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 (重庆 402289) 肖富明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性溶血。以 ABO血型不合(多为母 O型,婴儿 A型或 B型)最常见,Rh血型不合 (多为 RhD溶血,母为Rh阴性,婴儿为 Rh阳性)较少见。 Rh溶血病较 ABO溶血病发病早,症状重,如不及时处理,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部分未结合胆红素在血脑屏障功能减弱的情况下,进入脑内,导致脑损伤,发生胆红素脑病[1]。特别是新生儿的血液学病发病早,来势快,黄疸进展快,更容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危及新生儿生命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当前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科于 2008年2月至 2010年 3月对 32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成分换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32例,其中男 17例,女 15例,日龄 1~6d,均为足月儿。其中 ABO溶血病 29例,Rh溶血病 2例,原因不明 1例。所选新生儿均按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换血指征进行诊断与治疗[2]。
2 换血过程
2.1 血源选择:本组选用库存不超过 3d的新鲜血,Rh系统溶血病选用 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系统溶血病选用 O型红细胞悬液与 AB型血浆的合成血;紧急或找不到血源时也可选用 O型浓缩红细胞。
2.2 新生儿准备: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术前 4 h禁食、2 h禁水,常规留置胃管抽空胃液,以防治疗中奶液反流引起误吸。换血前输注白蛋白 12.5ml,加 10%葡萄糖注射液等量稀释,常规纠酸。穿刺前静脉注射镇静剂,每分钟用力月西 1~ 5 ug/kg,同时选择两条外周静脉做留置针穿刺,其中一条连接输液管作输血专用静脉通道,另外一条作临时输液用,穿刺一条外周动脉连接三通管作抽血专用动脉通道。
2.3 换血方法:通过三通管接肝素液,抽血用20ml注射器及废血袋。穿刺一条外周静脉作输血通路进行人工同步抽注,开始以每次 10ml等量换血,以后以每次 20ml等量换血,抽注速度为 200ml/h,每抽注20ml作一次生命体征记录。计算好需换血的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 2倍,即 150~ 180ml/kg。每换血 100ml,推注 10%葡萄糖注射液等量稀释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ml。
3 统计学处理 本组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校正i2检验及秩和检验,以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1 32例新生儿胆红素变化 见表 1。 32例新生儿在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未见出血表现,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下降(P<0.01)。
表1 32例新生儿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s,μ mol/L)
表1 32例新生儿换血前后胆红素变化(±s,μ mol/L)
注:与换血前比较*P<0.01
测定时间 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换血前 460.5± 45.5 20.5± 10.4 440.0± 35.1换血后 213.3± 37.2* 9.6± 4.8 203.7± 32.4
2 32例新生儿换血后血钾、血钙等生化指标变化 见表 2。 32例新生儿换血后血钾、血钙浓度下降(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血钠、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生严重代谢紊乱、栓塞及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表2 换血前后 32例新生儿生化指标变化(±s,mmol/L)
表2 换血前后 32例新生儿生化指标变化(±s,mmol/L)
观察指标 换血前 换血后 P值血钾 3.65±0.20 3.31±0.25 <0.01血钠 145.2±7.6 143.8±5.2 > 0.05血钙 2.4±0.2 2.15±0.2 <0.01血糖 4.6±1.1 5.9±0.6 > 0.05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换血可以换去 85%的致敏红细胞和 60%的胆红素和抗体,大大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核黄疸发生[3];同时移去抗体,减轻继续溶血。既往多采用单一脐静脉插管换血法,因抽注不同步,血压波动大,影响各脏器的平稳供血,尤其是门静脉压的波动,易影响肠道血流灌注压,造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甚至肠穿孔[4]。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采用留置针技术和一体化换血装置,简单可行,安全性高。同时输血与放血同步进行,减少了对患者血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且降低了空气与血块栓塞的危险,亦减少了感染机会,不良反应少[5,6]。
本组新生儿经过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显着下降。与文献报告一致[7]。同时换血后,血钠无明显变化,血糖稍增加,血钾、血钙下降,但平均值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血钾下降原因可能与血液抗凝剂枸橼酸钠在肝脏中迅速转化为碳酸氢钠碱化血液,肾脏排泄 K+增加,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有关[8,9]。血钙下降与枸橼酸钠与钙结合有关,未发生严重代谢紊乱、栓塞及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总之,经外周动静同步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1] 谢巧庆,李思勤,梁海华.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 [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3-14.
[2] 陈小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护理 [J].工企医刊 ,2007,20(5):5-6.
[3] 黄西林,李小萍,李明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6):516-518.
[4] 卢林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护理 [J].安徽医学 ,2008,29(6):247:347.
[5] 魏国会,贾忠军.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17-1519.
[6] 王宝江.左氧氟沙星致 242例不良反应分析 [J].天津药学,2008,20(1):19-21.
[7] 晏长红,江 英,何 玲.应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5):86.
[8] 胡玉莲,赵水英.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中国围产医学杂志 ,2009,12(1):53.
[9] 黄辉文,宋超帮,王道红,等.三输液泵控制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1):68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