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洪 俊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体现了党的发展理念的升华。
目前,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的认识还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要把握这个概念,首先了解生态和文明的概念。生态(Eco)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人们通常认为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它体现着人类的进步。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在合理协调生存环境之间关系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基础上,目前努力构建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隐患,因此,人类必须强调在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这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它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生态文明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现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非常严重,这些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如果不很好地治理污染,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会部分程度抵消我国以前的发展成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来说相对较少。因此,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稀缺性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越来越关心生活质量问题,能否吸到新鲜的口气,能否饮用到安全的水,这些决定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这也是他们最根本的利益需求。如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得不到发展,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更多的像“太湖蓝藻”和“西南干旱”等这些影响老百姓根本利益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中的“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之一。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资源和谐相处基础之上的一种人类文明方式,它强调人类创造文明必须立足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统一,而不是仅仅从经济规律出发,忽视自然规律。恩格斯早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
统筹兼顾是我党治国的一条重要经验。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从国际环境考虑就是要树立世界眼光,处理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从国内环境考虑就是要“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据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抛弃工业文明时代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人也不能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在发展中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保护好环境。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兼顾发展的要求。
既然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实践体现,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目前我国的现实出发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目前,在群众对环境非常关注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环保宣传,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要呼吁群众树立节约意识。工业文明的一大负面影响就是养成了人们在对地球资源过度开发的基础上的一种奢侈的消费观,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消费思想和行为,因此,要让广大群众养成节约的意识和习惯,提倡绿色消费,从而有利于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体人民群众的眼前和长远利益,而且也不是少数人所能完成的,它必须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成功。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每个中国人必须从爱护一草一木和节约一度电和一滴水开始,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经济增长方式由依赖于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依赖于科技投入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础上,调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首先,要坚持“无农不稳”的思想,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地位,要通过各种途径综合治理农业污染和力求实现农业的生态恢复和发展,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对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一定要下决心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扶持清洁低能耗企业,通过高新技术投入和改造实现第二产业的良性发展。再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重要模式推广到产业中去。最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存在滞后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从而顺利完成第一、二产业就业任务,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机制通常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它的基本构成是相互联系的各种制度。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立,以推动生态文明机制的构建。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运用市场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3]其次,要加强相关立法和执行,要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和制定。在加强立法的同时,也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从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干部考核标准。要把生态文建设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中去,并认真落实各级相关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世界和中国生态环境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党又与时俱进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3]刘昀献.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