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文博 陈伟源
毛泽东说过:“现在有两种美国人,李敦白、史沫特莱都是好的美国人,这样的人我们都欢迎……”如今,斯人已去。这几位美国人是怎样的好人?自有后人评说。本文谈的是李敦白的儿子李晓明。
在北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一杯咖啡就喝了2个小时。李晓明没有说这咖啡是什么味道,但由于话题涉及到他那段非同寻常的童年经历,我们想这味道就像是那只被打翻的五味瓶一样。诚然,作为李敦白的儿子,李晓明不太喜欢谈论自己的父亲,也很少谈起他在中国的往事,而这一切,皆源于他在中国的那段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然而,时光又永远抹不去这段岁月的履痕,只留下记忆的片断供我们回味。
非同寻常的童年经历
李晓明的父亲李敦白,出身名门而“离经叛道”,17岁就参加工会和学生运动,18岁时就加人了美国共产党。1945年,他以美军军法处赔偿损失部专员的身份来到中国。次年退伍后,经宋庆龄介绍以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华服务人员身份留华工作,因工作关系,结识了许多中共党人。以致1946年,以李先念和王震为入党介绍人,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惟一的外籍党员。从那时候起,他能频繁接触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很多高层领导人。
新中国成立后,李敦白作为外籍专家留了下来,参与我国广播事业的建设工作,任外国专家组的负责人。
1956年2月,李敦白和北京女孩王玉琳结为夫妇。10年后的1966年,继3个姐姐后李晓明来到人间。然而他却生不逢时,“文革”的到来,使1949年曾因被苏联当局诬蔑为“斯特朗国际间谍网”成员而由中国政府逮捕、含冤入狱达6年零3个月之久的父亲,又背上了当时由江青所指的“美国间谍”的罪名,而且被关押长达10年之久。“我爸比共产党还共产党,因为他—直有着那信仰。”
自然,李晓明对父亲的印象只能由母亲那里而来,更多的是痛苦的回忆。李晓明5岁时便随母亲到河南的“五七”干校。不习惯劳改生活的李晓明不久就闹着要回北京。一开始母亲顾不上理睬,到后来周围大人吓唬他:“你要再闹,我就给你脑门上贴张邮票,把你一个人寄回北京去。”1973年,在干校1年多后,李晓明只身回到北京,进入育民小学读书。
在育民小学念书那几年,本来也要求上进的李晓明,却没有资格听毛主席讲话的广播。还常常被驱出教室,无论春夏秋冬,操场上都会出现李晓明的身影。小孩欺负他,周围的大人歧视他,他也只是忍受而已。岐视,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永远挥不去的阴影。
厌恶自己有一半美国血统
李晓明出生不久“文革”狂潮陡起,父亲也不久被抓进了监狱。李晓明对父亲为什么不在家,很多是从别人的议论中知道的:是“美国特务”,被抓起来了,但是死是活,为什么被抓,他不知道,也不敢寻问。相反,想起自己受到学校和同学的不公正对待时,还恨自己有一半是美国的血统。
1977年11月的一天,李晓明的母亲提前下班回家,“我妈手里拎了两大包糖。一进门,她就特别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猜什么事儿?你们的爸爸要回来了。当时姐姐们可高兴了,我不知该怎样感应,就—直盯着那两包糖。”对李晓明而言,两大包糖似乎比父亲要回来的消息更有诱惑力。
就在当天,两辆轿车停在了李晓明家楼下,“我们被通知立刻搬家到友谊宾馆。我还记得当时宾馆的服务员出来帮我们拎东西,我还跟他们说,别动别动,我们自己来。”
第二天,母亲把父亲接了回来。“一进门,姐姐们都围上去了,我也围上去,但我从来没见过他,还是觉得这个人很陌生。”
父亲回来后,李晓明觉得既高兴又不习惯,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外国人,多了一个当初的“美国间谍”。但他也有高兴的事,不用挤在一间狭窄的屋子里了。在北京友谊宾馆,他们住上了3套公寓:“爸爸妈妈住一套,我和姥姥住一套,姐姐们住一套。”这时,李晓明逐渐从母亲和姐姐们那里得知,父亲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和都干了些什么。然而,父亲被关进秦城监狱期间他所受到的“待遇”在他的心中始终是个创伤。
自从李敦白出狱后,夫妇俩就一面恢复工作,一面奔跑美国着手定居并给4个子女办理出国手续。1981年,李敦白在美国纽约找到了一个同意接收李晓明的当地人家,同年李晓明在人大附中初中毕业后便去了美国。
杀回中国
李晓明在美国读完高中,大学学的是电影制作,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洛杉矶从事相关工作,而对于父亲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兴趣。虽然也经常从父母口中听到关于中国的种种变化,却从未在意。直到1998年,李晓明才答应父母来中国看看。谁知,这一看,他决定加入父母开办的咨询公司,也对父母充满了敬意。
1998年底,李晓明阔别17年后第二次回到中国。到了北京,李晓明发现这里变了:城市变了,人也变了,全变了。“这一次经历让我很吃惊,直接导致我想回来。”
在此之前,李晓明在洛杉矶从事影视方面的工作,最初给制片人当助理,替人跑腿,然后转行进入广告业,拍了8年的广告。随着父母年龄增长,李敦白夫妇动员他加入,但他之前从未答应。
父母在中国的生意都比较高端,要么是政府领导,或是企业高层。父亲的公司非常成功,他曾经将英特尔等众多大型跨国企业引入中国,还帮助美国《60分钟》节目的首席记者联系到邓小平,成就了那次世界瞩目的采访。
