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引论

2011-04-13 21:13李克勤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李克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引论

李克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师范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其学校文化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与情意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达成与真正实现,因此师范院校文化建设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主题。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师范学科优势维持、强调突出艺术教育、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则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突出潜在课程的影响作用、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与合作等方面,以此促进师范院校文化的和谐、有序发展。

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文化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1](P12)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他社会文化具有根本性的引领与示范功能。这是大学校园作为精神高地与思想阵地的基本体现,也是大学和谐文化的应然追求。

师范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其学校文化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与情意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达成与真正实现。正如“泡菜水理论”所揭示给我们的:泡出来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和谐的师范院校文化潜在地、综合地影响着或建构着师范生的认知方式、专业性向、审美追求,促进其专业素质的形成与人格品质的完善,引导其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必须说明的是,本文所意涵的师范院校文化,是一种宽泛的、广义的文化概念,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又涉及具体层面的学科、课程文化,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指构成师范院校文化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师范院校文化特色凸显的一种表征。本文欲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师范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层次的提升,由原来的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甚至向一级师范的过渡与变革,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数量呈锐减之势,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师范文化也处于某种衰颓之中,师范院校文化整体上已失去了昔日活泼的气氛与洒脱的神情。

师范院校的“师范性”文化一直以来风气蔚然,并彰显与其他院校不一般的文化特色。如“校园里到处醒目地挂着‘请写规范字,请说普通话’的大标语,宣传橱窗及走廊里则贴满了教育格言、警句以及教育家的肖像;教室里书声琅琅,艺术楼歌舞飞扬,排练厅灵动多姿,书画室翰墨飘香;普通话朗读比赛、三笔字书法竞赛是学校每年的重要活动,演讲比赛、才艺比拼也是学校的靓丽风景;墙报设计大赛、微型课比赛等逐次上演,精彩不断……总之,营造了浓厚的‘师范性’文化氛围。”[2]但随着21世纪初期以来师范学校的并、转或升格之后,“师范性”的校园文化有所削弱,师范学科的领地也在急剧缩小,师范的成色在逐渐衰退。

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学科疆域在极力拓展边界,不断走向“综合”,“非师范”学科专业日益占据主流,但已有的传统学科优势却随之稀释、淡化。21世纪后师范教育由定向走向开放之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师资培养由数量的满足需要转向质量的提升,师范院校的学科发展适度地“非师范”,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过度地开采本来单薄的学科资源,嫁接或搭建缺乏基础的热门专业,非但没有提升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水平,相反使得师范院校的学科优势特征不再明显。

总体说来,师范院校一方面在丧失自主自持的个性同时,一方面滋生了依附与盲从的心态,显示出对自身前景的不自信,显示出对自身文化守护的不自觉,这十分不利于师范院校文化品格的健康发展。一味向高水平大学看齐,一味追求学科的大而全,一味重视科研的硬指标而忽视教研教改以及教学实际的管理,这实际上是对师范院校的一种损害,一种行动上的认知偏狭,一种对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破坏。如何培育师范院校的独立个性,如何提升师范院校的文化品性,尤其是促进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有序发展,应引起我们的积极关注与行动努力。

二、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特征

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具有自身不同的表现特征。一般说来,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相一致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它既具有一般院校和谐文化的内在意蕴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折射出作为师范院校对和谐校园的基本理念与理想追求。简要地说,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

师生关系的基本追求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容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在于在‘富有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了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3](P1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与成长影响力量,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和谐文化首先则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激励、身份认同、心灵相契,更是教师对学生强烈的精神感召与价值牵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是对“教师”一词精义的质朴诠释,也是师范院校文化蕴涵的最集中和浓缩的表达。作为未来潜在的师资人才,当下所体验与分享的师生交往的生动、新奇、自由、平等,所领略与颖悟的“大师”们高尚的道德修养、学术风范、人格魅力,是他们素质发展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牵引及影响力量,是他们将来谋划教育教学、献身教育事业的基石与起点,是他们事业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这种传承与延续的关系,决定了师范院校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是其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其和谐文化的基础特征。

