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曳复习课教学案例

2011-04-21 03:01朱浩遐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微观所学原子

朱浩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中学江苏南京210019)

叶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曳复习课教学案例

朱浩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中学江苏南京210019)

一、背景分析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分为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这部分内容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题1、2、3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性知识不充分,缺乏微观想象力,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在实际使用中概念容易混淆,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故本节复习课针对这种情况,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从而把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宏观和微观含义;

(2)学会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掌握物质的分类,了解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学习运用活动探究的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确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发展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归纳总结

四、教学思路与设计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在物理中已学习了分子、原子,但对于什么情况是“组成”,什么情况下谈“构成”,一直混淆不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属不同的使用范畴,加上物理中对此知识并没有强调,以至于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缘故,一年下来都不能记住,所以此部分知识的复习归纳非常重要。

由于微观内容比较枯燥,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本节课采用了归纳复习的方法直接引入课题,一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二是把原本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一目了然;然后借助于猜谜、拼纸片的形式驱使学生在脑海中建构知识、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相关习题加以巩固,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1]

(引入)(复习)元素,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构建知识网络。

(生)回忆旧知识,分清微观和宏观概念,理顺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归纳)由图可知:

1.物质的基本组成是元素。

2.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如水、蔗糖等;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铁、氖气、碳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氯化钠、氯化钾等。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5.原子和离子之间可以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

6.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和离子属于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设计意图:回忆是将所学的知识不断提取和再现。通过复习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视,薄弱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知识网络和板块。

(猜谜)

1.化学谜语(各打一元素)

(1)值不值钱全在加两点

(2)金属之冠。

(3)黄金被盗

(4)水上作业

2.用大写字母A、B和小写字母a、g、r可以写成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不断翻书。

设计意图:培养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活动2]

(师)以原子为切入口,复习元素与原子,原子与离子,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生)归纳总结

原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设计意图:知识需要反复巩固,通过归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归纳、综合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总结内在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在复习阶段对相关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出示例题)

例:(南通市中考第6题)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

B.钠离子和氯离子属于不同种元素

C.氯化钠是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钠离子和钠原子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实战演练)略

(生)思考作答

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3]

(提问)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下水的电解与水的蒸发有什么不同呢?

(生)观看动画模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作答。

(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能更深层次的对微观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巩固练习)略

[探究活动4]

(学生活动)老师介绍:每位同学的桌面上有写着不同元素和数字的纸片,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要求拼砌出答案。

1.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

2.由两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3.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4.由原子构成的纯净物

5.一种氧化物

(生)两人为一小组,讨论拼砌不同种答案。

(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生)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答案,汇报本组拼砌结果,并给出多种方案。

设计意图: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分组讨论,激起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很抽象,也很难理解,如果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授课,将会枯燥无味,而猜谜、拼纸片等方式的引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习题的巩固,培养了他们归纳应用的能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这样的模式,这就需要老师课前多花心思,认真备课。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方法,以期教学目标能更好的达成。设问质疑、呈示目标的方式巧妙地通过提问将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直接引入,在比较、区别、归纳的前提下,将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构建为整体的知识板块,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的。而互动交流环节,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克服小小困难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使知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随后相关习题的设计,又进一步巩固概念。最后的分组实验采用比较、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认真思考,广泛参与,最终使学生的学科思维得到锻炼,使同学们在活动与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1008-0546(2011)10-0062-02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31

猜你喜欢
微观所学原子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微观的山水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