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学派科学体制运行机制的理想图景面面观

2011-04-14 00:32马来平
关键词:奖励制度科学界自主性

马来平



默顿学派科学体制运行机制的理想图景面面观

马来平

默顿学派所描绘的科学体制运行机制理想图景的核心思想乃是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其基本观点是:科学具有一套独特的社会规范、奖励制度、学术交流方式以及高度的社会分层等。对此,SSK学者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是主观的、空想的,科学奖励的实质不是同行承认而是信用积累等。其实,SSK对社会变量的作用和科学理性的否定过了头。默顿学派的科学自主性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且,它和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科学自主性思想形成互补。前者强调了科学认识发展方面的自主性;后者强调了科学体制方面的自主性。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彰显着科学的理性精神,彼此映衬,相得益彰。

默顿学派; 科学的运行机制; 科学自主性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默顿学派关于科学体制社会运行的理想图景鸟瞰

在科学社会学中,默顿学派诞生最早、在科学界的影响也最大。默顿科学社会学基于 “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立场,认为科学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即一种新兴的、蓬勃发展中的社会体制。该学派对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的科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重心是探讨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体制的运行机制。在这方面,默顿学派多有创获。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点:

1.科学具有一套历史形成的社会规范。科学关于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的体制目标决定了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必须遵守一整套行为规则。这套行为规则是“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其具体内容被默顿概括为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等规范。普遍主义强调彻底的客观精神,所针对的是企图以家庭、种族、信仰等个人的社会属性影响甚至支配科学成果评价和科学队伍准入资格的行径;公有性和无私利性强调科学是公共知识的积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使命,针对的是专制国家以国家目标为借口压制科学界学术交流和研究自由的行径;有组织的怀疑强调独立的批判精神,针对的是非民主社会所惯用的愚民政策等。尽管默顿科学规范所设定的尽可能排除社会因素和主观随意性干扰的目标,颇有些理想化色彩,但大体说来,这套规范所体现的尊重事实、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基本精神是正确的。

2.科学具有自己特有的奖励制度。科学奖励制度的实质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承认”。就是说,在科学界,对科学家的最高奖赏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同行对科学家首创性的承认,获得同行承认是激励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力量源泉。默顿明确指出:“这一制度的结构和动力机制相当清楚。由于同行承认肯定是科学界外在奖励的基本形式,其他所有的外在奖励,例如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获得的货币收入,在科学家等级制中的晋升以及获得更丰富的人力和物质的科研资本,都是从这一形式演变出来的。”*[美]默顿著、马亭亭等译:《科学界的马太效应II:累计优势与知识财产的象征意义》,未刊稿。同行评价较之媒体评价、政府评价和公众评价等社会评价具有基础性和绝对的至上性。同行承认的形式主要有:论文在高水平刊物上的发表、已发表论文被国际同行参考或引用、经同行严格评选获得高层次奖励或研究基金、应邀到国际高水平专业会议上宣读论文或应约在权威性杂志上撰写论文或评论,等等。尽管同行承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科学家的毕业学校、工作单位、师承关系、社会关系、性别和年龄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起作用的依然是科学家所发表成果的质量。

3.科学界具有高度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其他界别不同,科学界分层的标志既不是金钱的多少,也不是权力的大小,而是以科学家所获同行承认为基础的“威望”的高低。科学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和“数量绝对服从质量”等特殊的游戏规则,决定了荣誉分配在科学家中的不均衡性;马太效应则加剧了这种不均衡性,促成了科学界的优势和劣势积累现象。按照威望高低的不同,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呈塔形,这与社会中往往中产阶级居多数,而富有者和贫穷者占少数的菱形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科学界的最上层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甚至更高层次的精英科学家。他们在科学队伍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但科学贡献极其巨大。中层是一大批较优秀的科学家;下层是普通科学工作者,数目十分庞大,但所发表成果能见度低,因而对科学知识的创造几乎谈不上多少实质性贡献。所以,科学界基本上是一种精英统治,为数不多的科学精英们主导着科学研究、科学评价、科学奖惩以及学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质量、数量和工作状态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此外,科学界的社会分层还具有无层间冲突、无继承性等特点。

