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熊,周铁军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我国巴渝地区地域范围是指重庆直辖市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四川省东部以及贵州北部地区,其传统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即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渝文化处于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多种文化的交汇处,兼有文化的过渡性和冲突性,在不同文化背景长期共同作用之下,该地区无论是建筑还是规划都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与内涵,而背山临水型村镇又是巴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村镇类型,其公共空间形式集中反映了以上二者的特点,是研究巴渝地区建筑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重要参考。在当前对巴渝地区建筑文化的研究者,大量的研究是针对巴渝民居和山地营建模式的,其中包括地域性建筑的作法、风格、选址、布局以致风水以及山地城镇的规划格局与特点,组成与规律等,而对古村镇外部空间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空间形态的内在形成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即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对公共空间概念的定义是:“公共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延伸的自然是不同的”,这句话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公共空间源于自然,但它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点、线作为几何学中的概念概括了形态的基本属性,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尺度的考量同样能将此概念引入古村镇公共空间划分中,将公共空间的形态划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古村镇的点状空间主要有:独立建筑、市场、码头等;线状空间主要有:水系空间、街道空间;面状空间主要有:山体水面,以及建筑的屋顶和立面这两种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
巴渝地区背山临水型古村镇的空间形态遵循临水型村镇空间的演化模式。其空间的演化顺序是,人们因交通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选址于江岸作为最先的生活聚居区;然后,生活聚居区多平行于江岸发展,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村镇。
该类型村镇因为山地的缘故,古村镇道路因山就势,主要街道平行道路或等高线,村镇的建筑多分台地建设,因此该类型村镇公共空间的形态主要是以街道和水系为主的线性空间,各个空间多为平行关系,在垂直方向通过梯坎踏步完善线形空间的连接。
2.2.1 自然因素
古代劳动人民在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建筑。自然因素对外部空间影响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气候对院落平面形态的影响。巴渝地区山地丘陵居多,建筑布置必须依山就势,其街巷平面通常与地形结合较为紧密,与等高线分布有密切关系,少数街道为任意曲线,这也是街道方向沿山脊所致。
水系对古镇空间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因为古村镇沿江布局,主导风是江风,街巷平行或垂直于江,这既有划分街区的作用,也有引导江风的需要。
2.2.2 社会因素
影响古村镇外部空间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
社会因素对空间形态的影响是对空间尺度和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宁厂古镇为例,该古镇自古以来就以盐业为自身的支柱产业,该村镇就是由这个盐运码头发展起来,码头自然而然成为整个村镇的核心。随着其产量的扩大,才有了建村镇的需求。因而此种类型的村镇以码头为核心,道路环状分布的形态也就成为了其空间形态发展的必然。社会因素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同样存在于街巷空间上,随着一部分街巷成为商业街,其空间尺度必然增大,同时几条商业街的交汇处也自然形成商业节点,这样的空间转换满足了其商业功能,也为居民活动提供了场所。
图1 安居古镇整体空间结构
空间形态由空间要素根据空间的使用者对其功能、形式、意义等要求进行组织,当组织方式即空间结构相像时,其空间形态就有了相似性。
巴渝地区处于各种文化交织的区域中,其建筑风格与构造方式多种多样,建筑形态也各不相同,但从公共空间的形态来分析,各不同区域间还是有许多显而易见的相似处。从同在长江流域的安居古镇与宁厂古镇当中人们可以看出空间有明显的相似性(图1、图2)。
首先,古镇整体的空间结构均为带型,以线形空间为主,以码头、渡口作为村镇的空间核心。其次,街道空间以及院落空间组织关系也比较相似。由于山地用地紧张,沿街用地贵,商铺开间小而进深大,而街坊内部宅地可依山势迭起排列院落,因而街坊用地紧张而内部用地较宽松。最后,从单体平面组织看,街市中的宅店结合的民居多1到2开间,形成了上店下宅或前店后宅的标准模式。巴渝地区相似的自然条件提供了空间相似性的前提,复杂的文化融合则提供了空间相似性形成的条件。
