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阳征雄
(1.湖南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湖南湘潭 411104;2.隆回县瑶族乡虎形山中学,湖南隆回 422207)
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两个维度
李艳红1,阳征雄2
(1.湖南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湖南湘潭 411104;2.隆回县瑶族乡虎形山中学,湖南隆回 422207)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古典诗人。毛泽东诗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前者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后者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感。民族性与时代性是他诗词创作艺术的纵横两个维度,且二者互为表里,贯穿于他诗词创作的全过程。
毛泽东诗词;维度;民族性;时代性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们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主张,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社会活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唯独毛泽东,凭其雄才大略、英勇无畏、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意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成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成就了一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英雄的地位。毛泽东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身份和视角,用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全过程,从而使毛泽东诗词成为一部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的宏大史诗,同时也将毛泽东博大胸怀与心路历程得以展现。本文力图从思想内涵(横)与时代变迁(纵),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个维度来对毛泽东的诗词加以初步探析,揭示他艺术创作活动的特质。
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古典诗文方面造诣尤深。毛泽东从幼年时期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学时曾专注于韩愈古文。此后一生嗜书如命,行军打仗时一箱书也须臾不离,直至生命终了。而他最爱的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是为数不多的曾圈阅二十四史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内圣外王”,具有积极入世、安邦济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浸润着经邦济世的湖湘文化,熟稔“欲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的屈原,崇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服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我们从他年少时期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时年17岁的毛泽东已经立志踏上人生的征程,并如诗中所写,一路带着巨大的决心和十足的韧劲。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度过了一段较长的修身储能的时光。正值20世纪初,国家处在列强肆虐、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乱世,毛泽东所在的第一师范成为难得的求学之地,却也同样与社会世情紧密相连。青年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同样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重思考,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915年6月,在《五古·挽易陶昌》中,毛泽东将对亡友的悲悼之情和对国家的命运之忧结合起来,“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且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他已经预感到“东海岛夷”的日本和“北山仇怨”的俄国是中华民族当时最主要的劲敌,甚至预言,“中日之间20年内必有一战”。亡友之痛让他辗转不眠,而国耻之恨却让他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切肤之痛。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国家、民族出路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并为此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与实践,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身体力行,如长沙、益阳、浏阳的游学与社会调查实践,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了社会生活的新鲜经验。在1918年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毛泽东告诫朋友和自己,“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里。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勉励罗章龙和自己要做伟丈夫,不要瞻前顾后,要把宇宙看得渺小,不管苍海横流,世事纷纭,要下足修身养性的工夫,准备成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下英雄。1925年在毛泽东自认为可以作为登上词坛的第一首作品的《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勾勒了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联想到与“自由的万物”相对的却是不自由的人类,自然地联想到身处危难中的民族和深陷水火的民众,不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后,通过历数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抒发豪情壮志,终在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气中找到答案。虽然此时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尚未完型,对于未来的道路还不明朗,但显而易见的是,毛泽东早年接受的民族先贤的经邦济国、经世致用的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精神,尤其是湖湘文化的勇于任事、血气奋斗的担当意识,已在毛泽东诗词中有明显体现,青年毛泽东已经站在民族和历史的最前端,正准备舒展他那如猿长臂,在时代大潮中击水三千。
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义无反顾地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并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学说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发展了辩证法,领导广大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开创了亘古烁今的丰功伟绩。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成功、失败、又失败,最后成功”的演变和递进,毛泽东诗词正好成为这段历程的最好注脚,成为中国革命的“史诗”。这一性质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尤为明显,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1927年中国革命深受重创,革命陷入低谷。在此期间,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即将失败、党的领导层却不能接受正确的意见的艰难局面,毛泽东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充满了回天无力的痛楚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但意志坚定的他在任“滔滔”江水冲刷完这种痛楚之后,仍然告诉自己要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要“心潮逐浪高”,不允许个人低沉的情绪长久地占据着内心,意识到革命事业虽遇到了挫折,但仍要有坚定的信念。毛泽东和他的同伴没有向反革命势力屈服,很快发动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体现了他强烈的找到革命新道路后的信心百倍的兴奋之情。毛泽东在革命事业受挫,个人也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受排挤、打压时,对革命事业从未丧失信心。他面对重阳的菊花发出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的感慨,礼赞革命烈士的牺牲与奉献。他坚信“踏遍千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正是这种坚持与信念,让毛泽东在革命陷入低谷时,仍坚持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进行艰苦的理论探索,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实现了革命由失败到成功的转变。
1935年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主张逐步得到党内认同,很快取得了娄山关战役的重大胜利,中国革命走出了“极左”路线的束缚,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继而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1935年10)的长征结束,再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的解放战争,一路历经艰险,披荆斩棘,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在《四言诗·祭黄帝陵》(1937年4月)中,毛泽东写道,“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他将炎黄子孙誓死驱逐外辱的决心昭告天下,昭告列祖,表明自己从事革命伟业的困苦和继续斗争的决心。在其巅峰之作《沁园春·雪》(1936年2月)中,毛泽东用如椽大笔,视通万里,描绘了一幅妖娆多姿的北国雪景,又思接千载,历数中华悠久历史文化,最后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慨叹,表达了对未来革命事业的美好期望,表达着强烈的创造历史、重塑时代的进取心和雄心魄力。这无疑是毛泽东诗词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最好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外政治态势与社会主题发生了转变。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内容和风格更趋多样,但大部分是以国家建设为主题。在这些作品中,既有今昔的对比,也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宏伟蓝图描绘,既有对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肯定,也有对社会主义事业遇到艰难险阻,勉励共产党人坚持理想,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意念。这些也明显反映出强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建国后国内面临社会改造、百废待兴的局面,正反两种势力彼此消涨,阶级斗争形势极其复杂,这同样反映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如1950年10月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对比今昔,诅咒“长夜难明”、“魔怪”嚣张、“人民五亿不团圆”昔日痛苦的经历,礼赞“一唱雄鸡天下白”,表达中国革命胜利的豪迈心情。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获得了巨大胜利,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他在1954年夏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咏怀时代的沧桑巨变,抒发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感。而1959年6月《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虽然明显留有大跃进时期的影响,但仍具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的信心和勇气。而在中苏交恶、开展反修活动时期,毛泽东描绘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如“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孙悟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寒梅(《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冻死苍蝇未足奇”的“冬云”(《七律·冬云》1962年12月)等等,以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建设建成社会主义的极端紧迫感,均体现了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于国际国内局势的估计,认为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只要共产党人经受住考验,就会无往而不胜。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虽然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出现修正主义的形势,但瑕不掩瑜,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党和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勉励共产党人坚守信念,勇于迎接斗争,展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气度是难能可贵的。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 吕祖荫.毛泽东诗词解读[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1.
[3] 公 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4] 朱向前.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Mao Zedong’s Poetry Creation
LI Yan-hong1,YANG Zheng-xiong2
(1.Offic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2.Huxingshan Middle School,Longhui 422207,China)
Mao Zedong is the pioneer of China’s revolution,and he is also a remarkable classic poet.In his poetry,there are distinct features of nationality and times which reflect strong feelings of patriotism national pride and self-confidence,as well as a great awareness of regaiding saving the nation as the mission of hotory.Nationality and times are the two two dimensions,which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his revolutionary life and poetry creation.
Mao Zedong’s poetry;dimension;nationality;times
I207
A
1671-1181(2011)02-0050-03
2010-12-10
湖南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毛泽东诗词学习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校教字[2008]33号)。
李艳红(1978-),女,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
(责任编辑: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