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水
(东平县卫生防疫站,山东东平271500)
2005年4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HIV/AIDS患者8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8例HIV/AIDS患者均符合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和实验室入选标准。其中男5例,女3例;0~9岁1例,10~19岁0例,20~29岁1例,30~39岁2例,40~49岁3例,50~59岁1例。经静脉吸毒感染1例,经夫妻异性性接触感染5例,经母婴感染1例,经血液感染1例。8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持续或间断发热(>38℃),口腔念珠菌感染1例,吞咽疼痛和困难1例,淋巴结肿大1例,头痛2例,肺孢子菌肺炎(PCP)1例。治疗前病毒载量平均为4.25×105拷贝/ml淋巴细胞均数为137个/μl。4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奈韦拉平(3TC+D4T+NVP)方案,4例采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3TC+AZT+NVP)方案。药物用法和用量(成人):AZT 300 mg/次,2次/d;体质量 <60 kg者 D4T 30 mg/次,2次/d;体质量 >60 kg者 D4T 40 mg/次,2 次/d;NVP 200 mg/次,1 次/d,14 d诱导期后改为200 mg/次,2次/d;3TC 300 mg/次,1次/d[1]。儿童用药根据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给药。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建立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数据库,随访18个月将患者随访情况录入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
8例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中,1例治疗3个月后失访,1例治疗4个月后死于急性肺炎。坚持治疗12个月以上的6例患者18个月时淋巴细胞数均数为 385个/μl,与治疗前比较 P<0.05,血浆中已检测不出病毒(<400拷贝/ml)。8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乏力、肝功能异常、白细胞下降等。大部分患者3~6个月内毒副反应消失,病情稳定。
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表明,在HIV/AIDS患者开始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一段时间内,20% ~30%的患者可出现病毒学治疗效果与免疫学治疗反映不一致的现象[2]。本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含D4T方案与含AZT方案没有明显差异,证明目前应用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案对HIV/AIDS患者是有效的。本组坚持治疗12个月以上的6例患者中,3例在病毒载量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上升有限。可见并非所有淋巴细胞检测数值不上升或下降的患者都有耐药发生和病毒载量的反弹[2]。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具有决定作用,不仅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有助于免疫功能重建,而且可减少病毒耐药的出现,使抗病毒作用更具有持久性[3]。本组治疗患者均在治疗最迟18个月后,血浆中已检测不出病毒,这可能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患者进行督导服药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
[1]张福杰,王玉,王建,等.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35,106-107.
[2]孙建军,郑毓芳,张仁芳,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细胞数长期较低的原因分析[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4):420-421.
[3]叶晟,冯宇良,柯云峰,等.艾滋病现症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43-1144.
[4]孙晓云,阮玉华.艾滋病病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6(14):302-304.