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榆林 719000) 胡文慧 姚 彦
2005~ 2010年我们观察了不同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 14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 142例中,男81例 ,女 61例 ,年龄 17~ 74岁 ,病程 3~ 8d;皮损部位头面部 34例,胸腹背部 82例,四肢 26例。患者均有带状分布簇集性红斑、水疱、轻重不等的神经痛。本次所有病例均未用过抗病毒药物,也无合并细菌感染;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更昔洛韦过敏或不能耐受者、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者、全身衰竭者,以及儿童、妊娠、哺乳妇女。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A组48例、B组 44例、C组 50例。 3组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2 治疗方法 A组 48例:更昔洛韦 0.25g/d,静脉滴注,2次 /d,连续 7d;联合甲钴胺 0.5mg肌内注射,1次 /2d,连续 4周。 B组 44例:更昔洛韦静脉滴注,用量、时间同 A组;同时联合氦-氖激光治疗仪(波长约 632.8 nm,功率 8mW,光纤功率 6.4 mW)光束照射皮疹区,照射距离 80~ 100cm,光斑 5~ 10cm,损害面积大的可沿神经分布作点状照射或选择神经痛最显著部位,1次 /d,每次每点照射 15~ 20min,7d为 1疗程,光斑依据皮损情况予以调节。C组 50例:阿米替林25mg,口服,3次 /d,联合氦-氖激光治疗仪光束照射皮疹区,用法、用时同 B组,14d为 1个疗程。 14d后观察三组疗效及不良反应。
3 疗效判定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积分[1],计算其疼痛下降指数,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治愈:皮疹和疼痛全部消退,疼痛下降指数为 100%;显效:皮疹完全消退,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疼痛下降指数≥60%;有效:皮疹消退,疼痛改善,疼痛下降指数 <60%,但> 0;无效:皮疹虽消退,但疼痛下降指数为 0。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3.0软件,采用χ2检验。
1 临床疗效 三组间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3组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
2 不良反应 A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降低 2例,血小板降低 1例,头晕 1例,恶心呕吐 1例;B组出现贫血 2例,轻微腹部不适 1例,恶心呕吐 2例;C组出现头晕 1例,多汗 1例,口干 1例;三组均能坚持治疗,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消退。三组间不良反应比较不显著性差异 (P> 0.05)。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感染性疾患。在无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初次感染此病毒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之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激活并在神经节内大量增殖,导致脊髓 /脑神经产生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脱髓鞘等显著的炎性反应,并使绝大多数患者产生剧烈的疼痛[2]。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又神经及骶部神经。一般只侵犯单侧感觉神经节,累及双侧者极少见。局部淋巴结常肿大。一般在有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但亦有在神经病 4~ 5d之后才发生皮疹,因而易误诊为冠心病、阑尾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胆囊炎、坐骨神经痛等[3]。因此,对于带状疱疹应尽早实施抗病毒、抗炎、镇痛及促进神经修复的治疗方案,并防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的发生[4]。
更昔洛韦是一种新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其抗病毒机理是:更昔洛韦进入细胞后迅速被磷酸化为单磷酸化合物,然后经细胞激酶的作用成为三磷酸化合物,在已感染巨细胞病毒的细胞内其磷酸化较正常细胞更快。它可竞争性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的复制。通过直接参入病毒 DNA链而阻止其延长,或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 DNA合成,能减少或避免病毒在神经节内的潜伏,对突发病毒株亦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可有效地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可以说,更昔洛韦是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一线药物[5]。更昔洛韦不良反应可引起骨髓抑制致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均为可逆性的作用,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或使用白细胞升高药物重组人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有效拮抗。甲钴胺是一个活性维生素B12制剂,对神经组织有高度亲和力,易于转运到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的合成,并参与髓鞘、突触内线粒体和核糖体膜的形成,同时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合成,加速突触传递恢复从而达到镇痛和促进受损神经恢复的作用。甲钴胺还可通过甲基转送刺激神经膜细胞蛋白质合成,促进神经传导速度,所以该药能很快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甲钴胺肌注的副作用为偶有肌注部位疼痛、硬结或一过性头痛。氦-氖激光治疗属于低功率激光,无光热反应,对组织有较强的穿透力,刺激生物体细胞和组织活化,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组织代谢,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使功能恢复正常。对带状疱疹患者早期及时采用氦-氖激光局部治疗能减轻神经炎症并激活巨噬细胞,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增强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中毒状态,增强超氧歧化酶活性,清除中分子物质,清除某些有毒物质,促进神经的传导和修复,还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消炎、止痛,促进疱疹干涸和皮损愈合作用。阿米替林属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抗抑郁、镇静、镇痛以及外周抗胆碱作用。同时还具有凋节下丘脑、前扣带及额叶前部、皮质边系统的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以改善睡眠、降低患者对感觉刺激的高敏感性,降低外周神经或脊髓神经的敏感性。国内外有研究表明,阿米替林可以使带状疱疹引起神经痛迅速减轻,同时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本研究中,A组更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不仅能迅速缓解其神经痛症状,能显著降低 PHN的发生,有效率为 85.4%。B组更昔洛韦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可充分利用各自的治疗原理,产生协同作用,疗效显著,作用迅速,有效率为 77.2%。C组阿米替林配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疼痛减轻或消失时间短,有效率为 86%,三组间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应用更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或氦-氖激光,以及阿米替林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均可收到良好疗效。因其副作用少而轻微,故对中老年患者尤其伴发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骨质疏松或胃肠病变的患者为较佳选择。
[1] 鲁元刚,伍津津,雷 霞.前列腺素 E1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9):543-544.
[2] 吴志华.皮肤科治疗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1.
[3] 曹火太,周序玲,黄维加,等.三叉神经痛的病毒病因学研究近况 [J].中外健康文摘,2007,4(2):l28.
[4] 陈敬毅,刘慧卿.老年人带状疱疹 70例 l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9):781-782.
[5] 贾冬梅,苏海辉,张 颖.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多中心开放研究 [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