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兰
区域经济合作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作用——以漳州为例
张玉兰
漳州财贸学校
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一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面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过程中,台湾立法机构通过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无疑为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协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漳州作为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城市已形成了与之日益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发展合作体,经济合作全面提升并有效促进了漳州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
区域经济合作 海峡西岸经济区 漳州
二战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一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并且,合作已不仅存在于超国家区域,目前一国之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也正蓬勃兴起。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整合区内资源,合理进行产业分工,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有了长足进展。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以一定的经济区为依托,以一定的地域分工为基础,以有限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为基本内容,以各种资源要素间、产业间和地域间的经济技术、市场供求为联系的基本纽带的经济运行方式。在条块分割的条件下,区域内企业难以借助区域外部的生产条件来克服资金、技术制约。而区域经济合作则是经济主体依据通过协商达成的协议,将某部分某地区内孤立的点如企业变成区域经济网络中的一个个环节,使生产要素得以重新优化组合,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外合理流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利益的经济活动。实施区域经济间的合作,其根本动因在于区域经济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比较优势的存在。
1.2.1集体理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前提。在经济学中,理性是指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相关的、可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集体理性是指某一集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在“共同信念”导向下,共同选择合作策略,采取一致行为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区域经济合作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总体收益,并同时实现成员自身收益的增加。实际上,由于资源禀赋等的差异,各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通过互利合作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相互需要。只要能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建立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实现集体行动(合作)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只要经济合作主体具有集体理性,就会产生合作的意愿,从而使区域经济合作有开展的可能。
1.2.2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保障。参与经济合作的各个区域,必须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合作如果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是不可能长久开展下去的。公平、公正的合作环境是指合作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权力和获得合理的利益。为防止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公平现象,保障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区域合作约束机制,在我国,经济区域缺乏一致性的规则,各地区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个问题不解决,区域经济合作就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区域之间针对区域整体发展所达成的共识,必须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有效约束并惩罚违反“游戏规则”者与机会主义者,从而使区域经济合作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开展。
1.2.3实现“双赢”、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区域经济合作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手段。当前区域间利益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利益分配上,利益分配上的不平衡,必然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因此,要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区际利益分配,发达地区更多地向落后地区输出技术、资金和人才,强化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合作中获益较多的成员应给获益较少的成员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进而达到利益的相对均衡分配,推动不发达区域的发展,促进发达区域的平稳发展,最终实现协调发展局面。
世界上各国各地区间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等方面的主观因素,而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纳为优势互补、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良方。近年来,我国西部及少数民族经济不发达地区以投资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主动融入西部及少数民族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一大批东西经济合作示范项目的投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中央政府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显著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将日益改善。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观,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优势仍难迅速启动,制约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再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将长期过剩,落后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短期内难以迅速提高,使得中西部地区在中短期内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然而,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抑制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能够减缓差距扩大的速度。中西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可以总结并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成功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加强衔接与融合,东部对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需求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产业的转移,能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区域经济技术协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迫切性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一直把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作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对通过开展区域经济横向联合吸引其它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跨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有望形成蒸蒸日上的崭新格局。
首先,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局,着眼于应对全国区域经济竞争新态势、谋求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可以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可以连接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成为吸引台资的聚集地,形成全国连片发展的态势。因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全国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的需要。漳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主动对接,这是漳州市服务大局,凸显地位,发挥作用的现实要求;是抢占先机,加快发展,追赶先进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现阶段看,我国正在从以行政区划为界的行政区域经济竞争转变为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竞争,以产业、生产要素等互动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开始形成。而海峡西岸经济区,既作为海峡两岸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充分发挥福建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共生共荣的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又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分工协作,加速经济区整合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形成全国连片发展的态势,这符合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布局。
第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突破了行政区域经济观念,追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和谐统一,站位更高、视野更宽、眼光更远。漳州市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不断拓展漳州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更快更好地把漳州市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对于优化漳州市发展布局,聚集生产要素,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大量经验和事实证明,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间的优势互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既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开展省际间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创设了更大的平台。围绕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漳州市要明确定位,积极参与,更好地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凸显漳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立足实际,漳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实干兴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漳州市对台、港口以及农业比较优势,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基地、新兴制造业基地和优质食品供应基地,把漳州市建成与厦门特区互动、对台合作紧密、对外开放领先的生态工贸城市。
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与发展,漳州市形成较好的发展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的优势与条件。据统计,至2009年底漳州市合同利用台资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三,实际利用台资占全省38%,引进农业台资项目占全国1/10;农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日益壮大,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一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1/3。并拥有海岸线长,港口资源丰富,天然良港多等发展临港经济的优势。
漳州市与台湾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这种突出的地缘优势和独特的人文历史优势,决定了漳州有条件依托和发挥好对台优势,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基地,通过建立漳台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以经济促政治,以交流融合促统一,更好地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除加强漳州与厦门、泉州、龙岩、三明五地市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之外,还积极拓展漳州与闽、赣、粤等13市的区域经济协作,努力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内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的整合,形成经济整体。重点发展区域内现代物流业,加快厦漳潮汕铁路立项工作;加大粤东“三江”、九龙江等江河联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强技术专利、商标、品牌、信息、市场网络等资源与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合资、合作和经济、管理、技术的交流与互动发展。
近年来,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经济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得沿海地区的产业逐步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产业向城市周边地区和中小城镇转移。因此,漳州市的发展要立足本地的基础产业,选择一些有比较优势、有发展潜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特色产业,如罐头食品、制药业、石英钟、家具等,到对口支援地区实施“工业飞地”发展战略或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性质和效应的加工贸易区,既缓解漳州市优势产业企业扩张中土地紧张的矛盾,又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发展工业,着力培植落后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利用漳州市对台贸易窗口和西藏、四川、新疆地域辽阔的优势,大力发展省际周边区域经济的融合与产业经贸合作。发展相互间对台贸易、边境贸易、省区间贸易,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分销物流中心,搞活流通渠道。利用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及漳州市对口支援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拓展国内新的旅游客源市场。
主动与广东、浙江、上海对接,积极接受经济辐射和合作,形成关系密切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合作体,形成漳州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重点谋划和引进一批涉及长远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一批能带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生产性项目,一批能带动经济、社会、区域经济、城乡协调发展的各类项目,引办一批关联企业,填补产业链空白点和薄弱点,实现漳州发展的新腾飞。
[1] 何绵山.福建区域经济[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 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汤正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