4.科学具有特殊的学术交流方式。在各个学科或研究领域,除了专业学会、学术会议等正规的学术交流形式外,一些研究兴趣相近的比较活跃的优秀科学家之间,往往还自发地保持着一种密切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关系,如彼此传递研究动态、交流论文初稿、通讯讨论、视频对话、互相访问和以各种形式进行短期合作等等。相对于大学、研究所等研究实体而言,这些科学家所保持的这种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关系,俨然构成了一种松散的“无形学院”。无形学院原本是英国科学家波义耳用来指称英国皇家学会这一强大有形学院产生之前的一小群自然哲学家的专用术语,后来逐步演变为泛指科学界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那些地域分散而认识互动却非常频繁的精英群体。无形学院产生于科学共同体内部,主要是科学共同体高层之间一种自发的高效率的学术交流形式。由于科学精英站在科学前沿、引领科学潮流,所以,无形学院这一科学交流方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爱护并创造条件发展无形学院,保障精英科学家之间非正式学术交流渠道的畅通无阻是至关重要的。

在默顿学派看来,科学体制的上述特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这里,仅就科学界的社会规范、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和科学奖励制度之间的联系略述如下:

第一,科学界的社会规范和科学奖励制度之间相互依赖。一方面,科学界的社会规范所倡导的普遍主义是科学奖励制度的灵魂。对于科学奖励制度而言,尽管完全达到普遍主义是很难的,但是要想使其卓有成效地健康运转,关键在于使其真正做到根据科学家科学成果的质量来分配荣誉,努力避免或减少科学家的各种社会属性或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就是说,最大限度地趋近普遍主义。否则,科学奖励制度将难以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奖励制度是科学界的社会规范得以实施和传承的保障。科学家为什么要遵守苛刻的科学界的社会规范?这既有赖于科学家的自律,也有赖于来自科学奖励制度的他律。科学奖励制度利用荣誉分配这一杠杆,对于遵守科学界社会规范的行为和违背科学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分别给予奖惩,最终达到推动科学家遵守科学界社会规范获取创新性成果的目的。科学界的社会规范和科学奖励制度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科学体制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以至于默顿学派的重要成员斯托勒认为:“社会规范结构与奖励结构之间互动这种基本思想,为理解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科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美]默顿:《科学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79页。

第三,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之间相互依赖。一方面,科学奖励制度是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的前提。在科学界,科学荣誉的分配是按照科学家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而荣誉是影响科学家在科学界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荣誉的差异必定导致科学家地位的差异。按照默顿的研究,在科学界的荣誉分配中存在着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加剧了科学界所获荣誉和地位的两极分化,于是,最终形成并维系着科学界的塔式社会分层。另一方面,科学界的社会分层深刻影响着科学奖励制度。科学精英发挥着科学守门人的作用。科学奖励的实质是同行承认,而在同行承认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科学权威的承认。科学权威与普通科学家对一项科学成果的承认的分量是大不相同的;同时,担任审稿人、成果鉴定专家、各种奖励和职称评审人等角色的往往是一定范围内的科学界权威。此外,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影响着科学奖励的分布。马太效应表明,在科学界,荣誉越多的人越容易获得更多的荣誉;地位越高的人,其科学成果能见度越高,获得承认越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奖励向少量精英人物集中的趋向。

总之,默顿学派从体制角度揭示出的科学所具有的以普遍主义为核心的社会规范、以同行承认为实质的奖励制度、以塔形结构而分布的社会分层和以精英科学家自发组成的无形学院为核心的学术交流系统等,是默顿学派所描绘的一幅关于科学体制运行机制的壮丽图景。这一图景的主要部分仅限于科学共同体小社会内部,未考虑科学体制外部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在默顿学派看来,不仅科学知识的内容与社会因素绝缘,应当拒绝对之进行社会学分析,而且,为了保证“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的科学的体制性目标的实现,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排除社会和个人主观因素的污染。所以,该图景关于科学体制运行机制的描绘实质上是揭示了科学体制相对独立于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是对科学自主性的充分伸展;同时,由于它对社会因素的过度排斥,使得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相当的理想色彩。这一情形为它在与SSK和马克思主义发生关系时埋下了伏笔。

