习和接受新事务。所以必须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示范引导作用。要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问题,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大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先进、实用和高效的农业新技术,督促鼓励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推广技术。县、乡农技人员应明确每人联系的农户数,要明确每人年深入农户进行指导、培训的天数,要跟踪问效,检查进村入户的效果,定期征求农民的意见,避免进村入户流于形式。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帮农民所需,切实以服务农民为己任,作到全方位周到细致服务,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通过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紧密接触和实地示范引导,让农户看到技术效果,主动学习,提高农民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马山水,罗丹.对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的探讨[J].北方经济,2005,(10):7-73.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9):10-17.
[3]周学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5):39-42.
[4]占盛利,董业军.社会主义新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11-16.
[5]张雅光,田玉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