但李晓明想做自己的事。
有一段时间,中国联通需要上市,联通希望有美国电信业的顶尖人物作为他们的董事,这样对他们上市融资会有很大的好处。他们找到了比尔-盖茨,但盖茨不同意,后来又找到一个美国通讯行业的创始人克雷格·麦考,麦考也不同意。但他跟李敦白是朋友,联通给李敦白打电话,希望他能说服麦考。
尽管当时美国人并不看好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但李敦白还是说服了这个人。
克雷格·麦考是第一个将BP机和移动电话推向市场的人,甚至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发明者。
他加入董事会后,便利了联通上市的融资。普华永道与李敦白开会谈在中国扩展业务的时候,李晓明也参加了。他对咨询行业产生了兴趣。
2001年,李晓明家里的一个朋友,安德逊公司中国区的CEO,跟他介绍说:“我介绍你去设在北京的一个全球最大的公关公司博雅公关(分部),你去跟他们聊一聊,看看是否感兴趣。”
李晓明没有想到,这一聊,成为了他日后的工作。
当时,全球500强中将近75%都是博雅公关的客户,它在70多个国家都有分公司或合作伙伴。英特尔、微软、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空客公司、壳牌石油等等都和它有业务往来。
李晓明在里面做经理,负责政府关系和公共事务,1年后升为总监。
他接手了当时一个很大的案件,从那一次起,他感受到了自己做这一行业的价值。
那是中国第一个百分之百外资投资的能源项目,投资了7.2亿美元,是一家著名跨国石油企业等5家公司投资的,是中国这方面的第一个全外资项目。那时和中国政府
签的购电协议有近500页。但因为种种原因,双方就一些问题迟迟不能达成共识,谈判陷于僵持。
庞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曾因此来中国谈这个事情,亚洲开发银行的人也来谈,都谈不下来,外方正盘算着,要把这一问题提上中美最高领导层的谈判桌,就在这时候,案子到了李晓明手里。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李晓明经过一番运作,为谈判打开了缺口。复杂的运作过程让人眼花缭乱,环节之一,是他为美国大使和英国大使起草了一封信,转交了中国外交部。李晓明通过多条中国政府渠道的努力,谈判便向前推进并最终达成协议。协议之后的半年时间,项目就取得了盈利,中外方获得了双赢。
当时美国大使馆的商务参赞和李晓明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就餐。参赞对李晓明说:“任何的一个时间我办公桌上都有约30亿美元的商业纠纷。这里面最棘手的一些案件,都在你的手里。”
陆续解决了一些重大案件后,一些公司出高价前来挖人。李晓明先后跳槽到一家高科技公司和一家私募基金。最后决定自己做咨询。
李晓明现在正为两家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高科技公司作咨询,他希望将他们带进中国市场来。其中的一家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他们利用激光技术做出的平板显示屏耗能仅有30瓦,不及一个普通灯泡。今后,像指挥调度中心以及各种监控系统使用的大型高清显示拼墙,将仅用1个家用插座就可以提供电力,站在大拼墙前后,人也不会再感觉到灼热。
这些年,李晓明帮助外国企业赢得了很多在中国的说话权,但他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第一故多是中国。
“和第一故乡打官司是什么感觉?”李晓明笑了笑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打官司,则是为了健全中国的投资环境及其这个国家对外的诚信度。”他在接手第一个案子时就认真考虑过。当时在博雅公关时,世界500强公司涉及中国的业务,像微软、高通、沃尔玛,保时捷,康菲石油等,绝大部分他都插手了。但是涉及烟草的客户,比如菲利普莫里斯作为公司的客户,他绝对不参与,因为帮助类似客户在中国扩展业务,意味着有害于中国人的健康。其他的之所以愿意做,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对中国有帮助,比如说能源方面,如果外资和先进技术不能顺利地进入并留在中国,对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肯定没有好处。而那时的背景,恰恰是很多外资纷纷撤出中国的电力行业,正是通过李晓明的努力,促使那个大型电力企业顺利开始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为扭转这一趋势作了贡献。
李晓明的3个姐姐,都是名校的高才生。大姐曾在北医就学,现在往返中美两国从事咨询行业。二姐是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现在美国有自己的诊所。其实,二姐读大学时,学的是西医,到美国去之后,才转为中医,并为此专门又进修了3年,她的诊所在北卡罗莱纳州颇受欢迎。三姐是做计算机的,是北京大学第一届计算机系学生,一毕业就去了美国,现在美国一家能源公司负责全公司的IT系统。
现在,他们一家人虽各自一方,但现代化的通讯并没有将他们从地球上隔开。“你们采访得正凑巧,今天正好是我父亲90岁生日。与共产党同龄!他们每年还是会回中国看看”尽管李晓明有过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但并不能泯灭他憧憬美好的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