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涛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湖北 荆州434020)
为探讨尿糖对尿液分析仪白细胞干化学检测结果的影响,我们分析了我院门诊干化学检测尿糖阳性且镜检白细胞阳性的患者尿液标本200例的尿检资料,现报道如下。
本实验室所用仪器为GEB-600自动尿液分析仪 (广州市花都高尔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配套的试纸条GEB-11(100人份/筒);尿液质控品 (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镜检用双目显微镜(日本产奥林巴斯公司);10ml定量吸管;牛鲍氏计数板;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 (4000r/min)。
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干化学尿糖≥2.8mmol/L为阳性的尿液标本200例,其中男50例,女150例,年龄18~65岁。
1.3.1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糖 用定量吸管吸取混匀的10ml新鲜尿液于玻璃试管中,将尿试纸条浸入1s后取出,试纸带由蓝色→棕色的颜色变化来指示,蓝色为无尿糖,用 “-”表示,棕色越深,“+”越多,尿糖越高。结果报告为±、+、2+、3+、4+。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尿液检测结果
1.3.2 镜检 取尿液10ml于试管中,以2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留沉淀0.2ml。充分混匀后,取出约20μl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然后用较弱的光线先以低倍镜观察全貌,再用高倍镜辨认细胞。为避免尿液中有形成分的破坏,所有检测均在取样后1h内完成。尿液干化学质控参照丛玉隆[1]报道的方法。尿沉渣镜检判读标准:以白细胞≥14×106个/L为阳性[2]。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是测定尿中某些化学及有形成分的自动化仪器,它无论是在哪一级医院里都是非常普通但又是非常重要的自动化检测设备,这种仪器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但是在使用中有许多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该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会引起实验结果的偏差,而且耽误了临床医生的诊断。因此,除了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尿液分析仪的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之外,还要定期对其进行保养 (如日、周、月、年保养等),这样才能确保尿液分析仪处在一个最佳状态,从而让它所检测的结果更准确。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各测试项目的主要检测原理是依据多联试纸带上各自对应模块化学反应后颜色变化的深浅来确定尿液中的含量,其测试原理的本质是光的吸收和反射,试剂块颜色的深浅对光的吸收、反射是不一样的,光值量越小,反射光量值越大,反射率也越大。换言之,特定试剂块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特定化学成分浓度成正比,因此任何外源性物质或人为因素对尿液标本对多联试纸带模块的干扰,均可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我科采用的与仪器配套的GEB11型尿试纸条检测白细胞模块的原理则是白细胞酯酶法,因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无这种酯酶,只有中性粒细胞内含有酯酶,这种酶能水解一种3-羟基吲哚酚酯类底物,释放出酚从而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所以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测方法只对粒细胞敏感。另外,如果白细胞被破坏后,酯酶释放到尿液中,其干化学结果为阳性,而沉渣结果为阴性,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尿糖测定的原理则是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酶促反应,只与葡萄糖发生反应,当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氧化β-D-葡萄糖醛缩合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使指示剂氧化而呈现出棕色,试纸后一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尿糖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可使尿糖结果偏低,可出现假阴性[3],当尿糖阳性即尿糖≥2.8mmol/L时,干化学法检测白细胞的结果的假阴性率达35%~85%,尿糖对于化学法测定白细胞的干扰程度随着尿糖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①尿干化学分析须使用新鲜尿液标本,标本量应该在10ml以上。②在使用任何一种尿试纸前,首先应该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并严格按照它的要求和操作方法执行。试纸应该在有效期内使用,禁止用手触摸试纸上的试剂反应区。每次取出试带后应立即盖紧盖子,将余下的试带储藏在避光、干燥的试带瓶内,室温条件下保存。③各厂家生产的尿试纸,其反应原理和项目排列方式都有不同,反应时间、颜色变化、灵敏度等各有不同,选用的测定单位也不一致,因此,不能混合使用或用不同的比色板比色。④试纸浸入尿液的时间不要太长,严格掌握比色时间,在规定时间时完成比色。某些反应如葡萄糖、酮体、潜血试验等会因比色时间延长而使得结果偏高。⑤由于干化学法是依靠颜色变化来反映检测结果的,因此人眼睛对颜色的识别和判断非常重要。但是目测法因人与人之间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不同,会出现判别误差,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半自动或全自动尿液分析仪。⑥干化学仪器法检查白细胞只能作为一种筛选试验,绝不能代替显微镜检查。
[1]丛玉隆 .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体会 [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4):241-243.
[2]李小龙,郭仁勇,陈晓东.Diasys尿沉渣测定方法的参考值确定 [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1):46-47.
[3]叶应妩,王毓三,申子喻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3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