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讲员在赞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同时,对伦敦的金融领袖地位,对英国的经济驾驭能力和发展前景,依然充满自信。通过与这样一群理性、敬业、自信的精英接触,学员们深感,尽管英国目前面临困难,但英国的经济管理值得我国借鉴的依然很多。
今年的牛津班可谓人才济济。比如说,代表中国政府向全球发布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2005年曾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公共管理培训班”学员,选派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潜心深造4个半月。在那个曾经产生全球几乎1/5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吸引全球70%的经济学诺奖得主工作过的经济系,他与诺奖教授深入交流,到美国家庭体验生活,泡图书馆查阅资料,将相关资料拍成照片用作参考,还完成了博士论文撰写。这一论文后来以《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为书名正式出版,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这一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牛津又一次带给他心灵震撼,收获超出了他的预期;而他那招牌式的微笑、严谨而专业的提问,也给英国讲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能在牛津这样的名牌大学浸泡,是我一生的期待和荣幸。短短21天,英国人为什么没有加入欧元区?国外如何看待欧债危机?它们对世界及中国经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所有关心的问题,在牛津都找到了答案。”盛来运总结说。
培训班班长、海南省外办副主任王胜,2006年曾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中青年干部高级公共管理项目”学员,赴美国杜克大学学习5个月。当年他在杜克的学习论文,后来在国外发表,产生了国际影响。这次培训,机会来之不易。牛津学习归来后,他结合培训心得,专门为海南省外办及中国南海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作了一场生动的财政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的培训报告。
此外,还有中国农业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李庆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财政部副司长陆庆平……这些专家型的学员与牛津老师在课堂上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以至于牛津主办方和讲课老师感受到压力和挑战,纷纷表示教学相长,他们十分乐意组织中国学员给牛津师生作专题报告,让更多的英国人认识中国,分享中国经验。
课堂对话,大量的都是财政金融领域十分专业的话题,其中也有不少大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上海能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中国学员除了关心英国的财政金融问题,更关心国外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他们不断地结合中国实际与英国讲员展开讨论。我国已确定目标,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金融中心。这一话题很自然也就成了讨论的焦点。
在全世芥关于金融服务的排名中,伦敦—直稳居第1名。上海在2009年位列第55名,2010年位列第11名,到了2011年急速上升到第5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体现了在世界经济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上海将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东伦敦大学东伦敦研究所所长、奥运经济研究专家GayinPoynter。
上海首先要能够吸引中国人的财富,建立更为广泛的金融体系,增加金融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国际化问题。目前上海金融地位排名世界第5,这只是表达世界对上海的一种期望。——牛津经济预测国际经济学主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Vaiqessa Rossi。
历史上,上海也是一个著名的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应该注意些什幺呢?首先,它必须是开放的,欢迎各国的公司、银行到上海开展业务,上海的公司同样也积极到世界各地开展业务。开放可能会与国家利益有所冲突。其实,我个人的结论是当政府不太重视的时候,它反而容易成为一个金融中心,如果过分重视,可能难以形成。
我认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潜力巨大。但同时我也认为,伦敦不容易失去它的地位。伦敦会持续它的优势,比如专业人才、贸易联系、发育成熟的市场、司法制度、语言优势。我认为目前上海金融地位的提升,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自身的成长。——著名金融历史学家RanaldMichie。
总体而言,长期研究和关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英国学者普遍认为,尽管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使得上海的金融地位急剧上升,但是,上海要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毫无疑问,引领风骚的金融之都伦敦,也是今后上海需要长期借鉴研究的对象。
人民币何时实现自由兑换?
