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康复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1-04-20 09:41孙晓凡陈小丽王旭升高秋韵陆韬宏
上海护理 2011年5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科室

孙晓凡,陈小丽,王旭升,高秋韵,陆韬宏,晏 波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 20004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康复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尚存在着康复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康复资源集中与医院等级相关,康复需求规模远大于康复服务规模等特点[1]。为了解上海市康复服务的现状,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09年,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抽样调查了上海市2级、3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康复机构共125所,对其中59所医院康复科室的状况进行分析,包括2级综合医院35所,3级综合医院16所和中医医院8所。调查内容包括康复科室的机构规模、运营状况等相关资料。

2 结果

2.1 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康复科室状况 见表1。

2.2 上海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室状况 见表2。

3 讨论

3.1 上海市康复资源的状况 目前,全市康复资源包括少数康复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医学科室以及部分中医康复2级科室。在康复机构中,仅有1所公立医疗机构,其余9所均为民办的精神康复机构,规模小。部分医疗机构同时设有康复科及中医康复专业,部分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仅限于理疗。2级、3级医院的康复科室医护人员极少,平均每院不到10名,医师平均4名;康复床位总量小,使用率高,平均每所医疗机构仅开放22张,其中3级医院平均只有12张;康复业务平均收入仅约300万元;而康复科室每医护人员年均门诊高达5 683例次,接近全市医务人员年均门诊例次的2倍。表2显示,中医康复的整体状况还不及临床康复,平均医务人员数与临床康复人员接近,康复床位更少,业务收入仅为临床康复的一半。

表1 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康复科室状况

表2 上海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室状况

3.2 康复服务整体发展缓慢,供给不足 目前,上海市康复服务的发展滞后于北京、广州和南京等地,与上海作为全国医疗中心的地位不相匹配。全市缺乏康复专业机构,2级、3级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虽普遍设有康复科室,但在医院中长期不受重视,1/3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也设有康复科,但因为人员严重缺乏,水平有限,事实上还难以承担真正意义上“六位一体”中社区康复的职责。中医康复领域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广泛开展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康复项目,但是,因为目前中医康复仅作为2级专业设置,影响了中医康复的规模和发展空间。整体来看,全市康复资源普遍不足,康复从业人员队伍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康复需求。

3.3 康复资源布局面广点散、远远没有形成完整的“大康复”的服务格局 当前,全市康复资源布局不仅呈现出总量小的特征,而且力量分散、各自为阵,缺乏通畅的转诊合作网络。3级医院康复任务较重,2级医院的康复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3级医院大量急性期过后的患者由于缺乏康复通道而继续挤占有限的治疗床位,造成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应作为康复中坚力量的2级机构康复能力不足,很多患者直接从3级转往社区,大大超出了社区康复的可承受能力。中医康复散于部分综合性医疗机构的中医科下或是中医医疗机构的针灸、推拿和内科等科室之下,缺乏独立性,无法广泛开展理疗、运动疗法等现代康复治疗项目;无专门的中医康复质控标准,水平层次不齐。

3.4 康复医护人员紧缺,康复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职业吸引力不高 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未普遍开设康复医学或中医康复专业,现有的康复医护人员绝大多数通过转岗培训而来,但康复医护人员收入少、地位不高,缺乏职业吸引力,因此转岗从事康复的医护人员数量很少,康复医护人员培养渠道不畅,中医康复人员的紧缺尤为严重。即便在引进高层次康复人才的过程中,由于市里对此类人才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受到户口、编制所限,很难保证也康复医护人员和治疗师队伍的稳定性。

4 对策

4.1 关注康复服务自身特点,加强康复服务的政策支持 目前,在整个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合理,公立医疗机构中以药养医,诊疗收费偏低的环境下,同时康复服务本身存在周期较长,药物使用较少,医务人员的康复诊疗劳务价值不突出的特点,康复科室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康复服务的发展受到了种种限制。此外,现行的政策不能体现对康复服务的鼓励。以康复收费政策为例,目前康复收费严重滞后于康复服务现状,收费范围过于狭窄,体现康复医师劳务价值的很多诊疗不列入收费项目。且收费标准过低,偏离了康复正常发展所需设备和技术的真实价值。中医康复更是由于主要依靠医师的手法而非仪器治疗,必须一对一开展,劳动强度大,收入却普遍偏低。

4.2 丰富康复内涵,树立“大康复”理念,深化全社会对康复认识 康复服务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社会学意义,任何可能造成身体性或精神性残障的疾病都涉及到康复。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大力发展康复服务能有效减少伤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降低社会整体助残养残的负担,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康复服务将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后续环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要广泛宣传康复服务的重要性,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大力发展康复服务具备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树立“大康复”的理念。

4.3 加快推进专业化康复机构发展,建立通畅持续高效的康复后疗通道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主要承担急性期、亚急性期功能障碍者的康复,专门的康复中心主要承担恢复期及后期功能障碍者的康复;社区康复主要承担患者回归家庭、社会以后的保持性训练以及部分未得到及时康复的后期病例[2]。大量的康复医学实践证明,越早介入,康复的效果会越明显。因而在发病的同时,也就是入院当天就应该开始康复治疗。这对承担疑难杂症、急重症功能的医疗中心的康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资源布局规划必须改变“重治疗轻康复”的观念,重视提升医疗中心的核心康复技术水平,同时加快充实大量的专业化康复机构作为中坚力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后续稳定性康复能力,形成完整的康复服务网络,建成持续高效的后疗通道。

4.4 制定符合康复服务特点、有利于康复机构发展壮大的医保、物价等配套政策 提高康复从业人员的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康复服务本身存在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医疗服务。因此考虑到康复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作用以及康复医技人员正常的职业回报,建议适当调整康复服务相关的医保政策和收费标准、范围,反映康复医护人员和治疗师队伍真实的劳务技术价值,保证康复设备、人员再教育、培训等相关投入,积极支持康复服务的发展。

4.5 加快培养高素质康复从业人员,发挥传统中医康复优势,多渠道解决康复医护人员难的问题 目前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中的许多人,尚缺乏对现代康复医学知识的了解,未能掌握常用的社区康复的诊疗技术,影响工作的开展[3]。尽快研究制定关于医学院校,包括中医院校开设康复医学专业的政策,从源头上解决康复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现阶段,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康复医护人员上岗培训、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通过培养、引进、培训等多渠道扩大康复从业人员队伍,提升整体素质。此外,在“大康复”理念的指导下,突破中医康复执业资质等方面的政策瓶颈。充分挖掘中医康复的巨大潜力,大力支持中医医师利用传统中医丰富的理念和手段从事康复服务,积极引导中医康复与临床康复医学之间的合作、支持,共同充实全市康复资源的覆盖面、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1]李建军,杨明亮,王方永,等.我国康复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81-1082.

[2]尹宗杰,戴红.我国社区居民康复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5,8(7):574-576.

[3]孙启良.抓紧社区康复人才培训,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6.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