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飞
【缘起】乱花迷人眼
在多次听课活动中,我发现合作探究活动在品德课中遍地开花,俨然成了课堂教学的“风向标”。的确,合作探究学习的运用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有的老师只是一味地“克隆”别人的做法,只把它当做一种“活动”、一种“时尚”而活动,导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缺乏实效性,倒是多了许多的“南郭先生”。
【现象】行到水穷处
1.合作主题——乱
听一位老师执教《心中有规则》一课,其中有个环节是“火眼金睛找规则”,老师课件中出示了“医院、银行、学校、超市、公园、马路上、车站、无人售票车”这些关键词,请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室里马上就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声音一阵高过一阵。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由于合作主题的模糊不清,导致有的小组为了选择哪个地点而争得不亦乐乎;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在夸夸其谈,其他成员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似乎事不关己,只顾着玩,自得其乐;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在反馈时,出现了好几个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相同,有的小组甚至才刚开始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2.组织合作——多
一位老师执教《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共有四个活动,就组织了三次合作探索活动。活动一在音乐声中,四人合作完成拼图游戏;活动二中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我们身边的学习上的有心人;活动四中先看了刘翔刻苦训练的录像,四人小组交流,你想说什么。在本课教学中,老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未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确实,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都设计小组合作;不管是否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都安排小组合作探究;有时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老师引导的地方也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活动只是成为一种“时尚”的活动,而非有效的活动。
3.活动时间——少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课,老师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你了解圆明园吗”这一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合作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高年级同学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收集的途径也很多,纷纷拿出资料,有的照本宣科读起来,有的侃侃而谈,不到两分钟,老师为了赶下一个环节而紧急叫“停”。学生刚讲到兴头上,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交流呢,自己好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有的是恋恋不舍地转过身,还有的干脆不理老师,继续讲自己的。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从而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反馈评价——偏
听了一年级的《怎样才凉快》一课,有个活动是“凉快方法大征集”,小当家电台播出通知,征集怎样才凉快的金点子,点子出色的学生将评为“智慧之星”。小组合作开始了,孩子们讲得头头是道,想出了许多好点子。反馈时,出现了让人尴尬的情况,老师只夸了小组的代言人,并把点子出色的汇报者评为“智慧之星”,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结果出现这样的场景:另外一个孩子气呼呼地说:“她讲的点子刚才是我说的,不是她的。”
在开展合作探究,集体反馈时,老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一个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显然,这都是由老师偏执、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
【对策】坐看云起时
1.转变教师角色——平等
老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老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老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性意见等等。老师还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营造合作环境——宽松
(1)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创造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老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2)给予充裕的时空环境
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3.创建合作规则——有序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老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老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在教学《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有“农业知识大PK”的合作探究活动,我事先在每个小组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在活动的过程中,井井有条,闹而不乱,每人都有工作,使合作探究活动开展得特别成功。
(2)培养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积极参与、进行小组探究研讨。三是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时,要对其他组的汇报成果给予尊重和肯定。小组间的成员应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不能相互排斥、相互攻击、相互歧视。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要善于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知识和智慧,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评价奖励方式——多元
品德教学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示出“真实”的自我。主体多样化评价是老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在教学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教学《农产品的家园》时的一环节,其安排如下,每组一个合作探究的主题,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探究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还对小组成员的合作状态、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情绪进行逐一即时评价。对小组的评价不仅有定量评价(根据探究出的个数给小组加分)也进行定性评价,例如“第×小组合作得非常好,组长很能干,他们根据学习要求迅速分工,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负责提供农产品,有的负责汇报,有的做记录,有的提出问题与同学互动。这种分工合作、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老师很喜欢。”事后,合作探究较好的小组还被评为“最佳合作小组”,合作小组的成员都是“合作明星”。这种多元的评价,不仅评价了结果,还评价了合作过程,两者并重,收益多多。
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很费周折。在主体教育思想回归课堂的今天,有效的合作探究才能悟出真理,感受真诚,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