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平 冯超颖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促进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课程项目化能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和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运用,将课程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
理解项目课程的关键是理解“项目”的含义。何为项目,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的某件事。但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有人把课程中的“项目”定义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1]在这一工作任务中,要求设计或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项目产品”,但制作的产品应能发挥其特定的功能、满足规定好的质量标准。
根据项目设计课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所设计的课程就是所谓的项目课程。有的研究者把项目课程定义为:“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教育课程模式”。[2]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这是其本质所在。
项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以项目为导向,建立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加深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课程的结构不同于通识课程的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识课程体系结构是系统性的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规律。项目课程是按工作体系结构建立的教学结构,项目课程所体现的工作结构是开发课程结构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实施的依据。[3]最关键的是,项目课程的工作结构并不是建立在完整的系统性要求基础之上,而是根据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体系。
不能否定通识课程的关键性作用,项目课程只是通识课程的补充和完善。通识课程航空母舰式的作用使它成为课程体系的支柱,但变向困难;而项目课程小艇式的航行使它灵活自如,更能适应工作需要。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课程内容是否适应市场需要已经成为职业类高校生存的重要砝码。当前市场上有很多短期技能培训班,且市场火爆,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它的课程体系多数都是项目化的,且紧跟市场变化,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它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学习和借鉴。
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是通过一系列与职业岗位、企业需求相关的具体项目来实现的。项目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学生自我建构过程,学生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以完成项目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为学习结果[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具体的项目,项目的模式决定了学生的目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终极目标。同时,项目的实施又以通识课程为基础,进而对其课程进行再总结与学习。
通识性课程作为常规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惯性,教学规律由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支配,其教学过程不太注重人对事物的主动认知过程,甚至是“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被动的。可以说,认知的过程需要有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激发,而项目化课程作为激励源提供了激发主观思维的动力。
这里所指的可操作性不是指该项目是否可以被操作,而是指该项目是否适合学生进行自身能力可控制范围内的操作,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没有被消化,他们的操作能力还有限,而项目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入学以来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开发一个企业级的网站是有困难的,但是开发一个企业应用型的网站却是可行的;设计一个专业化的综合应用程序是困难的,但设计几个单独的实际应用模块却是可行的;构建一个商业化的数据网络存储架构是困难的,但构建一个服务器独立运行架构却是可行的。
在通识课程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在项目课程活动中,因任务的激励和工作的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工作和任务引导他们进行的是主动式的学习和探索。但是,如果我们设计的项目课程不具有探究性和应用性,是不符合实际的臆想,那么这种引导作用将不存在。
项目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主动性活动能力的大小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主动性活动越多,接收到外界环境激励的机会越多,研究问题的能力就越会得到提升。
我们通常理解的项目是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比如设计一个网站。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项目产品的工作任务是确定的,并且建立了严格的行业标准,具有一套完备的架构体系,比如一家酒店的服务体系。但是,我们在开发项目课程时没有必要受限于此。理解一个项目课程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看学生在从事此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是否体会到了项目的真实含义、是否掌握了项目的开发过程和要领、学生的最终职业能力是否得到了较大提升。
项目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对某项设计的需求。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社会的项目为中心,组织项目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但实际上,大学的校园环境和实验环境几乎不可能完全与企业相当,完成的设计也达不到与企业同级的项目质量要求。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项目可以是真实产品的模拟,而不一定是真实项目的实现,因此项目没有必要保持完整性,只要具有延展性也就可以了。
这一步骤决定了整个项目课程的总体结构和走向,是本项目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例如“宾馆应用程序设计”项目,这是一个需要具备程序设计知识和宾馆管理知识的实际应用项目,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根据“可延展性”原则,可以仅取其部分功能作为研究项目,如“远程预订”功能,或者“前台入住”功能,或者“顾客查询”功能等,确定其中之一为工作任务,比如确定工作任务为“远程预订”。
项目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运用的知识点较多,会出现各种理论知识的交叉运用,这是开发项目课程的难点之一。因此,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对于一个较大的项目,一般应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再把各个子项目按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划分小组式的分配。不要期望一个项目能实现该项目涉及的所有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应该有其培养能力的侧重点。
例如“远程预订”程序,涉及的任务有:1.数据库设计;2.远程登录界面设计;3.功能代码设计。分别将3个任务分配给3个任务小组,各小组之间随时保持联系。各小组选择一个组长,组织小组内部的工作及与其他小组的联系。最终要将3个子任务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与企业(可以是真实企业也可以是模拟企业)完成沟通后,各模块任务小组实施任务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随时与企业或客户保持交流,特别是其中的“界面模块”和“功能模块”将来作为人机交互,在开发过程中更需要保持互通,以减少开发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老师的指导性工作是控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走向和人员之间的合作,并密切关注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测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前期开发工作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对其进行分解,编写相应程序代码,对各个问题进行仿真与模拟,可较容易找到问题所在。
总结报告是项目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测试分析报告,目的是为了确认测试的结果、发现的问题,以及分析结果。第二是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目的是为了总结本项目开发工作的经验,说明实际取得的开发成果以及对整个开发工作的评价。
项目课程与通识课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选择项目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项,因此在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另外,项目是根据实际任务而确定的,其课程更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26):46-48.
[2]赵顺灵.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42-43.
[3]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60.
[4]谢朝德.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23):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