2.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统一

在科学主义至上和科技理性扩张的情势下,大学中的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日渐衰微与失落,产生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与割裂,培养了大量所谓“单向度的人”。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重视人文教育与人文价值,提升人文品质与人文功能,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方向。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一种融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文化,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谐,而且师范院校悠久的教育传统及丰富的人文资源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师范院校以人文学科、人文学术见长的学术特点有效构筑了一道抵制科技理性的屏障,注重全面素质培养的师范教育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彰显或维护了人文教育的意义,从而使科学与人文之间达成一种基本的平衡,在这一点上师范院校具有某种积极的优势。可以说,师范院校和谐文化是一种在科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中凸显科学价值的文化,在此文化的熏染下培育智力与情感、知性与德性、学术与修养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统一。

3.师范性与专业性的并行不悖

师范院校和谐文化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师范性”与“专业性”双修齐进的特点,这有助于师范生专业能力与教育素养的共同提升。但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办学过程中,这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乃至“双突出”变成“双薄弱”而授人以柄,这与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精神是相悖的。如何促进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真正形成,培养既有较高专业文化知识水平又有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现代教育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未来的教师需要有宽阔的教育视野,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娴熟、机智地运用教育教学技巧,了解和热爱学生,并具有‘扩展’能力,即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开拓、进取、创新的能力。”[4]尽管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已经变革,但师范院校仍是其培养的主体,师范院校中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宝贵的办学经验仍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构建必然体现以“师范性”与“专业性”并行不悖的特征。

三、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创建高校和谐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多种影响因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孕育与促进学校文化生态的形成发展。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下基本理念与实践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高校和谐文化的基础与前提。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就是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智慧力量,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之中,并使学校的发展与个体的进步、个体的前途紧密相关起来。学校要努力创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亦庄亦谐的文化氛围,彰显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价值与利益要求。同时,“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学校为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成长条件,构建适宜的、宽松的发展环境,重在激励而不是惩罚、提倡柔性管理而不是刚性制约,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而不是强化制度与纪律,从而凸显大写的“人”的本质精神。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师资人才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其服务产品直接影响到未来基础教育、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而理念本身具有延伸性、传递性、中介性,具有超越时空的作用。这是“对人性的唤醒与尊重,能够培养人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5]“以人为本”应成为师范院校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2.师范学科优势维持原则

在大学向着“综合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运动发展中,师范院校失去了一贯以来沉稳朴实的性格,难以“洁身自好”,要么投入了其他多科性或综合性院校的怀抱,要么盲目发展没有积累基础的非师范专业,于左腾右突中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其结果基本上是失去已有的学科优势,模糊自己的发展重心,丧失自己的学科特色,迷失自身的发展方向。

或许21世纪初以来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而引起师范院校的学科转型是无奈之举,但在经过淘沙与转型阵痛之后的师范院校必须高举师范学科专业的大旗,维持已有的学科优势,凸显自身的师范特色,这是不能有任何疑义的。如何提升师范学科的传统优势,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力求精品,才是师范人的基本追求。在此基础上适当发展结合紧密的非师范专业,催生新兴学科,这也并无不可。但一定要考虑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中心与边际的关系。

3.强调艺术教育原则

艺术素养是师范生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艺术教育不仅仅是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更是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各项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艺术潜能的涵育,从而由艺术教育达到个体身心和谐的目的。

艺术教育是师范院校的教育传统,但近年来师范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有削弱的倾向,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气息有所淡化,艺术课程质量松懈,师范生的艺术素质也随之下降。所以,要从师范院校个性特色出发,根据师范教育的建设目标与培养方向,加强与提升学校的艺术教育质量,激活学校的艺术教育空气,组织艺术教育活动,从而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艺术行为追求以及艺术素养的提高。

