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单元主题备课中的“三备”与“三思考”

2011-04-29 00:44:03郭爱香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课文教材

郭爱香

备课备什么

策划人语:备课是教师的日常功课,教师们既熟悉又困扰。熟悉是因为这是日常教学中必做的“功课”,困扰是因为天天做,天天都会产生新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既要增长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要使师生共同发展。该如何在备课中纳入新课程要求呢?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更要备过程,应从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入手,整体把握,关注细节,预设生成,积极引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持续发展。

下面一组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在备课中的实践与思考,期望能给广大教师以借鉴和帮助。(吕 英)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准备环节,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只有备课有效,教学才能高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文本内容为主题组织单元编排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必须充分发挥单元教材的整体功能,以单元主题为线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综合思考,整体观照,做到“三备”与“三思考”,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所谓“三备”,即“备标”——确定能力导向目标;“备点”——明确课堂教学训练点;“备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与同行探讨单元主题备课中的“三备”与“三思考”。

一、备标,思考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布鲁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目标要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沈大安语)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下简称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单元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宽带网”“资料袋”都是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个专题设计的。

“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我国世界遗产”的人文主题编写的,同时提出了学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是提示本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

围绕单元主题编排的精读课文有《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有《秦兵马俑》。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三篇课文都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或想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在语言表达方面,均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但又根据内容采用了不同的写作顺序,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好材料,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少数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歌德语)。我们教中年段的状物描景的课文,不能止于人人看见的,学生一读就懂的课文“说了些什么”,而要进一步琢磨课文“是如何说的”“按什么顺序说”“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我会如何说”,如此获得了一种“言说的方法、能力与智慧”(薛法根语)。

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已经学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也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再加之他们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也相对更稳定。而中年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因此,我们本单元教学目标就应围绕“能力导向型”来定位,追求培养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情趣、好奇心和探究能力,渗透人文思想,突出语文能力训练,兼顾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以上可以整合为四个方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多方面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提高文化素养。

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初步应用于课后的小练笔、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体会表示一定顺序的句子。

4.读读写写词语,背诵课文精彩句段或自己喜欢的部分,丰富语言积累。

5.搜集与“我国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开阔眼界,获得美的感受和洗礼。

以上教学目标,第1项是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第2项是语文能力训练重点目标,第3、4、5项是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二、备点,思考教学内容的取舍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

单元教材各个组成部分在落实单元教学目标中承载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备课时,要紧扣教学目标,从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回顾与拓展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使单元整体目标与各部分的具体目标相统一,整体内容与各部分和谐共融,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从而达到整合单元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

1.展示单元导语,总体感知学习内容

单元导语是一个单元之首的教学文本,是很有用处的教学资源。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学习内容的统领作用,以此照应整个单元。我们可以把本单元导语梳理如下:

(1)理解本组课文内容,知道“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被评为“世界遗产”。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阅读方法)

(3)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领会语言表达)

(4)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

在这四项学习任务中,根据学情和年段目标,(2)(3)两项是重点。学生只有从整体上了解单元教材特点,在知道了“学什么”,又弄清楚“重点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激发起学习兴趣。

2.依据文本核心价值,选择学习内容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郑桂华语)

《长城》作为“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课文不但展示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一文宏观上按“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顺序来写。但是,就中观和微观的层面看,写见闻,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联想,按“由现实到历史”的顺序来写。全文语言平实、精确,情感基调高度内敛和凝重。

《颐和园》从文章整体来看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移步换景来记叙的。从部分来看,又各有不同,写“长廊”,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抓住“长”的特点整体介绍;而“局部”又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来写,先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外部环境。写“万寿山”,既“从下到上”(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又“从上到下”(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写“昆明湖”则用了并列描写的方法,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全文重视观察点之间的衔接,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学生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课文教材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党员文摘(2022年1期)2022-02-14 06:16:16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