二、 SSK学者的尖锐批评

默顿学派所勾画的科学运行机制图景遭到了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全面而猛烈的批判。对于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SSK学者认为,它是主观的、空想的,“科学的规范并未得到遵守,即使得到遵守,这些规范也不能解释科学中的成长和变迁”;*[美]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235页。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绝非默顿意义上的“规范傀儡”,而是在不同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与境”中,因时因地、机会主义式地行动着。再如,对于作为默顿科学社会学核心内容的科学奖励制度,SSK学者认为“功绩概念和奖励概念一样,仅分析研究人员的行为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这一概念仅解释了有限的现象,如在一项科学发现之后资源分配的拖延现象。”*[法]布鲁诺·拉图尔等:《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 》,张伯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81页。为此,他们中有人主张用“可信性”代替“同行承认”。认为激励科学家从事研究的动力,不是为了获得同行的承认,而是要不断积累“可信性”。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工作提高可信性,而可信性的提高会成为科学家改善工作条件的资本,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可信性,整个科研活动就是一种以可信性为核心的资本投入循环。SSK学者以可信性取代默顿的同行承认意味着,在他们看来,对于科学家的科学贡献,仅仅同行承认是不够的,还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承认,例如决策者、投资者和实验室的辅助人员乃至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承认。就是说,科学研究绝不仅仅是所谓科学共同体小圈子内的事,而是一种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超科学场域”或“行动者网络”中的事。

很明显,SSK学者不赞成默顿学派把社会因素对科学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影响科学家对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的选择,仅仅局限于科学共同体这一小社会内部不同科学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他们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经验研究力图表明:(1)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是人的信念,而信念都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情景中磋商的结果,因而是相对的、受社会因素支配的。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它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构成部分;(2)社会因素影响科学知识生产的全过程,从选题到观察和实验,再到提出理论,以至理论的选择与评价等;(3)对科学发挥作用的社会因素绝不仅限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小社会,而是包括广泛的超科学领域。一句话,SSK学者把科学对社会的依赖性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科学完全成为社会因素的附庸,成为任凭社会因素摆布的玩偶,科学自主性被彻底消解掉了。

但是,SSK学者对默顿所勾画的科学运行机制的图景的批判走过了头。

首先, SSK学者过分强调了社会变量的作用。SSK学者极力渲染社会变量在科学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以致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社会变量无处不在、法力无边。然而,无情的事实是:SSK学者并没有成功地在科学认识的内容中辨别出独立的社会变量;没有成功地证明科学知识的何种内容是由何种社会变量决定的;没有对自然界在科学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予以认真的辨认;没有对称性地、恰当表明自然界的作用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分别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成功地解决如何解释同样由社会因素随机建构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的多样性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从根本上威胁SSK理论合法性的自反性难题,等等。因此,从根本上说,SSK学者在诸如社会建构自然、社会建构科学理论和社会建构科学事实等命题中对社会因素作用的渲染,未免有些过头了。