师范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艺术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常量,而且实质上占据着校园和谐文化的中心位置,并直接影响到学校组织行为文化的开展。在重视与强化艺术教育的前提下,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将呈现璀璨多姿的色彩,这应该成为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4.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原则

我国百年师范积累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形成了诸多足可借鉴的经验做法,这是需要加以认真继承与继续弘扬的,这是珍贵的师范教育文化遗产。但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素质的变化要求,师范教育又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赋予新的人才培养特质与价值内涵。

在目前师范院校文化建设中,继承性与创新性均显不足,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话题。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师范教育升格、转型、合并后,师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是无须遮掩的事实。当年针对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而总结的一段话或许对我们具有同样的警醒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本上取消了师范学校,教师学院取代了师范学校,转型后教师学历得到提高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与此同时,它也留下诸多遗憾,使得教师教育机构最初建立的优势与特性渐渐消失。”[6]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应贯穿在师范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然而“继承“是更需正视的文化主题,没有继承则无所谓创新。惟其如此,师范院校文化建设方可积极健康发展。

四、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构建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基础

教师职业技能是作为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一个基本的素质特征,也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内在起点。师范院校应构建完整而有效的师范技能训练及考核体系,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与发展。

教师职业技能(或曰师范技能)训练既是师范院校传统文化的彰显,也构成了师范院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师范技能训练应成为师范生自动自主的学习习惯,成为师范院校基本的文化生态,在师范技能训练过程中进而培植他们的专业态度、专业情感及前途理想,这是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的本然追求。可以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序开展,是师范院校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和谐文化的基础,舍此,师范院校文化景观则会单调与呆板许多,也无法达成真正有效的和谐。

2.注重人文精神培育,强调健全人格与高尚品格的塑造,是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观的扭曲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影响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师范院校应把人文精神培育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课程教学或其他活动形式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世界,理解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树立起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与忧思,建构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友爱、信赖的关系准则,培养自由、同情、善良、公正的心理情怀与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目标志向,尤其是爱心、同情心与责任心等。这是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不可偏离的重要主题[7]。

3.从潜在课程入手,强调“无声教育”,是建设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

潜在课程是指在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到的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具有弥散性、隐蔽性、非预期性等特征。潜在课程并非完全不可捉摸、神迹未定的,也是可以有意识地培育与创造的,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付出时间与多方面的努力。

优雅宁静的校园环境,芬芳浓郁的学术空气,敬德博学的大学精神,品学高尚的大师风范,这些浸透在校园角落或飘逸在校园上空的潜在课程发挥着对个体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影响,起到某种非预期性的作用。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这是“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

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既要注重显在课程的开发与完善,同时又要注意潜在课程的孕育与创造,惟其如此,才能促进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真正达成,才能有利于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

4.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与合作,是创建师范院校和谐文化的重要条件

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人才的,必须与中小学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方可保持师范院校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方可促进师范院校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从而有利于其和谐文化的形成。

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建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通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互动合作,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融合,实现二者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在如今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相对疏离的情势下,提出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是师范院校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条件。由此构筑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联动的文化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的和谐、有序发展。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建平,胡重光.从中师到高师:小学教师教育的价值传承与实践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6):70-72.

[3][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袁锐锷.世界师范教育的过去和未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10-13.

[5]田建国.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9-112.

[6]蒲 阳.美国教师教育转型中师范院校地位变迁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19-24.

[7]郭志仪,马丹丹.文化发展与消费水平的模型化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3):188-191.

O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ulture of Normal College

LI Ke-qi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

The culture of normal college is closely related not on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ffections,but also to the full achievement and realiz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Hence,the topic of fostering the harmonious culture of normal college is what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college’s harmonious culture should be directed under these principles:students-oriented principle,the principle of keeping normal college’s branch superiority,the principle of emphasizing art education,and the principle of unify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ulture,the normal college should practically stress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kill,value the cultivating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influence of hidden curriculum.

normal college;harmonious culture;cultural construction

G459

A

1000-2529(2011)06-0140-04

2011-08-18

李克勤(196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校:文 泉)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