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版块,泛长三角质监部门如何结合质量管理的工作职能以大质量理念丰富工作内涵,为提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在“十二五”开端之年,本刊特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4省1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围绕区域工作亮点,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质量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务院赋予质监部门的神圣职责。
国际经验表明,信用体系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市场化程度相适应,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是信用体系激活期。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人均GDP将突破7000美元大关。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诚信江苏,完善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江苏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2位,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7.5%,所有省辖市都整体开展质量兴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些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质量信誉水平不高,在国内和国际贸易涉及产品质量信誉的问题时有发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的一条是企业的质量责任主体意识淡薄,质量信用体系缺失。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质量问题,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促进工业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苏质监系统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以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制度为核心,以企业质量信息电子化为手段,积极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2010年江苏省质监局联合省社会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833家申报企业进行质量信用等级认定,经过级别初评、现场审核、信用核查等环节,确定了601家质量信用等级A级企业,在江苏省政府网站进行公示。
目前,江苏已形成了质量诚信“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搭建“一个联动平台”:以省信用办为依托,搭建了覆盖金融、税务、科技、环保的质量信用评价工作大平台。组建“一支评审队伍”:在全省范围内考核选拔质量信用评价专家,组建了212人的评审员专家库。制定“一项地方标准”:联合省信用信息中心、南京审计学院等单位,制定了《江苏省工业企业质量信用评价规范》。用好“一个数据库”:利用“江苏省信用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申报企业的工商、税务、环保、卫生等40多方面的监管信息,在信用核查环节淘汰有处罚记录的企业54家。联合省信用办、科技厅、经信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在名牌产品认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企业发行债券审批、财政专项资金审核分配、出口产品通关等环节使用质量信用评价结果,初步形成了企业质量失信、处处受制的局面。
(供稿: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主任、质量处副处长 祁宁清)
浙江区域名牌是指在浙江省某一特定区域内,基于某一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等优势的某一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的集体名牌,是浙江名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区域名牌评价工作,以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以重点评价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自主创新、产业效益和产业发展为依据,以政府积极推动、服务配套齐全、监管体系健全、产业良性发展为推进机制。浙江省2007年起开展区域名牌评价工作,现有区域名牌29个。
相对于其他省市,浙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浙江模式”。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
所谓小区块、大产业,就是指块状产业特色非常明显。全省各地广泛呈现“一县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浙江经济这一明显的特色,也使浙江区域名牌的培育创建有了现实的基础。
浙江省60%的GDP是在块状产业创造的,10亿元以上的块状区域产业有312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有136个,块状产业带动了上百万家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既有创建名牌的迫切需要,又与浙江名牌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名牌战略如何使浙江块状产业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惠及上百万家中小企业,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区域名牌正是针对浙江块状产业的实际应运而生,是推动块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们实施省委省政府“品牌大省”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制定发布《浙江区域名牌评价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省质监局将有内在需求的块状产业列为区域名牌培育对象,在加强创牌基础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并结合转型升级和区域块状产业的实际,按照“有管理机构、有政策措施、有准入条件、有保护机制”的要求,将区域名牌培育纳入各地转型升级的方案。积极推动区域名牌争创地区将块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共性技术或共性要求转化为产业联盟标准,探索制订覆盖从采购、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联盟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行业发展层次的作用。
此外,省质监局还把质量提升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在培育创建区域名牌的地区,重点支持行业和企业开展质量赶超、实质性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在块状产业建立质量诚信制度等工作,带动块状产业整体质量提升。通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探索不同块状产业区域名牌培育创建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上升为区域名牌。
(供稿: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处处长 徐志军)
近年来,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大质量”、“大服务”的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服务基层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消费安全保驾护航”为内容的“三大服务”。先后出台《关于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进一步细化三大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力服务“示范区”和“试点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国家质检总局和省政府签署了《推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共同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
通过构建质量工作服务体系,充分履行宏观质量管理职能,省局在宏观当参谋、微观做服务上做了大量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原省委书记王金山、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等领导先后7次作出批示,对质监工作表示赞赏。2007年以来全系统受到党委政府表彰115次,省局年度目标考核进入省直机关前三名。各级政府对质监部门的总体满意度为98.3%;企业对质监部门的总体满意度为97.6%。