其次,SSK学者过分否定了科学理性。SSK学者一笔抹煞默顿所勾画的科学体制运行机制的图景,未免有些武断。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性活动,一种社会体制,它的运行必定是有一定规则的。这些规则代表着科学的本质和特点,制约着科学体制的存在和发展。任何社会因素的作用都只能改变这些规则作用的方式或面貌,而不可能从根本上取消它们,相反,这些规则对社会因素作用于科学知识的方式和力度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或许默顿所勾画的科学运行机制的图景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刻划科学运行的实际规则,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它的基本精神没有错。例如,就主要适用于基础研究领域的默顿科学规范而言,(1)普遍主义要求科学家在科学评价时,不考虑发现者的个人属性而将科学知识符合观察事实且与已被证实了的知识相一致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在科学评价的实践中要完全做到不受发现者个人属性的影响是很难的。此外,科学知识与观察事实相符合,也会由于观察事实渗透理论和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充满随机性和复杂性的过程。但是,普遍主义所主张的科学知识应当具有客观性和逻辑融贯性的评价标准,方向上没有错。(2)公有性要求科学家认识到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不属于任何个人,一旦做出,就应当发表,无保留地进入交流过程,自觉地将其置于科学共同体的随时检验和严格监督之中。事实上,如果出于维护科学研究的正常秩序或者人类的生命与安全等根本利益的考虑,对科学发现作短暂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从根本上说,科学发现及时进入交流过程,是科学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原则上要求科学家尽可能快地公开科学发现没有错。(3)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将发展科学知识置于一切个人利益之上。实际上,有许多的利益是正当的、必要的,要求科学家远离或戒除一切利益不现实也不必要。但是,要求科学家原则上把追求真理放在第一位,在科学家中间提倡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错。(4)有组织的怀疑要求科学家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人的科学成果都不可轻信,均持一种高度批判性的怀疑态度,并且,应使这种怀疑批判态度贯穿于科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努力使之体制化。事实上,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彻底实现上述要求是很难的。但是,怀疑批判态度有利于去伪存真,促进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因而是应予提倡的。

再如,在科学体制运行的动力问题上,默顿学派突出了同行承认作为鼓励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动力的重大作用,是其突出贡献。但在科学实践中,同行承认及其正面作用的实现决非易事。首先,独创性的本意就是与传统或主流观点相左,因此,愈是带根本性的独创性,遭到同行反对与压制的可能性就愈大;其次,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地带最容易实现突破,通过学科交叉而实现整体上的跨越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而学界权威尤其是那些退出科学前沿的学界权威,由于对本学科情有独钟或囿于成见,往往对交叉性选题或成果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第三,科学家也是血肉之躯、“社会人”,因此要求同行科学家在进行科学评价时完全遵循客观标准和逻辑标准而对“个人主义”“一尘不染”,是不现实的。同行评价最终“普遍主义”到什么程度,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第四,同行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成果发生有意拖延、不正当利用甚或剽窃等个别越轨行为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第五,任何科学成果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政府评价、公众评价、利益集团评价等社会评价,而社会评价并不一定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相反,却可能会对同行评价产生干扰。上述种种情况都会使同行评价偏离预定的轨道。不过,应当认识到:第一,同行评价是科学体制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以探索自然为目标的科学体制对科学家提出了创新性要求,因此,每位具有一定角色意识的科学家都把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同行承认看得高于一切;第二,同行评价是科学知识专业化以及专业化程度呈日益提高趋势的内在要求。学科分化历来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随着学科的越分越细,对科学成果的严肃评价,只能采取同行评价的方式进行。把科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媒体、大众或政府,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贻害无穷;第三,同行评价是科学体制民主化的内在要求。在科学上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但是,认真倾听同行专家各种各样的意见,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争鸣,是必要的、有益的。同行评价实质上就体现了科学体制的这种特殊的民主化。事实证明,同行评价对科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它促使作者在发表前尽可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促使作者在与审稿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研究成果;促使作者在审稿人的帮助下与其他作者建立联系,扩大交流,以及避免无意中的重复研究;等等。通过建立专家库,采取多轮评审、匿名评审和具名评审相结合、通讯评审和学科评审组评审相结合、高水平专家评审和高水平专业研究会评审相结合等方式,以及实行评审意见的反馈制度、被评审人的答辩和申诉制度、评审人的回避制度、评审人和评审机构的信誉档案制度等,再辅以严格的监督机制和有力度的奖惩制度等,同行评价完全可以做到把难免发生的种种不公正和越轨现象,压缩到最低限度。一切真正的科学发现迟早会获得同行的普遍承认;从主流和长远上看,科学评价中的普遍主义必定会压倒和战胜个人主义;同样,社会评价不论失真的成份有多大,最终它还是要回到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格局中的。