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金融中心,这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前,人民币将实现自由兑换。英国各界对人民币国际化怀有强烈兴趣,学员们也很想知道讲员们的看法。
中国目前缺少长期投资品种。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放在短期存款账户的钱最多。如果实现自由兑换,很多钱会流动到国外市场,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一种风险。
我建议发展多样化的投资产品。比如,在我们国家,大部分钱都放在长期存款和退休金上。这样,即使出现金融危机,这些钱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转到国外去。又比如,房产或地产投资,美国鼓励大家成为房地产的主人,认为这些人才是对社会最负责任的公民。我想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已经吸纳了大量的资金。总之,短期存款应该少一些。只有这样,自由兑换才不会遣成动荡。
以日本为例,当年日本央行1万亿美元的储备,4~5万亿美元的私人储备,套期交易给世界造成了麻烦。而中国现在可能有10万亿美元,如果自由流动,会对世界造成麻烦。——牛津经济预测国际经济学主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Vanessa Rossi。
Vanessa R0ssi长期关注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现阶段限制放贷,根本目的是在预防和解决银行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而不单是把通胀数据控制在某个范围内。她对人民币自由兑换持谨慎态度,这不难理解。其实我国各界,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国内专家也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应该向德国学习,严格控制内部通胀,根据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一步步放松汇率控制的幅度,这才是中国经济避免大起大落的可靠途径。
英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目前中国在英留学生已达12万人,中国在伦敦投资的企业数量巳升居各国第二。根据中方的统计,2010年中英贸易额为50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8%。两国正在努力争取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
7月29日,培训班学员在伦敦与英中贸易协会进行交流互动。英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经常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英中贸易协会调研部主任Stewart Ferguson回答,英国企业家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一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二是对中国政策的理解;三是语言障碍;四是中国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伦敦奥运和北京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将举办奥运作为展示国家实力的机会,气势恢弘,美轮美奂。截至2009年3月,北京
奥运直接收入为213.63亿元,支出202.06亿元,收支节余超过10亿元。
而伦敦奥运筹备期间,正好赶上金融危机,英国人把伦敦举办奥运作为拉动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引擎,一切都精打细算。比如说,圣火传递已经成为沿袭多年的历史传统。为了节约开支他们放弃了全球传递圣火的计划,将传递范围局限于英国境内,想尽办法筹划借机卖出更多奥运商品,在缩减传递仪式支出的同时,为伦敦奥运带来更多的收入。
“不能把2008北京奥运会与2012伦敦奥运会相比,你们的奥运会壮观大气让人振奋。伦敦的奥运会会址选在被人遗弃的工厂和荒地。一共花93亿英镑,完全是政府投资,但也引起广泛的争议: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是否值得投这么多资?因此,政府得保障这些设施在奥运会之后可以使用,要确定奥运会带来的财富和发展机遇。我们也希望2012年成为一个催化剂,促进东伦敦地区的发展。”伦敦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前7天,培训班来到奥运场馆所在地东伦敦大学,听东伦敦大学东伦敦研究所所长、奥运经济研究专家Gavin Poynter讲述奥运经济。
为了经济收入,伦敦在奥运门票上大做文章。今年3月15日,2012伦敦奥运会门票面向全球公开发售,组织方发动数百万民众参与网络预订,抽签购票,连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必须在网上买票登记,结果却不幸没能中签。约翰逊打趣地说:“我作为英国人很自豪,因为没有哪个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市长,要靠抽签才能为家人买门票,而且还没中签。”
门票将成为伦敦奥运主要收入来源。开幕式的贵宾票价格高达2012英镑,约合人民币2万元;闭幕式最高票价为1500英镑,约合人民币1.5万元。伦敦奥运会的部分贵宾联合套票价格将高达27万英镑(约合270万人民币),创下奥运史上最贵票价的纪录。
北京奥运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按照伦敦奥组委的测算,伦敦奥运门票的总收入将达到创纪录的3.76亿英镑。预计到2015年,英国经济将从2012年奥运获得51亿英镑的持续效益。
牛津心得:100%的出勤率,100%的对话率。牛津班每个学员都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积极参与提问。深度的互动交流,也加深了英国讲员对中国以及中国经济的了解。他们认同学员的探索精神,赞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同时,也不难看出,他们对伦敦的金融领袖地位,对英国的经济驾驭能力,发展前景,依然充满自信。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英国经济复苏缓慢,紧缩政策带来社会矛盾重重的今日英国,通过与这样一群理性、敬业、自信的精英接触,我们深感,尽管英国目前面临困难,但英国的经济管理值得我国借鉴的依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