作为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平台,安徽先行在少数市县试点实行“质量兴市”,并逐步推广到全省。目前,已有75%以上的县市通过省级考核验收,5个县市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称号。2007年省政府正式启动质量兴省,安徽成为全国第四个开展质量兴省的省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逐年上升到89.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以81.85分的成绩位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2位,较全国平均水平高0.67个点。全省受监工程主体结构合格率、竣工验收工程合格率和建设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均为100%,37项工程获得“鲁班奖”。服务业整体质量明显提高。
作为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支撑,安徽名牌战略已经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名牌37个、安徽名牌829个。2009年名牌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639.4亿元、实现利税368.2亿元、缴纳税金287.7亿元。名牌企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却贡献了51%的工业产值、34%的利税和近一半的税金。
安徽省生态茶园
作为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载体,安徽历经3年的努力正式设立省政府质量奖,马鞍山等10个市先后设立市长质量奖,十几个县区设立了县(区)长质量奖;编写《安徽省质量状况白皮书》,为各级政府加强质量工作、开展质量振兴提供了依据,有效推动了宏观质量管理工作的大发展。
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安徽在长三角苏浙皖赣沪质监部门率先实现合作互认的基础上,先后与中部六省、广东、福建、山东、河北、长江流域及各直辖市质监部门签署了合作互认协议。
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安徽省局将继续以“三大服务”为宗旨,坚持“发展为上,服务为先,执法为民,安全为天”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质量兴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推进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不断拓展质监合作互认,为推动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供稿: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处处长 江家如)
质量诚信是涉及人民群众利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必须加快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全社会,尤其是产品质量的研制企业,必须高度地关注质量,狠抓质量,提升质量。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江西质监系统紧紧地围绕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信用等级分类监管为重点,开展AAA级信用等级评价试点,以质量诚信推进质量兴省,积极推动区域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坚持每年举办“全省质量月”活动,2008年、2009年,吴新雄省长两次亲临“全省质量月宣传咨询服务日”活动现场;2010年,全省“质量月”活动在人民网江西频道开辟专栏,首次采取网络方式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
2007年以来,省质监局组织开展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建档工作,实现了10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企业质量档案。2009年进一步将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的范围扩大到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和3C认证目录的产品生产企业以及有效期内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目前,全省获证企业已建档1384家,建档率达92.5%,其中,家电下乡产品生产企业建档率达100%。
2008年,省质监局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分为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严重失信4级,并按照“鼓励诚信、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2009年底,省质监局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试点暨“2009年度江西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认定工作,认定25家企业为“2009年度江西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并于9月17日下文进行表彰。
2010年9月,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签署了《中部六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实现企业质量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并以统一的企业质量信用管理体系为基础,对中部六省合作各成员单位认定的质量信用等级实施互认制度,在中部六省区域内形成联合监管网络。
2010年11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意见》(赣府发〔2010〕33号),提出推动质量诚信工程。
江西省赣州经济开发区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江西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已经有了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激励与惩戒力度,全社会质量诚信的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涌现了一大批讲公德、重诚信、重质量的企业,为推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质量体系建设的步伐还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目前,一些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质量诚信,乃至社会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质量失信的事件还屡有发生。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供稿:江西省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处处长 吴生龙)
《质量与标准化》杂志的此次改版,是我们期待了许久的一件大事,谨此表示衷心祝贺。相信改版后的杂志定能成为更多质量人学习交流的园地,为工作思路的创新提供更好的交流借鉴平台。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围绕着尽职责、强服务、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始终不曾懈怠!
2010年,第二届上海市市长质量奖颁发。“质量是上海的生命,也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质量体现国家形象,体现城市竞争力,体现上海城市精神中‘追求卓越’的内涵”,韩正市长在颁奖仪式上的讲话始终萦绕耳畔,激励着我们前进。
2010年,“上海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改建成立。胡延照副市长任组长,质量宏观管理及指导的职责进一步明确,质量安全工作的领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0年,“上海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成立。质量工作的触角横向延伸到了汽车、集成电路、重型装备制造等17个重点支柱性产业,行业质量工作将在这一平台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2010年,“二千一百”卓越绩效推进工程启动。全市各区县、行业和企业热情空前高涨,第一年就超额完成工作目标,又一股学用卓越绩效模式的热潮在全市掀起。
2010年,市、区两级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形成。上海市及18个区、县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相继发布,多个区、县领导对报告作重要批示。
上海市延安路高架夜景
2010年,511家企业踊跃参与上海名牌角逐。在30家名推委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名牌”的金色招牌从产品到服务、再到区域,渗透进了上海生活的各个角落。
2010年,缺陷产品召回的跟踪管理在汽车销售企业及生产企业相继展开。丰田召回事件后,地方质监部门积极行动,缺陷召回管理的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2010年,设备监理为世博会电力、垃圾气力运输、轨道交通等项目提供优质监理服务,还承接其他公开招标和直接委托项目139项,涉及设备投资额74亿元,开展设备监理日益成为项目法人的共识。
2010年,我们有很多新的收获和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思考着,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乐章余音里,承载着生活方方面面的质量,如何传承世博的精髓,在未来的日子里吹响“质量,让生活更美好”的号角?!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将永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