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敬 波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300)
人本身就是自然环境在长期演化、更替过程中孕育而产生的,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深深地镌刻着自然的印迹。例如在人体内部几乎可以找到自然界中的所有元素;几乎所有的人,在漆黑的夜晚都会产生无名的恐惧;也几乎所有的人见到蛇都会产生恐慌。人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我们的祖先长期与自然相处中形成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特殊的生命物质体系和超生命物质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理性、正义、欲望和贪婪、疯狂、荒谬并存的“社会动物”;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是主体性和受制性的对立统一。
环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人文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人化过程的延伸,人文环境是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成为自然资源和人类需求产品的“转换器”,它极大地扩展着人的肢体、体力、智力和速度,使人类能够抗衡自然风险和获得稳定需求。
自从人类产生之后,人类与环境始终处于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的交互作用之中。环境以资源的形式或支撑条件不断提供人所需的物质、能量与效用,对人类的发展起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同时,环境又以它的反作用力如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力衰减、地处偏远或爆发性灾害强烈制约着人类的活动。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强:工具系统从石器、铜器、铁器向动力机器、智能化机器发展;交通工具从传统人背马拉向现代交通通信体系发展;动力系统由人力、畜力、水力向现代电力系统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也由采集、游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集约型农业、大城市群与工业带,人类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能动作用,但人类活动又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强烈制约。
人类的环境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依据它与人类的空间关系,可分为宇宙环境、地表环境和地内环境。无论哪一类环境都无时无刻不影响人类的生存、生产与生活。
人文环境各国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俄罗斯的人口政策是极力鼓励增长,一个母亲若能生上五个孩子,国家就会授予优秀母亲称号,后三个孩子的抚养费由国家承担。在中国一个母亲若生五个孩子,将严重违反我国的人口政策。
宇宙环境中的小天体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英、澳天文学家宣称,一颗直径5千米的巨大慧星正处在2116年8月14日同地球相撞的运行路线上,相撞后的能量等于美国投在日本广岛上的原子弹爆炸力的160万倍,足以将人类全部毁灭。
地内环境中某些放射性原素,在衰变的过程中,不断地释放能量,这些能量在地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沿着地壳的某些薄弱环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地震与温泉。例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遇难69 142人,失踪17 551人,受伤374 643人。
应该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要算由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和岩石环境而组成的地表环境,因为它是人类获得物质与能量的直接来源。
人类对大气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已突破60亿大关,我国人口已达13亿之多,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年都有1 000万对新人结婚,每年出生的人口为1 500万,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国家的人口数。
庞大的人口,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像蝗虫一样吞食绿色,破坏着森林、草原,占用着耕地,这对于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20%,65%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山地,三分之二又为中低产田的实际来讲,情况是十分严峻的。而绿色的恢复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如一棵30米高的红松,100年才能长成。
人口增加,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就必然要向环境中放出大量的的废气和粉尘。世界上每年向大气中排放240亿吨的二氧化碳、10亿吨的油烟和粉尘、5亿吨毒气、9 900万吨二氧化硫。
人类生产向大气排放废气的增加,本来就加重了大气的负担,而人类对绿色的吞食,大大消弱了绿色植物对大气环境的净化作用,这样就使大气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同时也使大气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保温作用过强,保护作用减弱,局部地区气候出现异常与恶化,风更加地不调,雨更加地不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出现大面积空洞,海洋出现沙漠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涉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是需要世界各国协调合作、共同应对的大问题。从宏观上讲,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措施有三:
一是控制人口的规模。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地球承载人口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能让它超载。
二是减少废气的排放量。这一条现在世界各国已达成原则共识,但真正落实减排的重任,还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三是增加绿色。绿色的森林、草地、植被对大气的净化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例如1公顷森林,1年可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1公顷的果树,可吸收770公斤的二氧化硫;向日葵可以吸收氯化氢和氟化氢。绿色植物的作用有:(1)杀菌作用。测量科学家发现,在郊区的农作物中,每立方米的空气中只有55个细菌,城市公园中每立方米有1 000个细菌;城区中每立方米有58个细菌;百货大楼每立方米空气中有400万个细菌。1公顷的果树,每日可以放出30公斤的杀菌素,可以将一个中等城市的细菌全部杀死。(2)减少噪声作用:30~7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小噪声的二分之一;3~5米宽的高大乔木,可以减小噪声的四分之一。(3)降温作用。如北京的一次统计,森林区的温度是20℃,裸露地为30℃。(4)增湿作用。森林被称为是绿色的海洋,可以增湿20%。除此之外,森林还有保护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
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得不从环境中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将自己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抛向环境。环境对这类废弃物具有净化作用,但一旦超过净化的限度,环境就要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再从环境中获得的物质和能量,就是被污染的物质和能量,其质量会下降,其数量会减少,如此地恶性循环下去,人类终将要灭亡。人类是聪明的,在饱尝了环境带来的危害之后,开始觉醒,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进而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总不应该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把我们自己的前途与子孙的命运都抵押上去,人类要在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1]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刘德生.世界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才.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