诚然,对于默顿所勾画的科学运行机制的图景,我们应当承认它是有相当缺陷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默顿科学社会学奠定在具有浓厚实证主义色彩的科学观基础之上,因此,它具有大量实证主义性质的理论前提,如:观察事实是中性的、经验可以完全证实理论、科学知识积累式发展,等等。这些观点经过多年来科学哲学界的批判性省察,已公认是简单化和脱离实际的。这一点决定了默顿所勾画的科学运行机制的图景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远离生动活泼的科学实践的缺陷等。正是基于默顿所勾画的科学运行机制的图景的种种缺陷,SSK学者对它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充分反映了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关系空前密切的现实状况,从科学知识生产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多侧面,全方位地揭示了一切可能存在的科学对社会的依赖性;(2)摈弃了那种把社会因素一无例外地视为干扰科学认识进程的消极因素的传统观念,充分肯定了社会因素对科学认识过程乃至科学知识内容产生上的必要性和一切可能存在的建设性作用;(3)突出了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和科学活动的社会与境性,充分肯定了科学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对科学实践过程地方性、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强调,为科学家的随机应变以及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预留了广阔的空间等等。

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互补性

默顿学派所描绘的科学运行机制的图景强调的是科学的自主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对科学社会性的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马克思主义基于其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认为,从知识形态上说,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从实践形态上说,科学为技术提供基础,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是间接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整体上则表现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意识形式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主要关心的是科学与社会存在以及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生产力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主要关心的是科学所具有的生产力属性的表现、科学如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简言之,不论强调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还是强调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要义乃是:科学依赖并服务于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显然,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科学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分别关注和强调了科学的不同侧面。马克思主义主张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旨在强调科学不仅扎根和依托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而且,还应当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充分强调了科学的工具性;而默顿学派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并非意味着主张科学可以脱离社会、不需要社会的依托。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所提出的两个所谓“默顿命题”,明确主张清教伦理和经济、军事、技术等社会因素通过影响科学家的关注焦点或课题选择而影响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科学进步的速度。只不过默顿仅仅在“影响”或一般“动力”而非“根本动力”的意义上估价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并且一再声明,两个命题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而已。就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的整体而言,它的重心乃是强调科学的自主性。他认为,就科学知识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科学知识的评价和奖励,以及科学知识的交流和传播等,乃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情,或一定要在科学共同体做出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去进行。不能逾越,不能乱加干涉,更不能包办。二者都是旨在维护科学的存在和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根本立场是一致的。另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这丝毫不排斥物质生产因素起作用的条件性,以及物质生产与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对科学发展起作用;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其他社会因素有可能起直接的主要作用。另外,不论何种因素,都必须通过科学内部的逻辑发展需求和科学制度的自主性因素才能对科学发生作用。任何漠视乃至践踏科学自主性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在洞察和把握科学的自主性方面,默顿科学社会学无疑贡献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源。

诚然,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自主性并非习焉不察。相反,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依然可以明确认识到:“自然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还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有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以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3页。不过,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所看到的科学自主性与默顿学派所揭示的科学自主性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区别最突出地表现在二者所关注科学自主性的侧重点不同。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所看到的科学自主性聚焦于科学认识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自然科学发展和它所反映的自然界一样,也是充满辩证性质的。具体说来,这种充满辩证性质的科学认识发展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然科学发展的形式是假说。新的理论通常并非一下子产生出来的,而是一开始仅仅以有限事实为基础的假说。进一步的经验事实会增加假说中的科学内容,减少错误成份,直至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这样,假说就成为科学理论的预制品,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形式。

第三,自然科学发展的实质是物质运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运动又包含由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的一系列形式,所以,直接面对自然物质的自然科学,实际上是以物质的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不同的自然科学门类研究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而,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着眼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则可以看到,科学产生的顺序是由研究较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科学,向研究较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的顺序发展。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产生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变动的理论,即天体和地上的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即物理学,紧接着,几乎同时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先于物理学而产生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只有这些关于支配着无生命的自然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知识部门达到了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成功地阐明各种现实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6、263页。科学产生的顺序是由研究较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科学,向研究较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的顺序发展,同样,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如此。而且,由于物质及其运动形式的不可穷尽性,科学发展永无止境。为此恩格斯说:“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认识的较低级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17页。

