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

2011-04-22 02:28林木明
海峡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育人管理工作

林木明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

林木明

闽江学院学生工作处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该文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学生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构建学生管理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育人格局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 学生管理 构建新格局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南。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探寻和掌握学生教育管理规律,不断破除旧的学生管理模式的羁绊,使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全面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高校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对做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1.1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贯彻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上,这是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能停留在一般认识和原则要求上,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进以往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过时了的规章制度、标准、管理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落实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严格教育管理,又注重人文关怀;既严格纪律要求,又注重道德教化;既严格程序规范,又注重内容效果。

1.3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努力形成各项事业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局面

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2 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管理的体制、机制、理念、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问题,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育人合力亟待加强

新建本科院校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管理体制、机制明显滞后,许多高校仍局限于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未形成各层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氛围和合力,缺乏整套系统的工作保障机制,突出表现为“三不到位”:一是领导认识不到位。由于一些领导的片面认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制度保障等方面都较为滞后。二是教师教书育人不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专业教师和德育教师人为地分开,导致专业教师只管教学,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导结合不紧密。三是后勤人员服务育人不到位。后勤物业管理与学生教育管理之间权限边界模糊、职责界定不清、人员磨合困难等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出现乏力或盲区。

2.2 管理理念、方式、内容较为陈旧,育人方法亟待改进

从学生管理理念看,许多高校以学生不出问题为最高宗旨,注重和强调“管理学生”,一些高校仍存在“重硬件建设、重管理结果,轻文化建设、轻过程管理”现象。从学生管理方式看,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沿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过多地采取说教和压服的手段,采取的方法简单生硬,缺乏说理分析和疏导、引导的灵活性。从学生教育内容看,突出表现在教育管理内容未能吻合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实际需要,并且与学生的日常思想、品行教育管理脱节。

2.3 管理途径较为老化,育人手段亟待丰富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在新校区办学,由于学校本身历史积淀不深,适应本科教育管理的经验欠缺,再加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无论是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都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差距,在如何挖掘有限学校资源、拓展育人途径、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功能等方面还有许多做得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及校园景观建设体现本校的特色不明显,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契合度也不强[1];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基本是由学校来制定和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不明显,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等等。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挖掘潜力,统筹资源,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以往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过时了的规章制度、标准、模式,探索各种有效途径,构建学生管理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育人新格局,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确保育人目标的完成。

3.1 统筹协调,因事制宜,激发全员管理育人新活力

一是要统一一个认识。首先,要统一领导的认识。要在政策上体现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其次,要统一教师的认识。要强化教师的思想教育责任,要求教师自觉将育人工作从课堂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自觉履行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义务;再次,要统一全体教职工,包括后勤社会化的物业管理人员的认识,提高其管理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完善二级管理体制。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一般都有较为明显的专科痕迹,要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必须尽快减少一级管理职能,强化系(院)二级职能,既要赋予系(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权力,做到责权统一。适当下放管理权限给系(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处理,从而提高工作实效性。

三是要协调三个关系。要建立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推行学生管理社会化,建立全方位和立体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要协调处理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关系,建立教育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体系。特别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学校从多角度多层面掌握学生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开展工作,达到双重管理的目的。

四是要健全四种机制。在领导机制上要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人人育人的良好局面;在责任机制上要理顺各个部门、各层次、各岗位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关系,做到各部门分工到位,各岗位职责明确;在保障机制上要做到学生管理经费、编制、人员到位,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激励约束等机制;在联动预警机制上要做到在涉及学生的利益、安全等问题,各部门能形成良好的预警、处置、沟通、合作等运作机制。

3.2 遵循规律,因人制宜,探索全过程管理育人新思路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条件、环境影响、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结构是有层次的,心理素质是有差异的,思想行为变化是阶段性的,学生成才的期待也是多元的,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学生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需要把握以下具体要求:

3.2.1 预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做到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妥善地处理好,还应该努力把工作做在前头,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重视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和帮助,做好预案措施,做到预防为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3.2.2疏导性和及时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特别强化疏导功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及时进行疏导。实践证明,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和问题,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压,堵则对立,压则逆反,疏则通顺,导则提高。

3.2.3规范性和合法性

在高校依法治校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程序机制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在学校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制度时,应该进行认真研究,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管理实际运作程序,要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做好学生的奖励、惩处和评优评先等工作,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操作透明。

3.3 挖掘资源,因地制宜,拓展全方位管理育人新途径

3.3.1坚持制度建设的导向作用

发挥制度建设在学生管理中的育人作用,高校需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落实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合理需要,积极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二是学生评价的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学生要有明确导向,但不求全责备, 要把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等融入到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框架中,要合理地把学生平时的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劳动观念、文明举止等方面的表现与干部选举、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入党和就业推荐等联系起来,建立健全良好的日常行为考核和评价机制。没有考核,就没有约束[2]。三是落实管理制度的科学化。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四是落实制度执行的科学化。要使制度得以顺利实施,既要坚持程序规范,又要加强预防教育,要将校纪校规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特别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将法制和纪律的自觉遵守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从思想上筑起法制防线,自觉地遵纪守法。

3.3.2加强校园环境的渗透作用

环境对人正确思想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起着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个环境对高校而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它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紧密相连,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相对老牌大学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积淀较为薄弱,因此,更应该要加快整合学校的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源,更加自觉地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力量,努力营造充满积极诱导因素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改革纳入文化创新的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发挥个性、自主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使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能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环节中。二是要重视学生活动场所、图书馆、体育馆、论坛讲坛、网络文化平台等文化设施的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三是要结合本学校的历史传统及学科优势,在学生自主阅读、文艺创作和演出、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种创意活动和竞赛活动等方面,逐步形成本学校的文化特色领域和项目,鼓励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学校特有的健康文化氛围。四是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使科学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3.3.3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力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增强,他们自身有强烈的参与自我管理的愿望和积极性。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从根本上改变“填、堵、罚”和“管、卡、压”的落后做法,就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学生“三自”的有效形式,在“实”字上下功夫。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组织的管理、协调作用。学生组织植根于学生中间,与学生直接联系和接触,最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群体的主要矛盾和多数同学的共同愿望,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3]。因此,要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如:成立由学生组建或参与的自律管理委员会、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这样使广大学生可以通过组织,集中形成对自己利益的规范化的表达。第二,要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等骨干力量在沟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在上下级间、党内外间、师生间、同学间发挥的联系、沟通、润滑作用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党员和干部岗位责任制,给他们明确任务,密切注意负责范围内的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第三,要开发利用大学生特殊群体本身的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特殊群体中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通过特殊群体先进典型教育特殊群体,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边社辉,甄月敏. 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120.

[3] 周志强. 论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现实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育人管理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