图2 宁厂古镇整体空间结构
村镇是一个综合体,其空间意义是多层次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体验人群感知的不同,空间感受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复杂性。如商业街,街道是公共空间的部分,店内在非营业时段是私密空间,在营业时段它就与街道空间相联系成为了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使其空间属性发生了转换。
在背山临水的村镇中,临水而居的民居都有各自的小码头,这些小码头也构成了复杂的空间体系,联系室内与河道。从村镇的竖向图中也能看出,许多道路在平面上没有交汇,但是因为高差的存在,道路在空间关系和人群视线中是联通的,处在两个空间中的人能够进行公共活动(图3)。
图3 背山临水型村镇台地空间示意
亲水性是该类型村镇最基本的特征属性。近水而居决定了古村镇的生活和生产都必须围绕河流展开。渡口与码头是背山临水村镇的交通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亲水公共空间。码头与渡口体现了一种点状形态的近水空间,通常是村民生活和生产活动发生最为频繁的空间。这是因为:首先,二者空间相对线性的街道空间更为开阔,能够提供大型活动所需的场所;其次,渡口码头的物流功能,具有商业空间的属性,是村镇商业和工业的重要节点,相对于民居私密性的近水空间,渡口和码头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居民的亲水生活体验。
当今,巴渝地区许多新城的建设为传统背山临水空间形态提供了载体,但新的城镇从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上都远远大于昔日的古村镇,其空间尺度与交通组织形态都与传统的背山临水空间相去甚远。在考虑现代生活功能与习惯的前提下延续传统空间形态,必须对其空间形态和空间的感知性都予以发掘与继承,特别是后者,通过对传统空间氛围的营造,使其能够得以保留和发扬。因此,传统背山临水公共空间的载体范围可以比较宽泛,符合地形特点的建筑与规划设计都能借鉴其空间特质和精神属性。
4.2.1 良好的环境地标性
环境的认知与可识别性对于民众的空间认同和归属感的意义不言而喻。背山临水型村镇建筑与山水自然结合的方式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特性,通过对传统空间界面的提炼,能够唤醒民众对环境的归属意识。
4.2.2 适宜的商业氛围与尺度
古村镇的线性商业街尺度适中,便于营造舒适的商业氛围。对于该地区的居民来说,小尺度的业态模式相比大型百货大楼更能形成良好的商业聚合气氛。
4.2.3 适于居民生活交流的线性建筑空间环境
传统背山临水村镇的线性空间环境,其空间构成、形态尺度以及细节处理都能较好地满足民众休闲生活的需要,如江岸观舟的渔趣;小桥石梯上悠然自得的聊天等,这些都是传统公共空间所带来的。
赤水市地处贵州遵义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是比较典型的山水城镇。本设计是位于赤水河畔的一个商业综合体设计,设计用地位于贵州省与四川省交界处,用地被桥梁分为南北两段,由于用地位于江堤之上,与道路有十余米高差,其地形条件与背山临水型公共空间极为相似。因此,在设计中,设计者希望通过对传统背山临水型古村镇公共空间元素的提炼使本设计的空间感受上能够与传统空间达成一致。
在设计中,设计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措施来营造传统的空间感受(图4)。
图4 赤水临水商业综合体效果图
4.3.1 线性的主要交通商业轴与亲水广场的结合
在设计中设计师将沿江一侧建筑向内退让两层,形成了沿江的主要步行道和亲水景观带,通过这条主要道路联系南北两部分交通,同时也还原了一种人性化的空间和亲水、步行的村镇文化氛围,以及线性的景观和空间序列。在这条景观主轴的北端是一个展示赤水历史的亲水广场,设计师希望该广场能够与传统村镇中的码头一样与水这个生活媒体有着连续的触点,通过层层的叠落关系顺应地形变化,并引导人群逐步贴近与水体的距离,使广场成为市民交流休闲的主要场所。
4.3.2 山地式复合空间的营造
在建筑屋顶设计了屋顶花园,开拓了游客观景游憩的空间和视野,高低起伏的屋面与道路形成了多种的接触方式与错落的组合,同时也让屋顶花园与主交通景观轴有了空间上的复合,这样的空间关系与传统背山临水古村镇的盘山路十分相似,分处两个平台上的游客可以有充分的交流机会与场所,而这样的场所同样不缺乏水这个地域性元素的参与。这也是与传统空间关系相结合的重要措施。
4.3.3 建筑尺度的把握
在设计中,设计师严格控制建筑的尺度与内部构造,通过退台处理,使主体建筑层数控制在2~3层,与传统建筑的尺度十分相似,同时也不缺乏天际线的变化,使建筑与东面的山形相映成趣,形成了有该地区传统特色的山、水、房屋的构图关系(图5)。
图5 背山临水型古镇山、水、村关系分析
本文从公共空间的要素,形态,特征等角度分析了巴渝地区背山临水型古村镇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与特点,通过对其空间层面与感知层面的分析总结,将其空间理念用于现代建筑与规划设计中。在当今城镇快速更新的浪潮中,城镇形态规划日新月异,唯有将其传统的空间形态与精神属性融入现代的设计手法与生活习惯中去,才能更好地保留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
[1]戴志忠.中国西南山地建筑文化特征[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戴俭,邹金江.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在元.天地之间-中国建筑与城市形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赵万民,李泽新.安居古镇[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