第四,自然科学发展的速度具有加速性质。恩格斯是科学认识发展加速律的最初倡导者。*参见马来平:《科学认识发展的加速律》,《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他把这一规律表述得十分明白,他说,近代科学诞生以后,“……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很有力量,其发展势头可以说同其出发点起的距离(时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6、263页。尽管恩格斯对这一规律并未给予必要的论证,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正确的。后来,经过科学学家普莱斯的定量研究, 该规律得以初步确立,并获得了较为精致的形式。恩格斯所表述的这一规律使科学认识的永恒发展和不停顿的运动的性质得到了十分真切、生动的刻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主张的科学自主性的观点远不止这些,但上述几项已足见一斑了。

默顿学派也看到了体现为科学认识活动发展逻辑的自主性。例如,默顿曾专文分析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并认为:“对科学来说,自主性的核心体现在科学家对基础研究的追求方面。”*[美]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49页。但它所揭示的科学自主性聚焦于科学体制。其含义是避免和防止人为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和控制,让科学按照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学术奖励制度和学术交流制度运行。这一点对于科学正常而健康地存在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和默顿学派就科学自主性份量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所看到的科学自主性是十分矜持的:“当然,自然科学发展对于生产发展的独立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首先要强调自然科学对于生产的依赖关系,强调生产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它决定着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方向、速度和规模,即决定着自然科学发展的总进程。然后才能在这个为生产所决定的总进程范围内来观察自然科学的独立发展。”*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第63页。就是说,表现为科学内在矛盾运动的科学自主性相对于物质生产,只具有从属性;默顿学派所揭示的科学自主性是科学的精神特质或本质。科学体制一旦形成,它的这种自主性对于科学就具有生命般的意义。尽管科学体制也离不开物质生产、归根到底也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就其对于科学体制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而言,表现为独具特色的科学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交流制度等方面的自主性,相对于物质生产并不具有从属性质,二者起码是一种并重与互补的关系。

不难看出,在强调科学自主性的侧重点上,默顿科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前者强调科学认识发展方面的科学自主性,后者强调科学体制方面的自主性。两种自主性都是科学自主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从不同的侧面彰显着科学的理性精神,二者彼此映衬,相得益彰。

总起来看,默顿学派较全面地揭示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体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自主性.在默顿学派看来,这种科学的自主性是高度理性主义的。默顿学派的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认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科学自主性的观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同时,它对现实中某些马克思主义者过分强调科学对于政治和经济依赖性的工具主义是一种矫正,它警示人们,在尊重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认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的同时,也应当高度尊重科学体制所固有的科学自主性。SSK对默顿学派科学自主性思想的批判过了头,但毕竟击中了默顿学派的要害。SSK的工作大大拓宽了人们对科学社会性的认识。科学的自主性和科学的社会性是互相依赖、互为前提的,过份强调或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一种不可容忍的武断。

[责任编辑:林 舒]

AComprehensiveStudyoftheBlueprintofMertonSchool’s
OperationalMechanismoftheScienceSystem

MA Lai-ping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The Merton school takes the independence of science as the core of its sociology of science which upholds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science has a unique set of social norms in the history; it has unique reward system and a highly efficient way of academic exchanges;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its critical social stratification, among others. SSK is highly critical of these views and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Merton’s scientific norms is subjective and unrealistic, pointing out that it is credit accumulation rather than peer recognition that proved to be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reward. SSK negates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the effect of social variables excessivel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Mertonian idea of scientific independence represents useful addition to the Marxist view that material produ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Mertonian norms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are complementary. The former stresses the independence of scientific awareness while the latter emphasizes the independence of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Both highlight the rational spirit of scienc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thus complement each other.

Merton school; SSK; the scientific independent idea; the 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2011-04-19

马来平,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奖励制度科学界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院士冯端:科学界的 莎士比亚 让我们相信爱情了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霍金,科学界的传奇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新探
唤醒和培养少先队员的责任意识的几点实践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